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糖尿病方法)

健康之初 科普 0
文章目录: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三类中药应用广泛,糖尿病足不可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截肢的首位病因。然而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早期诊断率低、病死率高,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足将成为糖尿病足主要的治疗趋势。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足这一词汇在我国中医古文献中未记载, “糖尿病足”是一个西医概念。但是我国传统医学文献、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却早有认知,虽然并无完全一致的称谓、中医病名亦未统一,但是一般根据其肢体末端发凉、麻木、疼痛、溃烂及坏疽等临床症状将其归入“消渴病”“脱疽”“痈疽”“脉痹”等相关疾病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病名病症、 病因病机、临床诊治、预后调理等均有着详尽的记载。总结来看,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有劳逸失度、情志内伤、先天禀赋不足、跌扑损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主要病机有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下注、热毒壅盛等。

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

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外治法在各类医学古籍中均有记载。

《徐灵胎医书》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耳”,均明确了外治法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疡科纲要》记载“疮疡为病,发见于外,外治药尤为重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创疡外治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家在疮疡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将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溃疡的治疗中。

中医学在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蚕食疗法、药捻引流法、敷贴法、湿敷疗法、箍围疗法、浸渍疗法等。 同时也创制出多种外用制剂,有膏、丹、丸、散等多种剂 型,如著名的白玉膏、九一丹、生肌散、清凉油等。治法独特,疗效显著。

糖尿病足外用方剂和药物

治疗糖尿病足的外用方剂众多,按照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应用较多。

糖尿病足溃疡其疮口的形成过程耗气伤血,常常伴有气血亏虚,从而导致生肌长肉过程缓慢,疮面迁延难愈,故中医治疗中,益气活血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方剂如溃疡油、脉络通颗粒等,药物主要包括黄芪、人参、当归、血竭等;糖尿病足溃疡早期多热毒炽盛,常常夹湿,故治疗过程中以清热解毒药为主,如黄柏、金银花、连翘等,同时配伍祛湿药和生肌药,这些药物在外用过程中,分为多种剂型,如洗剂、散剂、油膏剂等。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技术运用流程,没有确切的疗效指标,无法大规模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完善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制定统一的诊疗及评价标准,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宣教,以 便更好地发挥传统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优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溃烂不愈的糖尿病足,2个中药方子来解决,内服+外治效果神奇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最可怕、治疗费用最高的当属糖尿病足了。

糖尿病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烂、肢端坏疽、肢体远端的麻木疼痛和酸胀感等症状,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发展到全足发黑、坏死,就会面临截肢的危险。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中的“脱疽”、“消渴”、“血痹”等病变范畴。病机以“虚”、“瘀”为本。治疗上应该以内外并治结合。

今天就和大家说两个药方,一方为内服,控制血糖、感染,改善微循环。一方为外治,泻热破瘀、消肿止血。

内服方

【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疗程 3 周。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型。症见患肢乏力,下肢肿胀,顽麻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步态跛行,患处肤色暗红或紫黑,伴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腐,脉沉弦滑。

该方来自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其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辅以当归尾活血养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化瘀行滞;地龙通络活血。诸药合用,标本同治,使气旺血行,瘀消脉通。药中病机,必获良效。

外治方

【组成】大黄、乌梅、五倍子。

【功效】泄热破瘀,消肿止血。

【用法】上药水煎后取 2000ml,倒入清洁盆中,待药液冷却至 40℃ 左右后浸泡患足,浸泡中逐渐加入热水,使水温维持在 40℃ 左右,每次浸泡 30min,每日 2 次,泡脚后换药。15 天为 1 个疗程。

【处方总结】

此方由大黄、乌梅、五倍子三味中药组成。其中大黄味苦、寒,能清热泻火,泄糖尿病足局部坏疽感染之毒,并有破积滞或瘀血之功。乌梅酸涩,具有收敛、消肿、止血之效。五倍子酸、涩、寒,涩中有清,能清热泻火,以助大黄泄热毒之力,又有收敛、消肿、止血之功效。三药相合,起到泄热破瘀、消肿止血之效。

在临床上,内服 外治的方法在治疗糖尿病足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患病之后,大家不要太紧张,一定要尽早就医,早期干预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也是有逆转的可能性的。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帮你解答!

#中医健康科普##健康头条#

中医怎样治疗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许多,但很多糖友往往没有注意到血糖升高对下肢的影响,等到发现了时候,已经患上糖尿病足,有的甚至要面临截肢的风险。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怎么回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引起末梢血管及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据统计,高达15%-2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溃疡或坏死。

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微小血管会出现硬化、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供血不足,表现为患肢发冷、疼痛、皮肤变薄、趾甲增厚、汗毛脱落等。由于下肢缺血和高血糖,还会引起足部神经损伤,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此外,再加上有害代谢产物聚集、局部组织营养不良等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抵抗力会很差,特别容易出现感染,尤其是合并有胼胝、鸡眼、皮肤干裂、足癣、外伤等导致足部皮肤完整性破坏的疾病时,感染几率大大增高。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足?

中 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基本上集中在“以虚为本、又感外邪”上,大致分为四型,包括寒湿阻络型、血脉淤阻型、湿热毒盛证、气血两虚型。有很多患者患病时没有任 何征兆,足部突然变黑、坏死,严重的小腿溃烂,所以早期就诊是关键。于春利介绍,这四种类型糖尿病足调养血运都非常重要,论治时先辨寒热。以寒性为例,早 期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局部皮肤色苍白、晦暗或干裂,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手足畏冷、舌淡、舌苔白腻。这时候治疗宜温阳补益、活血通脉,而发展到中 期,有些会转变为气血两虚型,同样是着重血运调养,治疗宜益气养血、化瘀通脉,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川芎、红花、地龙等。到了晚期,在补气血的同时,还 要脱毒生肌,当重用黄芪、当归之品。

糖尿病足如何预防?

一、控制血糖达标是减少糖尿病足的前提。

二、定期下肢血管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血管狭窄的情况。目前主要是采用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可以检测出血管狭窄的情况。

三、做好足部日常护理。生活中不要穿硬的鞋子, 鞋底不要太软太薄,以防硌伤足底;不要穿太紧的皮鞋;洗脚时水温不要太高,最好别超过40℃;发现下肢麻木、感觉异常、指尖针刺样疼痛,要及时应用药物治 疗末梢神经炎,最好请专科医生诊治;剪趾甲更要小心加小心,因为稍有不慎造成皮肤破损,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四、经常做足底按摩。可以缓解足部缺血缺氧的情况,但手法要轻缓。

五、饮食上要控制高糖指数饮食的摄入,减少血糖波动。按时服药或应用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平时拒绝油腻饮食和高糖指数的饮食,适量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

六、血脂的调控也是十分必要的。脂代谢紊乱是造成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所以也要控制好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