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分类图片(糖尿病分类图片及症状)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原来这样分类,你真了解吗?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分型分类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更新。过去的分类法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也有一定的科学性。较为合理的方法还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定的分型法。

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糖尿病

原发性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其中2型糖尿病就占95%以上,可以说凡找不到具体病因的都称为原发性糖尿病。这一类型包括成年型糖尿病,也包括幼年型糖尿病。

2、继发性糖尿病

所谓继发性糖尿病,都有病因可循,就是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因脑垂体肿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拮抗了胰岛素,据统计肢端肥大症病人中有40%的人可继发糖尿病。

按体重分型

1、肥胖型糖尿病

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者称为肥胖型糖尿病,在糖尿病病人中肥胖者占70%~80%。

2、体重正常型糖尿病

这型糖尿病病人的体重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在糖尿病病人中约占10%~15%,临床症状较轻,血糖一般容易控制。

3、消瘦型糖尿病

凡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20%的人称为消瘦型糖尿病,多数为幼年发病,成年人中大约也有10%~20%属消瘦型。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型: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胃热炽盛型: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肾阴亏虚型:尿频量多、浑浊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

阴阳两虚型:小便频数、浑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软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

国际通用分型法

1、1型糖尿病

幼年型糖尿病基本上都属此型。据文献报道,在1型糖尿病中,40%在15岁以前发病,30%在15~34岁发病,30%在35岁以后发病。因为成年人中也有发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不管是幼年起病还是成年起病,只要胰岛β细胞受免疫损伤,统称为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大多属此型,因为幼年中也有少数发病者,所以不管是成年病还是幼年起病,只要口服降糖药有效,统称为2型糖尿病。、

3、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过去并无糖尿病史,怀孕后出现高血糖和尿糖,分娩后可消失,再次怀孕后又可出现高血糖和尿糖。有一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可演变为永久糖尿病。

4、糖耐量低减

即糖耐量受损,为糖尿病前期。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

漫画: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患糖尿病,有什么危害,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

也就是说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得了糖尿病。

可能你觉得这个几率还是有点小,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以一个人三个亲人计算,这三个亲人又各有三个亲人……以此类推,差不多人人都能接触到糖尿病。

下图为我们团队中一位宝妈的家庭关系网,她的婆婆就有糖尿病。

这年头,糖尿病俨然成了一种常见病,谁身边没有糖尿病病人呢?

现在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患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要想远离糖尿病,您需要知道:

1.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2.糖尿病的症状及危害?

3.哪些人容易发生糖尿病?

本文就为您一一讲解。

专业的说法是: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一般认为糖尿病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活动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您肯定觉得太专业了吧,且听我慢慢跟大家解释其中的医学知识。

1.需要知道的几个前提知识

①葡萄糖、糖原、血液、细胞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碳水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一部分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以备能量短缺时,随时上阵。

那糖具体在我们身体内是怎么活动的呢?

一般情况下,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原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再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来维持人体各个环节的正常运作。

血液会带着葡萄糖走街串巷,进入每个细胞。葡萄糖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细胞一切活动需要的能量大部分都来自于葡萄糖。

细胞也很会过日子,它将一部分糖消耗掉供给日常生活(食物供给糖),吃不完的那一部分就会变成脂肪(非糖物质)的形式,等饿的时候吃或者胖起来。

②胰岛素的作用

那我们的身体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葡萄糖,什么时候使用糖原、非糖物质呢?这都取决于胰腺这个器官。

胰腺主要分泌两种激素:一个是胰高血糖素,一个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胰岛素能够调节葡萄糖给细胞供能。

它们一个降糖一个升糖,作用正好相反。这样就很好的维持了我们血糖水平的稳定。

而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胰岛素

如果把细胞比喻成小区,那么胰岛素和葡萄糖是这么配合的。

所以,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细胞是个讲究的吃货,葡萄糖想要进入细胞,得有胰岛素这个保安帮忙开门才行。

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糖无法进入细胞就会滞留在血液中,血液中的糖就会超标,也就发生了糖尿病。

话说回来,人之所以得糖尿病,就是体内的胰岛素太少了?

嗯,这是糖尿病的一种情况,但往往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接下来我要教授更深的知识了,请做好准备。

2、糖尿病的两大类型

①1型糖尿病—童年时期就发病

有些人是因为免疫系统缺陷和遗传等因素,导致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缺乏,那么糖就不可能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就会一直超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1型糖尿病,这类人群需要终身依靠外援——注射胰岛素来帮助糖进入细胞完成代谢。

1型糖尿病占比相对较少,约占糖尿病患者总量的5%-10%,它有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早发,一般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病。

②2型糖尿病

这种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占比最多、病情最复杂、隐藏又比较深。

造成2型糖尿病主要有三位主角:高糖素样多肽一(以下将简称为多肽一)、胰腺中的胰岛、胰岛素受体,我们一一来介绍。

情形一:多肽一不工作

胰腺生产胰岛素,是受身体激素水平调节来安排工作的。这个激素就是多肽一,在我们的小肠里产生,如果发现血糖水平升高则会告诉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

但不幸的是,如果小肠没有分泌多肽一这位信使,血糖高时就没有人报信,胰腺也不会通知胰岛生产胰岛素,高血糖自然就出现了。

当然,这是一种很绝对的情况,出现较少,更多的情形是以下这种:

情形二:多肽一怠工

小肠照常分泌了多肽一激素,而这位信使心不在焉,玩忽职守,慢悠悠地去报信,这个坏习惯一下就传染了。

接下来各个角色工作起来也都是慢悠悠的,胰腺接到指令后也命令胰岛慢悠悠地分泌,分泌出来的胰岛素又慢悠悠地分解葡萄糖。

这下可好,由于它们的拖延症,血糖需要胰岛素的时候没有及时到达,到了又错过了最佳时间,所以血糖像坐上了过山车,不是超高就是超低

情形三:胰岛出问题

如果在糖代谢的过程中,多肽一准时给胰腺报信,胰腺收到后,开始通知胰岛分泌胰岛素。但是胰岛的生产力有限,数量不达标。

胰岛素这个保安少了,部分糖不能顺利进入细胞而滞留在血液中,造成高血糖的情况,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情况。

情形四:胰岛素受体出问题

形象地来说,这个胰岛素受体就是胰岛素保安的老婆。胰岛素要正常工作,还得有胰岛素受体的配合才行,它们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在糖代谢的过程中,多肽一激素正常工作,胰岛也正常分泌胰岛素,但胰岛素的老婆,胰岛素受体出了问题。那影响非同小可。

就这样,胰岛素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葡萄糖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自然又出现了高血糖。

以上这几位主角要么自己出故障,要么在搭配上出故障,这些都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发病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用药是不同的,所以糖尿病病人不可以随意自己选择药物,更不能随意自己加减药物的量 。

对于有些人群如果有上述几位主角集体怠工的情况,还可能要联合用药。

我觉得还漏了一个发病原因,我听说,肥胖也会导致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

没错,肥胖确实会引发糖尿病,而且,如果是成年后肥胖引起的糖尿病,也归类于2型糖尿病,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肥胖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

3、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正常人群,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能轻松结合,然后发挥其强大的分解能力。

而肥胖人群体内有厚厚的脂肪细胞,会阻碍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其工作。

专业术语中叫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

然而,我们的人体也秉着有事男人承担的原则,统统怪罪是胰岛素这个保安不给力。(胰岛素:怪我咯

所以为了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中的胰岛必须分泌比正常值高出很多倍的胰岛素。

也就是说,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

为了克服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胰腺中的胰岛就会大量分泌胰岛素,造成肥胖者血胰岛素水平大大高于普通人,这就是所谓的“高胰岛素血症”

肥胖早期还可以通过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勉强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后就有可能由于过度工作,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渐渐衰竭,生成的胰岛素数量有限,也就不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了。

久而久之,胰腺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产胰岛素,这就形成了糖尿病。

中年以后肥胖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是屡见不鲜。

可见,想远离糖尿病,保持健康的体重非常重要。

这有什么难,减肥不就可以了?这样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就能正常结合了!

理论上是这样,但如果这个过程太漫长,胰腺在我们人体减肥成功前,一直需要高强度地生产胰岛素,这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呀!

总结来说,肥胖和糖尿病的关系如下:

部分小伙伴们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些恐慌,糖尿病这么容易引发,我会不会有糖尿病呢?

也有一些人会想,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既然这么普遍,又不会死人,我觉得没什么好怕的。

建议您别走极端,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轻视糖尿病。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大家可以自测一下,也教育教育身边的亲友。

症状1:三多一少

危害:肾脏损伤,或导致肾功能衰竭

三多即吃得多,喝水多,尿多,一少即体重减少,人消瘦。

吃得多、人消瘦的原因: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滞留,不能进入细胞供能,于是就容易饿,需要多吃,而细胞得不到足够的供给,营养不良,所以会消瘦。

诶,消瘦了的话,我的糖尿病不就好了吗?

你和前面的知识混淆了。之前我们说的是肥胖会引发糖尿病,但是这里说的糖尿病症状,并不是由于肥胖这个单一因素引起的,多肽一、胰岛素、胰岛素受体……

那么多位主角,你以为它们是吃素的?

尿多、喝水多的原因:血液中葡萄糖太多了,于是经由肾脏排出,引起多尿。而大量水分由尿液排出,又使身体失去水分口渴,进而引起多喝水。

大量的葡萄糖经由肾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易堵塞,一旦出现堵塞,肾就会出现故障,严重时导致肾功能衰竭。

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糖尿病发展到晚期,可能会得尿毒症,一定要透析的原因。

症状2:视力模糊

危害:可导致失明

一旦我们血管的葡萄糖聚集增多,容易出现血管堵塞,还有一个重灾区就是我们的毛细血管,因为它们太细小了。

例如:眼睛是毛细血管丰富的地方,一旦血管被堵住以后,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症状3:皮肤瘙痒、易感染、伤口愈合较难

危害:不能动手术

得了糖尿病的人皮肤还容易瘙痒。因为细菌最爱吃糖了,糖丰富的地方,细菌也多,所以就会发生瘙痒、感染。

最麻烦的是,糖尿病病人的伤口较难愈合,因为细菌多啊!所以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好的话,不能进行手术。

症状4:对称性四肢麻木①、刺痛

危害:堵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要截肢

注释①:即左右两边同一位置麻木,如:左中指麻木和右中指麻木。

葡萄糖不仅能造成毛细血管堵塞,还可能堵塞心血管,引发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脑溢血;堵塞下肢循环血管,导致下肢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2型糖尿病,以下因素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

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最初都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满足以上任一条件的人,留意自身变化,定期筛查,及时发现以便及早控制。

您懂了吗?

参考文献

[1]顾景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J].营养学报.2016,38(6).

[2] 任敏, 陈树. 胰高糖素样多肽作用及其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5): 214-216.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5, 7(3): 26-89.

[4] 陆菊明.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更新要点的解读[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014 年10): 865-869.

[5]顾景范,孙长灏等.临床营养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0-265.

本文作者:维他狗营养家(wtgyyj)内容团队。该团队由国家二级营养师、食品科学硕士、执业药师等组成。

一痒、两多、两麻,糖尿病越拖越严重,漫画告诉你糖尿病的原理


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认为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才得的。如下图

这是错误的,接下来就用漫画来告诉糖尿病的形成原理、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让你彻底体会一下糖尿病的威力


先来看看糖尿病的形成原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也不是无药可治,接下来就告诉该如何治疗糖尿病降血糖。

糖尿病很可怕,但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出现以下症状就要注意了。

糖尿病的症状——一痒、两多、两麻

一痒,当糖尿病来临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很多患者到处求助皮肤科医生,各种抗过敏的药物都用了,却始终不见好转,其实真正的病因在高血糖,糖尿病来临,导致免疫力下降,皮肤更易遭受细菌,真菌的入侵,这些微生物会引起皮肤瘙痒,糖尿病的患者,皮肤会更加干燥,也会引起瘙痒

两多,很多糖尿病的患者,常常反应,自己饮水多,尿量多,很多人甚至不敢离开家,因为总是要喝水,总是要上厕所,糖尿病患者,一天的饮水量甚至可以超过3000毫升以上,而尿量也可以达到3000毫升,甚至更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血糖导致了渗透性利尿,患者会有脱水的表现,继而总是感到口干不适,饮水量也比正常人要高很多。

两麻,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注意早期的异常信号,一拖再拖,导致时间长了,高血糖对周围神经造成了影响,医学界称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旦出现这种病变,患者会有手麻和脚麻的感觉,由于严重的麻木,很多人甚至无法感受到温度,也没有疼痛感。

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要注意去医院检查了,糖尿病前期还是可治的,如果忽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糖尿病形成了。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一般介于4~8 mmol/L之间。餐后血糖水平可达此范围的最高值,而晨起后空腹血糖水平可降至此范围的最低值。 空腹血糖指禁食后(8小时以上)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情况下低于6mmol/L。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能患有糖尿病:

  • 空腹血糖≥7mmol/L;
  • 糖耐量试验,饮用糖水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禁食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喝一杯含75g葡萄糖的饮料,2小时后取血测血糖)。

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在饮用糖水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超过了正常血糖的水平(≥7.8 mmol/L),但不超过11.1mmol/L。这显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医生却不能轻易放过这个发现。这个结果表明这些人的血糖调节能力可能已经受损,临床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未达糖尿病的水平(≥7mmol/L),但介于6.1至6.9 mmol/l之间,也反映了糖代谢的异常,因此也被归类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意味着什么?这种情况常见吗?

为什么知晓糖尿病前期这个情况那么重要呢?那是因为研究发现这个人群发展至糖尿病的风险较一般人更高。如果不进行干预,每4个在糖尿病前期的人中有1~3个会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他们的心脏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及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同样高于常人。积极治疗糖尿病前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但事实上,许多人都处在糖尿病前期,由于没有任何症状,他们往往对此毫不知情。 据201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的诱因有哪些?谁是易感人群?

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原因和风险与2型糖尿病大致相同。增加糖尿病前期风险的因素包括:

  • 超重或肥胖(绝大多数糖尿病前期者处在超重或肥胖状态);
  • 糖尿病家族史,指有患糖尿病的近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等;
  • 久坐不动;
  • 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 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
  • 妊娠期糖尿病。
如何治疗糖尿病前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积极治疗糖尿病前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前期十分重要。

改善生活方式

调整生活方式是阻止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最有效的方式。 糖尿病前期者应做到:

  • 合理饮食。膳食安排应与推荐给大众的健康膳食方案大致相同。糖尿病患者需要特殊饮食的说法并不可靠。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饮食及充足蔬菜水果是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肥。尽管达到完美的体重往往很难实现,但是如果您已超重,任何程度的减重都有益于血糖控制(也会带来其他益处)。
  • 规律运动。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如果条件允许,您每周应至少进行5次体育活动,每次持续不小于30分钟,如散步、游泳、骑行、慢跑及跳舞等。轻微喘息及出汗说明您恰好达到了理想运动量。您可分次完成每日运动量,如每天2个15分钟的健步走、骑行或跳舞等。规律锻炼还可降低心脏病发作及中风风险。如果您已经很久没有运动,再次开始前应向医生确认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