糖尿病的技术(糖尿病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如何做好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专家谈新技术和新模式
来源:环球网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5年,将增加到1.74亿。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造成失明、肾脏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带来的急性健康风险往往更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低血糖风险往往更容易被忽视。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低血糖可发生于任何糖尿病患者,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致命性的昏迷、骨折、心律失常等问题。因此,除了密切监控和控制高血糖之外,更应重视低血糖的潜在风险及危害。
“血糖监测非常重要,很多患者不测血糖或者不知道血糖高低的变化,等有症状再去测,那时候症状比较严重了。”在日前举办的关于“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研讨会上,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主任医师陈莉明教授接受媒体采访谈到,随着便携式血糖监测的出现,使得餐前、餐后、睡前的血糖监测变得更加可及,并帮助指导临床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持续葡萄糖监测 做好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
据陈莉明教授介绍,随着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推出了具有更高准确度要求的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iCGM)标准,满足这一标准的产品可以与其他开放通信协议连接的医疗器械集成,用于手动控制或与自动胰岛素给药系统连用,从而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该标准对葡萄糖监测的11项性能指标有着严格要求,包括覆盖全血糖区间的读数准确性,传感器整个使用周期的稳定性,及对儿童佩戴者的测量数据等诸多要求,是目前国际对于CGM准确性的最严格标准。
据悉,雅培瞬感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儿童(4周岁及以上)适应症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已在超过60多个国家被广泛应用。去年3月,雅培瞬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市场可与自动胰岛素给药(AID)系统连接。基于瞬感提供的实时葡萄糖数据,AID系统可自动调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日常管理。
“CGM监测是测组织间液当中葡萄糖数值来反映血糖值,它不仅可以避免经常扎手指,而且24小时都能够看到血糖的变化,能够极大程度避免患者在血糖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情况,由于监测的偏差带来临床治疗的影响。”陈莉明教授谈到。
“血糖数据准确才能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所以监测的便捷性、准确性很重要,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进行个体化的精细血糖管理。”陈莉明教授介绍,目前CGM在很多儿童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型糖尿病高低血糖变化非常大的患者中接受度非常高,很多临床研究也愿意采用CGM的方法,看看药物是不是能够降低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提高血糖达标时间的占比。
陈莉明教授同时提到,虽然CGM使用十分方便,但实时数据的传导可能会导致患者频繁看自己的血糖。有些患者对数字非常敏感,可能会产生焦虑。因此,哪些病人适合用、哪些特别急需,一些基层医生需要通过指南和共识来获得指导。
据悉,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的十余位专家正在共同撰写《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期待《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撰写完成和发布,能够解答我国临床医师临床实践CGM中的常见问题,同时也希望糖尿病治疗新技术新方法为越来越多的医患所了解和接受,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陈莉明教授谈到。
“三一照护”模式 助力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远程血糖监测成为可能,患者在家里做末梢血糖的监测,医生在医院包括社区医院、三级医院、专科医院,就能够看到患者高低血糖的变化。
据悉,由陈莉明领衔的朱宪彝纪念医院“三一照护”门诊团队,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摸索可在临床应用的远程血糖监测方法。
据了解,“三一照护”是指通过应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医疗大数据技术,将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照护”有效结合,为患者提供全程、有效、个性化、贴心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
陈莉明教授介绍,“三一”是实现了三个一体化,一是院内院外一体化,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三是三甲社区一体化。院内院外一体化是指打破了院内院外的壁垒,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能够捕捉到患者血糖异常,第一时间连线指导患者;线上线下一体化是指以在线上回答并指导患者的饮食、运动,避免患者舟车劳顿往返医院;三甲社区一体化是指社区医院也用这种模式管理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无论在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都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一照护”模式为患者带来的显著获益在确切的循证数据中得到了证实。陈莉明介绍,朱宪彝纪念医院开展了一项为期1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在相同的治疗背景(医院、医生、方案等)下,比较传统模式与“三一照护”模式管理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模式治疗患者入组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不足40%;患者入组后经综合管理,6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可达61%,但1年后又回到原点(降至40%以下),有效性持续时间有限。但患者入组“三一照护”模式后,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35.75%提升到了72.31%,且这一水平在1年随访中保持稳定。
制服糖尿病 这些“新武器”已经用上啦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众多人正深陷“甜蜜”的负担中。长期服药、没完没了地皮下注射胰岛素,动不动就不受控制的“甜蜜的杀手”,让许多糖友感到“心累”。近日,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糖尿病“3C”治疗,为许多门诊糖尿病患者以及全院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安全地控制住了血糖,糖尿病人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优化。
通讯员 蔡逸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聪明”的胰岛素泵,只有身份证大小
今年80岁的张奶奶(化姓),因为便血来到中大医院普外科就诊,被诊断为直肠癌,需要尽快进行手术。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外科医生面前:张奶奶患有2型糖尿病10年,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治疗,血糖波动大,如果贸然接受外科手术,患者就得面临着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伤口难愈合及肠外营养等各种困难和并发症。对于张奶奶这样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患者,靠传统的降糖方式很难保证在手术后全身代谢状态的安全。
那么,如何帮助张奶奶有效地控制血糖,顺利接受手术呢?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小组专家会诊,使用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治疗有效新技术——胰岛素泵。最终,经过胰岛素泵的治疗以及内分泌医护团队全程精细化的管理,张奶奶的血糖被成功控制住了,如期接受了外科手术。
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介绍,胰岛素泵是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很便于佩戴。相比注射笔的单次注射,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确保稳定而安全地控制血糖,并保持术后全身代谢水平的稳定。
携手人工智能,三招制服“甜蜜杀手”
除了用胰岛素泵取代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外,对“甜蜜杀手”的监测也同样可以插上“科技的翅膀”。在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正与人工之智能携手,高效管理“甜蜜杀手”。
王尧主任医师介绍,传统的血糖检测犹如“盲人摸象”,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时的血糖就足够了,但这只反映了患者某一具体时间的点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波动和难以察觉的低血糖状态,是威胁他们健康和预后的重要杀手。
正如战场上的“哨兵”,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医生便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电脑上的糖尿病管理软件,看到实时血糖监测数据,并及时干预急剧波动的血糖和高、低血糖的极值,调整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输注剂量。
糖尿病“3C”治疗,打通科室之间的壁垒
王尧主任医师介绍,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Real-time CGM)、胰岛素泵 (CSII)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整合为一体,专业上称为糖尿病“3C”治疗。
据悉,自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成立全院血糖管理小组以来,通过糖尿病“3C”血糖管理系统成功打通了科室之间的壁垒。“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系统的管理,使得处在系统中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状况得以监控,并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实现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解决了非内分泌科室的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难题,保证了原发病治疗过程的顺利。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节约住院费用。”王尧主任医师说。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住院患者,以下四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也同样可以接受胰岛素泵治疗:
1、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
2、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新诊断或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
3、2型糖尿病患者伴应激状态。
4、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及糖尿病患者孕前准备。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判断是否适合用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可以到内分泌科室请专科医生评估,不可擅自更换自己的糖尿病治疗模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扬子晚报
借助人工智能创新糖尿病疗法
中大医院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本报讯(通讯员 蔡逸秋 融媒体记者 余梦迪)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众多患者深陷“甜蜜”的负担中。长期服药、没完没了的皮下注射胰岛素,让许多糖友感到“心累”。近日,记者从中大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糖尿病“3C”治疗,为许多门诊糖尿病患者以及全院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安全地控制住了血糖,糖尿病人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优化。
日前,中大医院利用“身份证大小”的胰岛素泵,为八旬糖尿病患者解除手术风险。据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介绍,胰岛素泵是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很便于佩戴。相比注射笔的单次注射,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确保稳定而安全地控制血糖,并保持术后全身代谢水平的稳定。
而除了用胰岛素泵取代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外,对“甜蜜杀手”的监测也同样可以插上“科技的翅膀”。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日益增加,非内分泌科室的血糖异常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数据显示,仅有六分之一的入院糖尿病患者就诊在内分泌科室,其余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在全院住院患者中,近40%的住院患者存在高血糖,这部分患者并非单一发病,而是因其他疾病入院治疗。传统模式下这部分病人无法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使得其原发病的治疗和管理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同时,王尧主任医师也表示,传统的血糖检测犹如“盲人摸象”,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时的血糖就足够了,但这只反映了患者某一具体时间的点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Ⅰ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波动和难以察觉的低血糖状态,是威胁他们健康和预后的重要杀手,仅根据用餐前后的血糖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显然不够准确。
而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制服”糖尿病,中大医院充分利用糖尿病“3C”治疗,打通科室之间的壁垒。王尧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是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eal-time CGM)、胰岛素泵(CSII)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整合为一体。“3C”治疗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又注入了医生的专业能力,是目前管理院内糖尿病患者最先进、有效的方式。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