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总医院糖尿病(总医院糖尿病专家有哪些)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缓解糖尿病及并发症 用好这一“有力武器”

据最新研究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这组基础数据隐藏的信息是,我国糖尿病持续高发,并且目前尚未达到糖尿病患病人数高峰。”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守估计,每年我国至少有上千万例糖尿病前期病例进展为糖尿病。

两字之差意味着疾病的不可逆转,终身用药也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甜蜜”负担。可喜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历经多次迭代,临床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已增至九大类,且有一大批新型降糖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创新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简称SGLT-2抑制剂)中的一种还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虽然糖尿病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但母义明认为,未来的挑战仍不可小觑,尤其是基层的糖尿病管理。“原因不仅在于城市周边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还在于基层群众糖尿病管理理念有待更新,基层群众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他强调,过去临床一味强调控糖,现在只要血糖偏高,除控糖外,还要管理好血脂、血压、体重等相关因素。因此,除了重视个体化治疗外,综合管理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前期——

早期干预有效预防糖尿病

与多年前相比,近些年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呈现出城镇周边患病率高于城镇的特点。这既预示着糖尿病领域即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也进一步佐证了基层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很多人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更快。同时,约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母义明参与了上述调查,并开展了大量走访。他说:“在北京市平谷区某村了解相关情况时,村长列出了一长串患有糖尿病的村民名单。事实说明,大城市郊区糖尿病患病率非常高。”

导致城镇周边糖尿病患病率高的原因,一是城镇周边居民大多经济状况良好,不完全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活,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城镇周边居民还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未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母义明认为,糖尿病管理的难点在基层,挑战是如何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做到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如果糖尿病早期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有效预防进展为糖尿病。保守估计,我国约有3.5亿人为前期糖尿病患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每年有1000万~3500万例前期糖尿病病例进展为糖尿病。如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将大大降低前期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的概率,减少糖尿病患病人数。

SGLT-2抑制剂——

2型糖尿病并发心肾疾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进而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因此,一旦前期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在控糖的同时,必须兼顾并发症管理。”母义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肾脏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在全球位居前列。对此,母义明分析:“研究发现,一般降糖药对糖尿病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并没有突出或直接疗效。但近几年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和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都有一定疗效。”

其中,SGLT-2抑制剂在肾病管理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SGLT-2主要分布在肾脏近曲小管S1段,是一种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的转运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肾脏近曲小管完成肾小球滤过液中90%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同时,SGLT-2抑制剂可以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低血糖风险小,还能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使用。

基于SGLT-2抑制剂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提出,对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患者;并发慢性肾脏疾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抑制剂。

“我们强调,在生活方式干预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无论患者是否使用二甲双胍,只要发生肾脏损害、心衰,都可将SGLT-2抑制剂作为首选用药。”母义明认为,强调SGLT-2抑制剂的首选用药地位,有助于让医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早期干预并发症的益处,从而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且能改善心肾疾病的药物治疗。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后,医生还要重视疾病的综合管理,包括降压、调血脂、抗血小板等,从而使并发心肾疾病的糖尿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专家呼吁——

将SGLT-2抑制剂纳入国家基药目录

2014年1月,首款SGLT-2抑制剂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标志着SGLT-2抑制剂的诞生。2017年,SGLT-2抑制剂来到中国,自此我国的糖尿病治疗步入后SGLT-2抑制剂时代。

目前在我国,7款SGLT-2抑制剂被应用于临床。“但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它们是大医院糖尿病防治的‘主力军’。在基层,SGLT-2抑制剂的普及率并不高。”母义明表示,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用药知识普及等方式,拓展基层市场,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基层临床用药规范化发展。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这通过国家医保目录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治疗药物品种就可略见一斑。2019年,一款SGLT-2抑制剂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敲开了基层市场的大门。

母义明认为,目前SGLT-2抑制剂在口服降糖药中表现尤其优秀,不仅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降体重,还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另外,随着几款SGLT-2抑制剂先后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价格也从14~17元/片降至几元钱/片,几乎与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相当。

综合有效性与经济性等多种因素,SGLT-2抑制剂已具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条件。同时,SGLT-2抑制剂可有效避免糖尿病并发肾脏损害和心血管疾病,能显著减少患者的后续花费,从而降低疾病负担。“因此,将SGLT-2抑制剂作为一类药物,都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备合理性。”母义明分析,随着各大指南、共识的不断推荐,以及相关用药知识的普及,SGLT-2抑制剂的基层用药可及性将逐步提高。如此一来,在广大郊区或糖尿病高发地区,SGLT-2抑制剂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文:王天鹅

来源: 健康报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糖心共治可改善长期治疗结局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超过1.298亿,而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将给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带来更大压力。

不仅如此,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30至3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6.3%。可见,糖尿病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明确了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的目标。

与高患病率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5.8%。血糖控制不达标,血压、血脂、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管理不佳,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据统计,我国每3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治疗需聚焦患者全面获益,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局,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在选择治疗降糖药物时,不仅要关注其降糖效果,还应关注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近年来,降糖效果显著、兼具多重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在各大指南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明确GLP-1 RA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地位。日前,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有心血管适应症的GLP-1周制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其半衰期长达7天,实现一周一次给药,安全强效控糖、“按需”精准达标,并有全面心血管代谢获益,可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选择。该药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我国2型糖尿病管理面临血糖控制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和治疗不规范等挑战,这些临床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上市将有望改善这一困局,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全面的糖尿病治疗选择。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强调,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治疗不能仅关注代谢异常中的某个“点”,而是应该关注整体代谢因素综合改善这个“面”,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局,综合管理血压、血脂和体重等代谢异常。应尽早起始具有明确心血管代谢获益的GLP-1类药物,从源头狙击多重危险因素,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长期治疗结局。此外,研究显示,与白种人相比,亚洲人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能得到更好的心血管获益。(安晓)

来源: 光明网

中西医协同防治糖尿病: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团队临床验证中成药降糖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糖尿病患病率正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深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目前全球有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将会有近7亿糖尿病患者。”近日,在一次以“中西协同传承发扬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行业会议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指出。糖尿病控制情况不容乐观。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肖新华教授指出,糖尿病是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仍然呈现疾病增长的趋势。中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的挑战:未诊断率高、年轻化趋势、并发症筛查率低、基层诊疗能力欠佳、自我管理水平较差。

实际上,我国对于糖尿病的防治一直很重视。在2009年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国家分级诊疗首批试点疾病;2016年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糖尿病患者;2016年纳入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纳入国务院《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过去我们对中医有挖掘,但是很有限,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现在西医越来越倾向于中医的治疗理念。过去传统的药物对病理机制的改善相对比较单一或者有限,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帮助改善它的病理机制控制血糖。中医其独度优势本身就是多处方组成,本身就是多种生物性药物,还有多个分子靶点。相信未来中药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控上面会起它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肖新华指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赵进喜进一步指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首先有改善临床症状的优势;其次,它有和西药(降糖药、胰岛素)协同调制糖脂代谢的优势。另外,中医除了强调多靶点、全方位、多环节的干预糖脂代谢以外特别重视个体化的防治特点。

2018年9月-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牵头,开展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糖宁通络胶囊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研究。不久前,母义明及其团队公布了临床研究结果。

“现代医学系统对降糖药物的疗效认定需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才能得到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降糖效力。既往中医药缺乏这样的验证研究,因而往往被视为降糖效果不确切,多作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症状,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此次研究的发现不仅验证了糖宁通络胶囊的降糖效果,其降糖效力之高也出乎大家的预期。”母义明指出。

母义明还指出此次临床研究以糖宁通络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为首要研究终点,但同时首次在临床上看到中成药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他特别强调,绝不能单纯用西医的标准和循证医学证据来衡量中药,反而忽略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和优势,今后将更多采用中医标准来评估糖宁通络。

母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结合贵州百灵医院在贵州、湖南及全国多年来的临床应用情况,糖宁通络对糖足、糖网、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有显著效果,下一步的临床研究也将重点针对糖宁通络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效果展开。

在此次唐宁通络临床试验中,母义明教授团队首次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以实际临床数据为循证基础,以糖化血红蛋白这一治疗糖尿病的新指标作为主要疗效评价,再次验证了糖宁通络安全有效。这不仅为天然中成药治疗二型糖尿病提供了临床支持,更为提高中西医协同防治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贵州百灵企业集团董事长姜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后续贵州百灵继续加强与国内医疗机构的合作,糖宁通络在解放军总医院的“非标制剂”申报已进入审核阶段,争取今年内尽快获得解放军总医院的医院制剂生产批件,并投入临床,下一步将加快开展在解放军总医院8大医学中心的调剂使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