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失眠药(糖尿病失眠中药方剂)
糖尿病合并失眠治疗上,常用到黄连,肉桂这两味药!
在中医的浩瀚智慧中,糖尿病合并失眠这一复杂病症,常通过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的方法来治疗。其中,黄连与肉桂作为两味经典中药,因其独特的药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此类病症的调理之中。今天就和大家来详细聊一聊。
首先,我们来看黄连。黄连,味苦性寒,被誉为“清热燥湿之要药”。在中医理论中,黄连入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显著的清心除烦、泻火解毒功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易导致心火亢盛,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此时,黄连便如同一位冷静的智者,能深入心经,清泻心火,使心神得以安宁,从而改善失眠问题。同时,黄连还能燥湿解毒,对于糖尿病引发的体内湿热蕴结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再来说说肉桂,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是温补阳气的佳品。在中医看来,肉桂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对于因阳气不足、寒邪内生而致的病症有显著疗效。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失眠,若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症状,肉桂便能发挥其温补肾阳的作用,使阳气得以充盛,阴阳得以平衡,从而改善睡眠状况。此外,肉桂还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利用,对糖尿病本身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当黄连与肉桂相遇,一寒一热,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患者身上时,便产生了“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奇妙效果。黄连清心降火,使心火不亢;肉桂温补肾阳,使肾水不寒。两者一升一降,既调节了人体内的水火平衡,又促进了心肾之间的交通,使心神得安,夜寐得宁。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灵活调整黄连与肉桂的用量和配伍。一般来说,若患者心火亢盛明显,黄连的用量可适当加大;若肾阳虚症状突出,肉桂的用量则需相应增加。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需要,配伍其他中药以增强疗效。如伴有气血亏虚者,可加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之品;伴有肝气郁结者,可加柴胡、白芍等疏肝解郁之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黄连与肉桂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如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高糖高脂饮食等,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以上药物应用,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辩证指导下应用,患者不可私自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科学服用注意这4点
50多岁的张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经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是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但是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情况一直不清楚。最近张阿姨感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眼睛前面总是有黑色的“蚊子”飞过,而且眼睛经常干涩,刚开始她以为是干眼症犯了,于是买了点眼药水滴眼剂,但是过了1个月左右,张阿姨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的厉害,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了,于是赶紧来到医院。
医生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发现张阿姨其实是得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都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医生在给她调整了降糖方案后,同时开具了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张阿姨很疑惑,反问医生她又不是缺钙,怎么开钙片呢?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补钙用的,而是保护血管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和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嘱咐张阿姨定期服用。张阿姨回家依据医嘱规律服药后,眼睛的症状明显缓解,视力也恢复了很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统计其在糖尿病患者重点发病率约在5%-13%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会逐渐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但后期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视力缺失,甚至完全失明,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上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尽可能的延缓和阻止病变的发作,保留患者视力。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视网膜是我们眼睛内层所附着的一层神经膜,其本质是由大量的视觉细胞组成,内后黄斑、色素上皮层等多个结构,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传递光信号,同时产生视觉信息给大脑,从而将外界信息反应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是人体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主要依靠眼底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提供血供和营养,如果多种原因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则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营养供应,进而造成视力减退、视觉缺失等表现,糖尿病就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本质是一种视网膜血管病,其根本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出现出血、渗漏或者闭塞,进而对视力造成损伤。
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眼底组织出现缺氧,进而引起微血管功能性改变,导致视网膜和球结膜血管扩张,白蛋白由毛细血管壁漏出,诱发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不适,但此时期的病变是可逆的,通过控制血糖、改善供血等对症处理,可以及时纠正。
但是如果没及时纠正,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出现类脂质渗出与小的视网膜内出血,甚至导致血管渗漏和闭塞,进而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直接导致突发性的失眠,或者局部视力缺失,而发展到这个程度往往是无法逆转的,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无效,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才可以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则,除了对于血糖的控制外,及时纠正眼底的血液供应也很关键,而羟苯磺酸钙就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之一。
二、羟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羟苯磺酸钙,临床又称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是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可以快速改善微循环状态,减轻患者临床表现,对于提高和保护视力、改善肾功能、保护末梢神经等具有重要作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调节,及时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抑制其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同时‚增加血浆中血红蛋白的柔韧性‚,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减轻毛细血管的外渗和出血。
2、降低血液粘滞度
羟苯磺酸钙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具有影响,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有效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多种毛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并且可以降低红细胞高聚性‚,激活纤维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改善血液供应。
3、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导致毛细血管发生阻塞的发病机制,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很难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水平,从而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且减轻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改善供血水平,降低血栓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三、羟苯磺酸钙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由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因此对于因微循环障碍而诱发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羟苯磺酸钙治疗以下几种疾病。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视网膜病变,改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状态,减轻黄斑水肿,从而有效提高和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以规律服用。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本质也属于慢性微血管病变,因此也可以通过羟苯磺酸钙来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其肌酐清除率,同时可以保护肾脏血管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减轻糖尿病对于肾脏的损害。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发生于四肢,患者表现为四肢出现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产生剧烈的神经疼痛,而微循环障碍是诱发其发病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痛,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四肢末端的微循环状态,改善末梢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有效保护神经。
4、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或者受损导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出现迂曲、凸显的静脉,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破溃。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瘀血,同时可以缓解下肢疼痛、皮肤破溃等多种症状。
四、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注意4点羟苯磺酸钙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往往需要长期口服,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应依照以下4点原则。
1、注意剂量和服用方法
临床上的羟苯磺酸钙多为胶囊,规格有250mg、500mg等2种,临床建议在治疗时可以先从每次250mg,每日3次用起,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留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在使用1个月后,调整为每次250mg,每日2次或者每次500mg,每日1次,长期口服。其次,由于羟苯磺酸钙对于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建议在吃饭时吞服,与食物一起消化,从而减轻胃肠刺激反应。
2、注意不良反应
羟苯磺酸钙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胃痛、恶心、胃部烧灼感等,含有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如果出现上述反应则可以考虑减少用量,或者停药观察;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对于这些敏感人群不建议使用羟苯磺酸钙。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羟苯磺酸钙禁用于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不建议儿童使用,因为缺乏相应的临床数据;老年人使用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治疗效果;甲亢患者谨慎使用。
4、注意监测血钙、肝肾功能
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的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血钙水平,防止发生高钙血症;其次,肝肾是羟苯磺酸钙的主要代谢场所,因此长期服用时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立刻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五、总结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作为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对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一定要注意是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同时要注意其对于胃肠道的刺激,监测血钙和肝肾功能,如果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应。
#心健康信科普#
失眠这么多年,这“安眠药”到底吃还是不吃呢?
失眠是世间最烦恼的事情之一
中医实录
“朱医生,我失眠很多年了。一个晚上其实就是眼睛闭着,脑子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转,一分钟也睡不着。如果哪一天我能睡着1、2个小时,那人就真的很舒服了。晚上不睡,白天呢困得要死,又不敢睡,怕白天睡了晚上更睡不着了。我实在睡不着的时候吃一粒安眠药,只能睡3、4个小时就醒了。朱医生我的失眠你能看得好吗?”病人愁容满面地诉说着病情。
“彻底治好我不敢说,但是能改善的,而且肯定能改善。”我说。
“那就好,那就好,朱医生我全靠你了!”病人终于露出了笑容。
“你先把安眠药每天都吃上去,我开中药帮你解决睡眠问题。”我说。
“安眠药我不能每天吃的,朱医生!安眠药副作用很大的,每天吃上瘾了怎么办?到时候一辈子也离不开安眠药了!我不吃的。”病人态度突然180°大转变。“中药我吃的,西药我肯定不吃的。”
“你呀,和很多失眠的病人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傻的傻子!”我苦笑道。“睡不着的「副作用」和安眠药的「副作用」,哪个更重要?”
“睡不着”与“副作用”,孰轻孰重?
失眠的病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不能依赖西药来治疗失眠,因为一旦依赖了西药,那终身都会摆脱不了西药了。其实这是很荒唐的!
但是我这里想问一句,如果你有高血压了之后,高血压药算不算西药呢?高血压药就不用终生服用了吗?高血压药没有副作用了吗?
那糖尿病呢?
既然高血压、糖尿病都需要终身服药,为什么失眠不行呢?如果你有心去翻阅一下药物的说明书,看上去都很可怕,有哪个西药很“谦逊”,统统都是“张牙舞爪”的。高血压药片的副作用一点也不会比安眠药少。但是因为有副作用就不用药了,这不就变成“因噎废食”了吗?况且安眠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是可以撤药的,反观高血压药和降糖药则更多的情况是终身服药。
我主张治疗失眠的病人,需要“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并且我在临床上也是这样做的,我的病人都知道,朱医生治疗失眠是有一套的!失眠要根据情况来定,一部分病人用纯中药调理一下就能解决问题,而另一部分病人则需要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来联合治疗。
为什么有一些情况下一定药用西药?我这里举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例子。我们把“轻症失眠”和“重症失眠”分别比喻成“脚扭伤”和“脚骨折”,扭伤和骨折虽然都是造成人体行走障碍,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扭伤可以在简单处理后,休息一两日后就能蹒跚行走了,只是不能剧烈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痊愈的。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完全够用。
腿部骨折就完全不一样了,骨折就算做了石膏固定,行动也是受限的,在断骨没有愈合之前,是不能行走的,如果强行剧烈运动,断骨是永远不能准确愈合的。
“重度失眠”病人就是“骨折”病人,“安眠药”就是“石膏”,你是无法违反打石膏从而等待骨折愈合这一自然规律的,如果重症失眠可以不用服用安眠药来治疗,那就好比一个骨折的人整天蹦蹦跳跳还能把骨头接上一般“荒唐”。
经过一段是的治疗,骨头会愈合,失眠也会改善,拆掉石膏能继续正常生活,撤掉安眠药也能正常睡眠。这是治疗重症失眠的整体思路。失眠病人对于安眠药的瞻前顾后不能说可笑,但至少是不理智的。
睡眠是人生要紧事,千万别忽视。
有些病人失眠多年也不重视,宁愿睡不着也硬挺着不吃安眠药,其实你可知道肿瘤细胞都是在细胞分裂时产生的,而失眠会严重影响细胞分裂的质量,增加细胞分裂出错的概率,增加患癌的风险。并且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睡眠有关,良好的睡眠质量是疾病恢复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于情于理都应该先保证睡眠,而后再考虑副作用。
就如同和一个连饭都吃不下去的人讨论10年后要成为奥运会冠军一般的不切实际,和一个连觉都睡不着的人讨论养生健康,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人总是要接地气,做实事的,不能吃饭的想办法能吃饭,不能睡觉的想办法先能睡着觉,这才是养生的本质。
我又来总结啦!
大部分的失眠是能明显改善,甚至治愈的!
病人治疗失眠时请听从我的医嘱,听我的至少能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按照你的方法能改善失眠的话,那你也不会坐到我面前要请我诊治了,是吧?
很多失眠的病人都喜欢和我“坐而论道”,请多给一点信任,我一直说『您连睡觉都睡不着,还谈什么提高免疫力,防病强身呢?』,就让专业的人去处理专业的事情,一些病人的缺点就是明明已经骨折倒地了,还要乱蹦乱跳死活不肯上石膏。
是药都有三分毒,如何用在合适的地方,如何治病做大利大于弊,这是专业的医生考虑的问题,病人就别再添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