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遭罪吗(糖尿病很可怕么)

北青视频 0
文章目录:

血糖高,心脏也遭罪!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

血糖高,心脏也遭罪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贺仲晨

心脏的收缩搏动成为我们人体血液流动的动力,为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是人体维持新陈代谢的动力所在。一旦心脏出现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保护好心脏是我们人生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之一。但有一类疾病,对心脏威胁巨大,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那就是肥胖相关的糖尿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

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

近30年来,我国肥胖率尤其是年轻人的肥胖率逐年升高,与之平行增长的是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我国迅速增长,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达1.4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0%。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又有60%的人群为超重或肥胖人群。肥胖能够加剧胰岛素抵抗,引发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又可加剧脂质代谢异常,加重肥胖。其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发机体一系列代谢紊乱。这种状态如不加以有效解决,会引发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出现靶器官损伤,尤其对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造成损伤,出现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包括3种:

第一种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冠心病。

第二种是微血管病变,是指心肌内的微小血管病变造成心肌病。

第三种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发的心律失常。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代谢紊乱、病史相对又长的患者容易发生糖尿病性心脏病。近年来发现,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性心脏病。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患者的年轻化,也导致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呈年轻化趋势。

为什么和肥胖相关的糖尿病会引发心脏病变呢?

这要从肥胖说起。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多数肥胖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两点都是加速冠状动脉血管斑块的形成及硬化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之上发生血糖的持续升高、糖脂代谢紊乱,出现糖毒性、脂毒性,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加剧氧化应激损伤等。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多支狭窄,心肌弥漫性改变,进而发生心肌梗死、心衰、猝死。为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单纯控制血糖、降低血脂远远不能消除对心脏的影响。

近年来伴有肥胖或超重、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少年和青年群体中,因此保护心脏要越早越好。对于那些超重或肥胖和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参加符合年龄的运动,制订合理的减重计划,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是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生的关键。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后者中,由于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发生病变,所以叫作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由葡萄糖代谢异常及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国外的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发病率在30%左右。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有:

静息状态下心动过速,心率在每分钟90~130次;有的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即由坐卧位转向直立位时发生眩晕;还有无原因的心律不齐,比如频发早博,另有部分患者稍有活动就会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心率加快等表现,可以说是运动不耐受。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危险之处在于,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没有典型的症状,并且在运动中容易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由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平时不易被察觉,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且伴有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一定要关注自己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评估,比如进行心电图、卧立位血压等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无痛性心梗

有些糖友心梗症状不典型

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并没有典型的症状。虽然不是所有因为糖尿病原因引发的心梗都没有典型的症状,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无痛性心梗。

心梗典型的症状是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甚至向肩背放射。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发生无痛性心梗呢?

第一个原因是,病程比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血管会多支同时形成硬化斑块,逐渐加重导致冠脉狭窄;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梗多为单支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因此,糖尿病无痛性心梗一旦发病,多呈弥漫样心肌改变,因为病变心肌面积大,心脏功能极易快速出现损伤,因此糖尿病性无痛性心梗发病多以心衰为表现,比如呼吸困难、气短等,掩盖了心前区不适的症状。

第二个原因,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自主神经病变,使得患者对痛觉感知发生障碍,导致没有典型的心梗症状发生。另外,年龄比较大的患者,本身对疼痛的反应也相对更差。这时候心梗往往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当然出现上腹痛也会和心梗发生的部位有关。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症状或是只有轻微的不适,比如仅仅表现为乏力,直到症状加重在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有心梗发生。

因此,对于糖尿病病史相对较长、年龄偏大的患者,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干咳,或是有消化道症状,或者头晕、乏力突然加重,都要考虑可能会发生心梗,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

(保健时报)

糖尿病患者的一生有多痛苦?网友回答真实!

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糖尿病患者的一生有多痛苦?看完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一生,真的是充满了挑战和不易。咱们得更关心他们,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毕竟,对抗糖尿病,不仅仅需要药物,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温暖和关怀。记得,每一次的关心和理解,都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下面网友分享的一些真实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感悟

‬听说过生酮饮食,但是感觉没啥必要,搞不好会出事,粗粮低碳才是健康的最佳路线。‬司美格鲁肽。。。其实更多的是被开发了一些奇怪的用途[捂脸]
‬重点就是听医嘱,让吃的药按时按量吃,饮食也严格按要求来,得了这个病必须自律,否则遭罪的就是自己。‬不吃碳水化合物又怕吸收不均衡,吃了又怕爆表,每天在水深火热中度过。‬不能大吃大喝,真的很痛苦。[大哭]
‬比如我一个朋友,空腹血糖7.1,他妈妈也是高血糖。我提醒他,还有一年时间可以提早干预,还被他骂回来。[发呆]
‬会不会已经突破糖尿病了,但是资本不愿意拿药方出来,好药不是好商品啊![大哭]
‬问题是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不用二甲双胍了啊。大部分都是用达格列净啥的。我之前看好几个糖尿病患者都是用这个药。‬那只能说你可能没有糖尿病的基因,所以没有那么容易中,可是这种吃法和超重对身体终究是不好,还是要注意。[捂脸]
‬哪怕用药控制,脚部血糖完全高于手上的。这就是西药降血糖把糖往脚部推。‬吃不饱还不痛苦吗?‬别这样,其实糖尿病控制好血糖还是可以的,跟普通人没啥区别,反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健康。

正在观看文章的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咱们评论区见。

专家:糖尿病早防早治早受益,晚防晚治多遭罪

“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40年前的0.67%到现在的12%,上升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光伟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至少有1亿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患糖尿病。更为严重的是,每3个成年人就有一个糖尿病的“后备军”。

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中国近年来糖尿病‘后备军’人群大幅增加,目前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向糖尿病迈进。糖尿病早防早治早受益,晚防晚治多遭罪。”李光伟解释道,糖尿病发展遵循由糖尿病前期,进而发展为糖尿病的过程。越早发现并对症干预对于患者意义越重大,因此糖尿病防控应鼓励关口前移,早发现早控制。

他介绍,糖尿病高危因素包括:超重/肥胖、年龄增长、不良饮食习惯、卡路里摄入过多或营养不良、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家族遗传史,以上人群需及早进行筛查。除了监测血糖外,还应定期进行糖耐量检测,一旦出现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应尽早干预。

“糖尿病是可以被预防的,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效益也更高。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就在于严格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总体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李光伟介绍,超重人群体重如果能回归正常,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减小很多。即便发生了糖尿病也还有机会回归正常。“欧洲近年的研究发现,体重减轻10公斤,60%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指标可以恢复正常;体重减轻15公斤,将近80%的患者不吃药、不打针血糖也能保持正常。”

糖尿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现代社会节奏紧张,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患者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年轻人肥胖、熬夜、胡吃海喝以及缺乏运动是罹患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此外,压力增大、情绪波动、长期焦虑等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李光伟称,“近年来的相关报告显示,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曲线高峰前移了,到35岁就有很强的上升趋势。糖尿病发病年轻化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越早发病,糖尿病病程就越长,对身体的危害也就越大。”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或者存在误区,给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带来一定挑战。糖尿病年轻化的高发,呼唤的是全社会力量在宣传科普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预防到治疗全面着力。

“关键是要在一开始找出后备军,及时挡住他们,不让他们变成真正的糖尿病。”李光伟解释称,糖尿病前期通常是可逆的,通过控制饮食、多加锻炼等方式,能够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加注意,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阶段,继续以往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血糖持续升高发展成为糖尿病后,将终生无法痊愈。

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拥有超过350年历史的企业,默克专注于“以患者为中心”,深耕糖尿病治疗领域60余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经典药物和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武器”,造福患者。

默克中国普药及内分泌事业部心血管与糖尿病产品组高级市场总监吴锐表示,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首先要了解它的危害以及导致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为此,默克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持续进行疾病科普。比如刚刚过去的世界糖尿病日,默克就在全球范围内跟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合作,共同改善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强调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理念,帮助阻止潜在高风险人群成为糖尿病患者,最终减轻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而如果已经进展成为糖尿病患者的话,就应规范用药,默克提供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通过高质量的经典药物来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疾病管理。

在探索数字解决方案方面,默克也不断加码,以使更多患者受益。吴锐介绍,默克通过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慢病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加速渠道购药等进行数字化尝试与探索。针对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线上问诊、续方买药、治疗干预等需求,默克积极和国内互联网医院、电商平台合作,尤其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这种线上诊疗策略在确保安全、合规前提下,为慢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加速了默克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与决心。

“创新是默克的基因,以患者为中心是默克不变的使命与初衷,未来默克将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不论是在药品组合还是创新方式上,我们将更紧密协同中国本地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发挥自身优势,为患者谋求更多福祉。”吴锐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