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狗护肝片(糖尿病 护肝片)
点赞收藏不迷路——宠物医院发布老年狗保健清单
心脏病:匹莫苯丹
心脏保健:辅酶q10
结膜炎:红霉素眼膏
白内障:日本千寿滴眼液
护眼:DHC蓝莓护眼片
肿瘤:仲留快消
肾衰/肾损伤:牵贝肾康
肝病:丹诺仕护肝片
糖尿病:宠糖平
关节炎:爱宠骨立健
肠胃炎:贝肠宁
消化不良:益生菌
尿结石:泌尿通石片
尿路感染:利尿通
#萌宠# #老年狗狗#
糖尿病患者的护肝大法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东莞市人民医院 钟李青
肝脏与糖代谢
肝脏是人体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当饭后血糖升高时,血糖在肝脏被合成糖原,过多的糖则在肝脏转变成脂肪以及磷酸戊糖等,从而降低血糖。而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增加,生成葡萄糖送入血液中,从而升高血糖。
糖尿病可能造成肝脏多方面的损害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脏肿瘤、细菌性肝脓肿、肝移植后多种并发症等。其中最主要的类型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是高浓度的血糖引发了肝脏过度合成脂肪,大量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部,引发了脂肪肝。当脂肪肝形成,肝功能下降,又会引发“肝源性糖尿病”,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时糖尿病患者需长期口服降糖药,常见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格列喹酮、吡格列酮等容易造成“药物性肝损害”,引起食欲下降、厌食、乏力、恶心呕吐、黄疸、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并且很多患者并发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降压药降脂药也都具有程度不等的肝毒性。
为什么“护肝”容易被忽略?相对于糖尿病几大并发症的器官病变,肝脏的损伤相对来说没那么明显也没那么致命,所以护肝很容易被忽略。肝脏具有极其顽强的代谢能力和生命力,人类可以耐受损失70%的肝脏,对于正常人,一般的肝损伤可以在3~4周修复良好。然而,正是由于肝脏能“吃苦耐劳”,造成了初期病变难以发现的局面,一旦被发现已经损失了70%~80%的肝功能了。因此,糖尿病更应小心“肝”,定期做肝功能检查,掌握肝脏状况是糖尿病人的必要事项。
糖尿病患者如何护肝?1、合理用药
所有糖尿病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糖药。
(1)肝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若所选择的降糖药存在潜在的肝损伤,可适当选择同服护肝药以减少降糖药对肝脏的损伤,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2)肝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选择对肝脏无影响或损伤较小的降糖药,同时加服护肝药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不同降糖药物在慢性肝病中的使用经验
2、控制饮食和体重
过重的体重会让肝脏工作更辛苦,罹患脂肪肝的机率也会升高。饮酒会提高发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机会。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严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同时作息要规律,给肝脏充分的时间休息复原。
3、防感染
糖尿病人免疫系统能力较差,容易感染肝病,尽量远离各种可能感染。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生食海鲜,因为蛤、蚝以及贝类等容易受到A型肝炎病毒感染。
4、保持良好的心情
长期情绪不佳的状态下,肝脏容易出现肝气郁结或者血瘀不畅等问题,因为保护肝脏,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
5、加强体育锻炼
适当的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或者游泳,可使血液循环变更流畅,能使肝脏的供血情况变得更好,从而使用肝脏功能有所提高,起到保肝护肝作用。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东莞市人民医院 叶艮英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护肝片能不能缓解脂肪肝?90%的人都错了
“脂肪肝其实是全身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局部表现而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等这些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疾病,在一开始可能只是先表现出脂肪肝。”高杰提醒,脂肪肝是个“报警器”,提示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因此,患者如果长时间有疲劳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对油腻食物食欲降低、消瘦、腹胀等症状,应意识到这是一种肝脏警报,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高杰表示,肝脏代谢出了问题,不只是转氨酶升高,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物质也会相应升高,这些元素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会导致相应的器官部位出现问题。高杰强调,绝大多数的脂肪肝患者并不是单纯性的脂肪肝病,还有很多“难兄难弟”,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眼底疾病等。“现在很流行的护肝片,周围也有很多朋友吃,护肝片能缓解脂肪肝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高杰的回答很直接,帮助不大。他说,控制缓解脂肪肝,最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通过服用护肝片虽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但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并不大,不能够治愈脂肪肝。若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病因没有去除,一旦停药,转氨酶就会反弹。
有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30%可伴有脂肪肝,而脂肪肝的患者中,糖耐量异常者(空腹血糖偏高,但不能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占据20%。同时,脂肪肝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者约占45%,如患者基础病有高血压,则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心梗或者脑梗)的风险大大增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