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肖新华糖尿病(肖新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电子书)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我国糖尿病患者过亿 减轻“甜蜜负担”需驱动“五驾马车”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过亿,糖尿病前期人群1.72亿。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呼吁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度重视糖尿病管理,减轻“甜蜜负担”需驱动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五驾马车”。

饮食: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惹的祸

新冠肺炎疫情使糖尿病患者外出活动减少。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建议,患者居家期间饮食上要注意限制热卡,要避免过度摄入油炸、爆炒的食物和高热量的甜食。

“对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误以为是糖或主食吃太多。其实我们更应注意的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说,这类食物吃太多,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

肖新华提醒,盲目减少或不吃主食,会使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进而造成营养不均衡。应注意碳水、脂类和蛋白质的均衡摄入。

运动:“富贵病”其实是“懒病”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波说,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预防糖尿病应注意“吃动平衡”,不能犯“懒病”,在“管住嘴”的同时“迈开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张波提醒,运动减重应缓慢进行,每周减少400克左右为宜。但是,自身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血糖极不稳定、血压过高、血糖过高、有严重心脏疾病、经常脑供血不足、有肾脏并发症、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应暂时停止运动。

药物:降糖药不等于保险箱

有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吃了降糖药后就可以大吃大喝毫无顾虑。肖新华说,吃了降糖药不等于进了保险箱。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一定要定期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他说,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安全(毒副作用低)、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贵的不一定是适合的。一定要听取医生意见,结合病情合理用药,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监测: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提示,健康人群应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患者病亡于新冠肺炎的风险更高,良好的血糖控制与管理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感染发生至关重要。疫情期间患者应加强自我血糖和代谢管理,避免无故中断治疗。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强化糖尿病防控机制建设,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速度。”纪立农说。

教育:提高认识科学防治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肥胖与代谢病防控室主任王文绢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不足1%上升至2013年的10.4%,其中18-59岁劳动力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7.8%。而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不理想,分别为38.6%、35.6%、33.0%。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更低,仅为16.7%。与此同时,糖尿病危险因素流行严重,超重肥胖流行率46.5%。针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利用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契机,广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居民对糖尿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记者吕诺、陈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糖尿病患者超亿人 专家支招防控及诊疗技术创新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肖新华。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杜燕)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约4.25亿成人患糖尿病。其中,中国是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7年患病人数达到1.14亿。国内知名专家汇聚北京,就中国基层糖尿病的防控策略、糖尿病诊疗技术创新、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诊疗等话题展开探讨。

今天,记者从第三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了解到,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IDF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在这一年中,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同时,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糖尿病的大爆发,主要源于预防手段的缺失和教育不到位。”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肖新华指出,应对糖尿病的挑战,要做到关口前移。他呼吁,狙击糖尿病要做到:全人群预防,加强全民教育,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人群筛查,早期筛查与检出高风险人群,促进早期诊治;防治结合,个体化治疗,提高控制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及其死亡率;综合化管理,多因素共同防治与综合管理,提高生存质量。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内分泌科教授郭立新指出,胰岛素是迄今使用最久远的、具有明确疗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给药,给许多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改善给药方式、拓展给药途径,同时研制出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胰岛素新剂型,是目前国际、国内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我国也开始研制和在临床上推广无针注射器。”他表示,无针注射器主要采用透皮弥散给药技术,不借助针头,药液从小孔径高速喷出到达皮下组织,进而吸收入血,这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吸收,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且避免了患者对针头的恐惧,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段海峰谈到双基因修饰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时表示,基因技术与干细胞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对糖尿病的治疗预期,具有疗效显著、疗效持久、控制慢性炎症、安全性高等特点,可缓解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疾病,而心血管风险在糖尿病进程中持续存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教授祝开思表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体重,及时检测血脂、血糖和血压,并有针对性地用药治疗。另外,生活方式干预也非常重要,包括戒烟、节制饮酒、优化饮食结构、限制钠盐、放松心情、适当增加运动等。

据悉,近年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智能网络系统将国内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与各地基层医院进行“无缝对接”,以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为纽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探索构建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医疗协同模式。(完)

年轻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专家提醒管住嘴迈开腿

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糖人”为何越来越多?应该怎样预防?

年轻“糖人”逐渐增多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最近来了一位13岁的小患者,本来是肚子觉得不舒服来看下,结果一检查发现,糖化血糖蛋白超过14,空腹血糖指数也超标,各项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现在门诊发现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年轻人血糖都偏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说。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黄晓飞博士也有同感。近年来,来科室就诊的年轻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以前大家都说糖尿病是‘老年病’,现在年轻患者也多了。”他说。

22岁的小杨刚大学毕业,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还以为是工作比较累休息不够,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平时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喝几杯,也很喜欢吃甜食,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也得糖尿病了。”小杨懊悔地说。

黄晓飞介绍,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内因 外因’引起的,内因主要是易感基因,很多年轻人却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黄晓飞说。

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克,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不良生活方式让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早早出现糖尿病前期的症状。王桂侠说,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这些人群有四个特点:一是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二是体型肥胖,学习和工作压力大,运动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三是出生时体重超重;四是母亲在妊娠期患有妊娠糖尿病。这些都是导致低龄化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也是年轻“糖人”逐渐增多的原因。王桂侠指出,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的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加强早诊早治: “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黄晓飞说。他呼吁,避免年轻“糖人”越来越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提高大家对糖尿病危害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目前市面上针对儿童的口服降糖药十分匮乏,一些常用降糖药对儿童该如何用药没有丰富的临床药物观察数据,儿童使用较为困难。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使血糖尽快达标。”王桂侠建议,对孕期妇女的糖尿病筛查和控制也十分重要,能有效减少胎儿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应控制胎儿的体重,降低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

今年9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携手行业专家及国内慢病管理平台“医联”共同发布了《互联网医院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化的互联网诊疗服务。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认为,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并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调整的综合管理过程。随着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也将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关专家还提醒,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现经常口干、口渴、尿多、乏力等,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期症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时就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