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琥珀对糖尿病(糖尿病可以吃琥珀桃仁吗)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100余年来 全球批准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仅2类4种 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本只是出门遛弯儿,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不知道刚吃过饭、不会打电话求助;原本性格温和待人亲切,却突然脾气暴躁、性情多疑……

当你老了,世界就不一样了?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被称为世界性治疗难题的“阿尔茨海默病(AD)”日益引起重视。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根据《2019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的数据,全世界约有5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52亿,而该病症全球每年的经济负担估计约为1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全球患者的20%,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居全球之首。根据我国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目前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5.56%。

近些年来,我国在该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现阶段预防意义更大

阿尔茨海默病即俗称的老年痴呆症的一种,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其早期病理特征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

针对其病理特征的药物研发进展缓慢。此前,礼来、辉瑞、诺华等跨国药企纷纷减少甚至放弃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仅有渤健(Biogen)在今年初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递交了在研药物 Aducanumab 的生物制剂许可上市申请(BLA)。

“在2017年以前,我们更多地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该疾病的病因研究,包括如何发病、病理过程怎样,以及使用哪些药物来干预其病理进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王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不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分泌酶抑制剂等AD病理相关药物,截至目前其效果均不是很理想。”

因而,近年人们的关注度更多地集中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层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重视导致AD发病的风险因素。

今年7月31日,《柳叶刀》发表由28位世界权威专家牵头的最新报告显示,“改变生命周期中的12个风险因素,可以延迟或预防40%的痴呆症病例”,而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早期受教育程度较少,中年时期的头部受伤、过量饮酒,晚年暴露在空气污染中等。

“可以看到,上述风险因素与其他一些慢病有很大关联,所以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更多的是对引起健康水平下降的一些常见生活事件的预防,这对于大多数慢性病都有好处。”王涛补充说。

除此之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与睡眠也直接相关。“睡眠时,脑颅腔中会发生的改变是:胶质细胞的体积缩小,会腾出空间,而此时脑脊液就会灌注在神经组织里,清除一部分代谢的垃圾物,而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毒性物质β-淀粉样蛋白也包含在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表示。

新疗法探索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更爱纠缠上了年纪的人,但其实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30~50岁),就可发现疾病冒头的端倪,或是轻度认知障碍(MCI)。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成为业内专家的普遍共识。

“为什么此前国际上有许多药物研发失败的案例,大部分原因是治得太晚。”孙永安表示,该疾病患者被发现时通常已为晚期,大量神经元已被破坏,如果能早一些如提前15年发现,这个时候进行干预,说不定就终身不患病了。”

目前,国际上参考较多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用诊断标准是2018年由(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提出的“ATN标准”,这也是近20年来,用生物标志物组合临床早期标准化诊断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指导。

根据ATN标准,认知功能损害演变、脑结构影像学、脑脊液检查及Aβ-PET(β-淀粉样蛋白的PET成像)等,都是诊断这一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这为临床研究人员提供了标准化生物标志物组合。

该标准可以识别出更早阶段(30~50岁)的AD病理相关的AD临床前期人群。

近年来,通过脑影像来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成为可能。“一方面,与以往多年只能通过尸检发现大脑老年斑沉积来诊断的情况不同,近年来,患者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老年斑的沉积在活体就可以经‘脑影像’来发现。除了‘脑影像’之外,还可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来发现大脑中有无老年斑成分的变化。这是两种较为精准的针对病理的诊断。”王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王涛也表示,尽管精准度较高,但两种诊断方法各有缺点。“比如脑影像要通过PET-CT进行检查,但其中起到追踪和标记功能的‘示踪剂’目前在国内临床应用中获取并不方便;而脑脊液检查是有创的,一般老人或家属都不太愿意接受。”

而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在一些社区医院,或者其他两级医院的认知门诊中,除了常规的排除性实验室辅助检查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来进行诊断。

“这一诊断需要从两方面来评估,一个是内侧颞叶萎缩评估,一个则是反映脑白质病变的 Fazekas影像分级评分,这两个评估在临床中长期被忽视。”王涛说,“脑部‘磁共振成像’片获取方便,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评估而非复杂的计算机计算来诊断,诊断结果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基因APOEε4携带的吻合度可以达到50%以上。”

另外在AD的诊断标志物方面,2020年新发现外周血高度磷酸化Tau181和Tau217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王涛所带领的团队也在2018年发现了一组外周血AD所致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志物。“该遗传相关诊断标志物的敏感度、特异度均可以达到80%以上,目前也已形成了专利。希望能够为AD的早期便捷诊断提供一些帮助。”王涛表示。

新药研发进展

自1993年第一个治疗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上市以来,目前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仍然不多。

100余年来,全球批准用于AD临床治疗的药物只有2类4种,用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余年里,相继投入近千亿美元研发新的治疗药物,但绝大多数进入临床III期研究的药物均告失败。

除药物研究进展不明朗之外,已有药物的疗效也受到质疑。不过,孙永安说:“AD药物的有效性不是一两周、一两个月(能显现的),而是要长期坚持。药物的作用不是倒车,而是轻踩刹车,它是让病情发展缓慢,延缓加重的速度,所以用药仍需坚持。”

那么,继国产1类新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之后,全球在AD治疗药物研发上有何进展?

近日,美国FDA宣布,已接受阿尔茨海默病在研药物Aducanumab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并授予其优先审查资格,预计将于2021年3月7日做出审批决定。这有可能为A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现阶段,GV-971的III期临床试验主要牵头研究者、上海市精卫中心老年科主任肖世富和王涛等专家,正在进行国产1类新药琥珀八氢氨吖啶片的III期临床研究,该药为对症的可逆性双重胆碱酯酶抑制剂,如获成功,将有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早睡晚睡都不行,这个点睡觉对心脏更好!但睡不够这个时间,身体、精神悄悄“垮了”

大家都知道熬夜、睡太晚不好,不仅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久了,还容易引发内分泌失调、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腑脏功能衰退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那么,睡得越早越好吗?——并不是!

2021年11月,欧洲心脏学会(ESC)旗下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Digital Health》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入睡时间”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有明确的联系,睡太早和睡太晚,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1 早睡晚睡都不行

这个点睡觉对心脏最好!

该研究从英国生物银行纳入88026年龄在43-79岁之间的参与者,用腕式手环记录他们的睡眠状况,并对参与者们进行了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身体评估等调查。

平均5.7年的随访期间,有3172名参与者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研究人员发现,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血压等混杂因素后,与晚上10-11点睡觉的人相比:

◎晚上10点前睡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

◎晚上11-12点睡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12%;

◎晚上12点及更迟睡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25%。

也就是说,入睡的时间点和心血管患病风险呈现“U”型关系:睡太早和睡太晚,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凌晨12点及更迟入睡,患病风险最高;晚上10-11点,才是“更佳的入睡时间”

2 睡不够这个时间

身体、精神都垮掉

但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情,做到“每天晚上10-11点间睡觉”真的很困难。此时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尽量保证每日的睡眠时间足够长——因为除了入睡时间外,睡眠时长也是衡量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每天要保证多长时间的睡眠,会降低对身心健康的损害呢?今年7月,国际医学期刊《行为医学年鉴》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在该研究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Soomi Lee博士,调查了1958名相对健康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年人,并对他们进行为期8天的睡眠检测。结果显示:每天晚上6小时的睡眠是维持成年人最佳健康状态的最短睡眠时间。

1 睡眠不足6小时,身体、精神都“垮掉”

调查数据显示,1天睡眠不足6小时,就会使消极情绪以及身体症状极速恶化,且增幅最大。其中负面情绪约增加22%,正面情绪约减少4%;出现的身体症状数量和严重程度分别约增加14%和6%。

这些负面情绪包括焦躁不安、紧张、悲伤、沮丧、愤怒等消极心理状态,而身体出现的症状包括上呼吸道疾病、各种疼痛、胃肠道问题等生理疾病。

2 连续3天睡眠不足,身体“恶化”达到顶峰

当睡眠不足的状态持续3天时,恶化的数据会达到顶峰。超过三天后,虽然身体会逐渐适应睡眠不足,但这些不良的身心状况也会因为持续的累积而越发严重。数据显示,连续的睡眠不足使出现的身体症状数量增加18%

该研究证明了,即使一天的睡眠不足都会引起较强的身心损害,而持续性的睡眠不足更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持久的。即使后来通过周末或者其他时间补觉,对身体的危害也无法消除。

3 拥有优质睡眠

你需要这份“助眠攻略”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睡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大的人群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在晚上10-11点休息;如果没有办法选择入睡时间,那就尽量保证每日6小时的睡眠时间。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睡眠质量——只有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大脑皮层才会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起到更好的消除疲劳、修复机体损伤、提高免疫的作用。

而且美国斯坦福大学发现,深度睡眠较长的人,寿命也更长。如果伴有睡觉多梦、夜间易醒、醒后头晕的人可以试试下面的助眠法:

1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关闭灯光、拉好窗帘,卧室要暗;

关上窗户,关闭电子设备,保证安静;

室温20°是最舒适的睡眠温度;

枕头高低、软硬合适,被子薄厚适当。

助眠小香囊

【药材】:酸枣仁15g、茯神10g、远志10g、合欢花10g、玫瑰花10g、夜交藤10g、琥珀2g、生白术10g。

【用法】:把上述药材捣碎倒入香囊袋中,简易的安眠香囊就做好了。放在床头即可,一周换一次。

【功效】:酸枣仁安心神,茯神和夜交藤促进睡眠,远志和琥珀也是宁心安神的,合欢花和玫瑰花都是疏肝解郁的,能够同时治疗心神不安,白术健脾。

2 用好天然“褪黑素”

褪黑素是人体脑部松果体分泌的激素,掌管着人体的睡眠节律,能够有效地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增强深睡眠的时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明显下降。

除了直接吃药剂,其实一些天然食物也能补充。像核桃、芝麻、燕麦、香蕉等可以促进人体分泌褪黑素;虾、蟹、鱼、藻类等富含虾青素的食物则能保护褪黑素不被氧化。

3 打开人体自带的助眠“开关”

睡前按揉一些穴位,能起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安神定志、帮助睡眠的作用。

①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不仅具有平肝潜阳、开窍宁神的功效,还能调节微血管的舒缩功能,解除小动脉痉挛,达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②神门穴:位于手腕小手指下方和腕横纹的交叉点,常按神门穴有益心气、安神的作用。

宠粉福利来啦!!!

为感谢粉丝互动,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笔记本”,作为奖品送出。获取方式:每个自然月内精选留言数不低于30条的粉丝,将获得限量笔记本噢;每人限领一本,数量有限,赶紧参与哦~

THE END

本文来源: 我是大医生官微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hubeiejiating@163.com

关键时刻能救命!糖尿病人的3个“贴身宝贝”,出门一定要带好

天气凉爽,不少人会在周末外出游玩。而糖尿病人出门,一般需要带上降糖药,甚至胰岛素。但今天要提醒大家,只带这些远远不够!糖友外出,还需带上3个可以救命的宝贝~

急救卡,对糖尿病病人非常重要,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患者出门在外发生低血糖晕倒等意外,急救人员可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急救卡,了解患者病情大概,并使用更准确有效的施救方式,避免抢救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

急救卡

急救卡上需写明患者的姓名、紧急联系人(家属)电话、家庭住址、疾病情况等。

低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为危急的并发症之一。

随身携带葡萄糖,如葡萄糖粉、葡萄糖片、葡萄糖液等。在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及时摄入,能够快速的升高血糖、缓解低血糖的紧急情况。

为什么推荐葡萄糖?

葡萄糖是一种单糖。在严重低血糖情况下,人体摄入葡萄糖以后,可以被快速吸收。而巧克力、胶质软糖、水果硬糖、果汁等都有各自缺点,且需要一定时间分解,不适合严重低血糖的急救。

提示

当出现低血糖初期症状时,可以吃些糖缓解。

如果作为预防性的低血糖发生,可以准备饼干等粮食类的食物。它们在吸收的过程中从多糖变成双糖,再变成单糖,不会导致进食后血糖的快速升高,也可以延缓低血糖的发生。

低血糖诊断标准

◉ 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 血糖<2.8 mmol/L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 血糖<3.9 mmol/L

低血糖的症状表现

轻度低血糖,可能出现饥饿感、心慌手颤、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

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如果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

【注意】

低血糖持续超过6小时,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从而导致脑死亡,甚至猝死。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甚至比高血糖更凶险,糖友日常一定要做好预防。

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低血糖?

进食量不足或未按时用餐;

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

空腹锻炼或锻炼时间过长;

空腹饮酒或大量饮酒后;

用药剂量过大;

注射胰岛素技术、时间不规范,胰岛素吸收过快;

肝肾功能不全,降糖药物降解缓慢,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但患者发生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大。

糖尿病人的高血糖,容易损伤血管内皮,形成斑块,发生粥样硬化。

而且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的同时,往往会合并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这些因素也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故多数糖尿病人随时间的推移或早或晚都会出现血管方面的问题。

糖尿病人比非糖尿病人患冠心病的发生率要高15倍。所以我们常说,糖尿病与冠心病是“等危症”

建议糖尿病人,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出门在外,尽量要带上速效救心丸,以防万一。

日常护心养心

扶正强心方

【药材】

人参:补气

黄芪:补气

葶苈子:化痰降气,利水平喘,清热,强心利尿(适合心功能不全的人)

琥珀:化瘀,镇心安神,利水

【用法用量】

将四味药等份打成粉末,各取1克,一共4克混合,以30~50克温水冲服。每日两次,可以长期服用,适合日常护心养心。

【功效】益气固本、化瘀利水、护心强心。

【适用人群】有冠心病,糖尿病还没有发展到严重心衰的人群可以用这个方子强心护心。普通人也可用于保健,预防心衰。

【禁忌】阴虚过盛,体内有热的人不宜用。

【注意】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您的体质是否适合用这个方子。

为保证自身的安全,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出门时,除了降糖药或胰岛素,尽量带上急救卡、葡萄糖、速效救心丸等3样宝贝,说不定关键时候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