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蜂蜜(糖尿病饮蜂蜜水可以吗)
蜂蜜可以增加胰岛素,降低血糖?糖友到底可以吃蜂蜜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合理健康的饮食,但并没有统一的饮食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而以甜著称的蜂蜜,就被许多糖友列入饮食的“黑名单”之中了。
蜂蜜富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的形式存在,与白砂糖不同的是,蜂蜜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抗氧化剂,所以在吃“糖”的同时,还有不少保健功效,因此,糖友到底能不能吃蜂蜜,一直都被关注。
01蜂蜜对于糖尿病患者可能有益已有几项研究发现蜂蜜可增加内源性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
关于蜂蜜和糖尿病患者血糖之间的关系,2017年的一篇综述研究提示蜂蜜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升高空腹以及餐后2小时的C肽水平,而C肽有助于调节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
其他研究还表明蜂蜜还具有抗菌、抗氧化以及抗炎的特性,蜂蜜可以降低与糖尿病和代谢疾病相关的并发症风险,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022型糖尿病患者能吃蜂蜜吗?蜂蜜可能对健康有益,与其他形式的糖相比,它可能会升高内源性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
但长期食用蜂蜜最终仍会引起血糖水平升高,毕竟其中的简单糖能快速升糖,因此,研究者还是建议糖尿病患者谨慎食用蜂蜜。要搞清楚糖尿病患者到底能否安全食用蜂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03糖友食用蜂蜜要谨慎如果糖友的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
可以适当服用蜂蜜(建议吃一小勺,5g左右)
应避免空腹食用;
同时减少主食摄入量,长期食用蜂蜜要注意监测血糖。
如果食用蜂蜜引起血糖水平异常,立即暂停食用蜂蜜。
如果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则不要食用蜂蜜,以免引起血糖波动。此外,蜂蜜的选择也要注意,一些制造商生产的蜂蜜可能添加糖或糖浆,糖友选择蜂蜜时要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果糖含量高、不宜结晶的蜂蜜。
蜂蜜不会影响血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流言:
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果糖升糖指数低,所以糖尿病人吃蜂蜜不会升高血糖,可以放心吃。
真相:
果糖的升糖指数确实较低,但其在蜂蜜中含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蜂蜜依然含有大量对血糖影响极大的葡萄糖。按照《GB 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里对蜂蜜的质量要求,每100g蜂蜜中,果糖与葡萄糖的总含量应≥60g,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种含糖量相当高的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并且,果糖会更容易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而这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此外,高果糖摄入还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过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内容来源:北京科技报、北京日报微信号、“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腾讯较真、科技日报、北京晚报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长期喝蜂蜜身体真的会变好?含糖量那么高糖尿病人饮用真的没事?
蜂蜜水能养颜排毒?蜂蜜水能通便瘦身?蜂蜜在某些人眼中有着逆天功能。实际上蜂蜜有什么作用呢,真的有这么神通广大吗?
首先要知道,拉肚子不等于排毒,粪便的主要成分是水、没消化的纤维和残渣。这些是身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并不是什么毒。
蜂蜜中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的含量却不足5%,引发肥胖和龋齿的物质是蔗糖。但是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吃多了会产生脂肪沉淀体内。也就是你每天喝蜂蜜不一定瘦身养颜,但是一定会变胖!变胖!
蜂蜜通便治标不治本,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有些人人果糖不耐受就会想要拉肚子,但如果你耐受,就……而且,蜂蜜只喝一点是不行的,要多喝才行,就是需要大量的钱堆积。
关于美容养颜,则是商家大量营销的结果了。蜂蜜中的主要成分和美容养颜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蜂蜜为蜜蜂采集的花蜜,经自然发酵而成的黄白色粘稠液体。气味清香浓郁,味道甜蜜。如果不追求效果的话,偶尔喝点蜂蜜水是不错的,谁不爱甜甜的味道呢?
冲调蜂蜜时水温不能加热至60摄氏度以上,否则活性酶会在高温下变性失活,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要知道蜂蜜在温开水或凉水冲泡时口感甜,用较高温度冲泡口感会变酸。
现在市面上真假蜂蜜掺杂,挑选蜂蜜时可以用以下方法鉴别。
气味鉴别
进行蜂蜜气味的鉴别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室温下打开包装嗅其气味。必要时可取样品于水浴中加热5分钟,然后再嗅其气味。
良质蜂蜜只有纯正的清香味和各种本类蜜源植物花香味,没有任何其他异味。次质蜂蜜香气淡薄。劣质蜂蜜香气很薄或没有香气,有酒味及其他不良气味。
加糖鉴别
假蜂蜜是用蔗糖或白糖或红糖加碱水熬制而成,其中没有蜜的成分,或是蜜的成分很少。其品质特点是,没有自然的蜂蜜花香气味,只有一股熬糖浆的气味,品尝时没有润口感,有股白糖水的滋味。
特别注意的是,一岁以下的婴儿不能吃。蜂蜜在酿造、运输、储存过程中,容易污染肉毒杆菌。婴儿因为抵抗力弱,食入肉毒杆菌后,则会在肠道中繁殖,从而产生毒素引起中毒。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