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疾病查房(糖尿病疾病查房小结怎么写)

西安市第三医院 0
文章目录:

持续提升护理质量,我们在行动 | 记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查房

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升专科护理技能,不断激发护理人员学习能力,6月17日下午,西安市第三医院护理部在内分泌科举办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查房,会议由护理部孙晓敏主任主持,各科护士长、病区护士约55人参加。

众所周知,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预防和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会上,内分泌科刘萍主任首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治疗要点等内容,详实认真的讲解使参加的人员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危害性有了充分的了解。

责任护士裴珊珊以PPT的形式对患者从入院至当前的护理病历、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及心理状况做了详细介绍。

司璐护士长也在床旁对患者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护理查体。轻柔的动作和温柔的话语更是展现了白衣天使柔美的一面,让参与的患者放松了心态,积极配合,为采集准确数据做好了铺垫。

提问互动环节更是场面激烈。快速的反应、流利的应答展现出了内分泌科护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讨论过程中,护士长们积极发言,对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随后,由赵艳、姚海荣、李孟媛三位护士长查看了护理效果,并对此次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做出了点评和指导。

查房结束后,内分泌科2名骨干护士对胰岛素注射泵的使用,度拉糖肽注射笔的操作技术进行了培训,大家都受益匪浅。

最后,孙晓敏主任总结发言。她认为此次查房达到了预期目标,肯定了内分泌科护理工作,同时要求全院护理单元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计划,树立责任制整体护理意识,定期评估护理问题,不断评价护理效果,持续提升护理质量。

文:护理部 孙晓敏

图:护理部 孙晓敏

编辑:宣传科 李伟华

审核:宣传科 宫浩翔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糖尿病年轻化高发,如何破解?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今年4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更醒目的是,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

医院频现“小糖人”

糖尿病离你我并不远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发现,现在来门诊看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门诊里出现4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都很少见,大都在50岁以上,现在隔三岔五就会出现的年轻患者,让她感到很担忧。

“许多年轻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大部分都是在单位组织体检时发现的。”张秋梅说。

26岁的天津白领刘丽(化名)就是一个例子。今年4月,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指数严重超标,她来到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进一步检查后,确诊患了糖尿病。

回想起确诊糖尿病的原因,刘丽坦言,自己平时很喜欢喝汤,主食米饭等也吃得很多,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我和我丈夫工作都很忙,基本上每天晚上十一点多都要吃夜宵,然后忙到后半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霞也有同感,“小糖人”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十多年前确诊糖尿病的孩子基本是1型糖尿病,现在确诊2型的孩子多了起来。”

7岁的小鹏(化名)是江霞印象很深的一名糖尿病患者,一年多以前,小鹏的父亲因糖尿病住院,江霞在查房时注意到了正在探望的小鹏,胖胖的,“一看就超重了”。她和小鹏的父亲说,孩子太胖了,还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得赶紧给孩子进行减重干预,不然就晚了。小鹏的父亲告诉江霞,小鹏血糖一直挺高,2型糖尿病已经确诊了。

嗜甜、熬夜……

潜在威胁你“中招”了吗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型、2型、妊娠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比例仅占5%至10%,2型占90%左右。

“1型和2型虽然都是糖尿病的一种,但成因是不同的。简单来说,1型糖尿病通常是基于人体感染后产生的自身免疫损伤,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受损,人体无法分泌胰岛素,进而引发糖尿病,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和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等有关,高发于超重或出现腹型肥胖人群,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每代谢一个葡萄糖会比正常人多分泌一部分胰岛素,胰腺处于长期‘加班’的状态下,时间久了,功能就会下降。”张秋梅说。

那么,年轻人每日摄入添加糖过量有多容易呢?以常出现在年轻人手中的奶茶为例,上海市消保委针对现制现售奶茶比较试验数据显示,27件标称正常加糖的奶茶平均含糖量在每杯33g左右,大致相当于7块普通方糖。仅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就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的建议。

此外,熬夜也成了年轻人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年轻人在以“喝最浓的茶,熬最长的夜”自我调侃的同时,糖尿病也悄悄找上门来。以1型糖尿病为例,除了遗传因素外,长久熬夜造成的免疫力下降增加了1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

去年我国糖尿病方面

卫生支出超过1000亿美元

2019年,我国在糖尿病方面的卫生支出超过1000亿美元,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糖尿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我国以前是糖尿病发病率较低的国家,如今已成为糖尿病的第一大国,而糖尿病前期人群这一‘后备军’数量也很庞大。”说到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翁建平深感忧虑。与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有较大不同,治疗更为棘手且疗效相对不如老年人理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提出,18岁以上人群中,具有如年龄超过40岁,超重、肥胖,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血压血脂异常等一种情况及以上的,可被定义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自我管理和健康干预等手段。张秋梅认为,糖尿病年轻化的高发,呼唤的是全社会力量在宣传科普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预防到治疗全面着力。

江霞坦言,在糖尿病的防治上,除了少吃甜食多运动等自我管理以外,还要关注的是,我国目前尚有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群体,主要指空腹血糖数值在6.1mmol/L至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至11.1mmol/L之间的人群。“糖尿病前期通常是可逆的,通过控制饮食、多加锻炼等方式,能够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加注意,继续以往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血糖持续升高发展成为糖尿病后,将终生无法痊愈。”

“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罗樱樱说,为糖尿病防治要“关口”前移,高危人群尤其要定期检测血糖。“尽管糖尿病很难根治,但很多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在确诊糖尿病数十年后依然没有任何并发症。”

(综合新华社11月14日电)

来源: 大众日报

王主任查房记 | 2型糖尿病出现大量蛋白尿,治疗方案如何调整?

王主任忙碌的一天,从查房开始......

走进病房,坐在1号床位上的是一位青年男性

王主任看向一旁的管床医生“小李”

(病历上下滑动查看)

---现病史---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4000ml,尿量与之相当,夜尿3-4次,无多食和体重减轻,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查空腹血糖12mmol/L,餐后血糖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给予患者甘精胰岛素16单位/日,二甲双胍0.5g tid,吡格列酮30mg qd,阿卡波糖50mg tid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空腹6-7mmol/L,餐后6-10mmol/L。多饮,多尿症状好转。后逐渐停用胰岛素,仅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近1年未进行监测,饮食控制较差。

1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多饮,多尿,自测空腹血糖11.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mmol/L。

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查空腹血糖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9.5%,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

3年前体检发现重度脂肪肝,肝脏超声示肝回声弥漫性细密,增强,后方回声衰减。1年前体检复查仍示重度脂肪肝。转氨酶:ALT 101U/L, AST 95U/L。

1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160/90mmHg, 口服缬沙坦80mg qd,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

---个人史---

吸烟10年,每日10支,偶饮酒,每月1-2次。

---查体---

身高 180cm,体重 125kg,BMI 38.6kg/m2。

心肺查体未见异常。

腹部膨隆,腹围118cm,腰臀比1.0。

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 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

腹部B超:肝脏回声弥漫性增强,后方衰减。重度脂肪肝。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3621mg/24小时。

---入院完善检查---

---临床诊断---

接着,王主任向管床医生小李询问了该患者的详细情况。

患者治疗一周后顺利出院,小李向王主任汇报了患者出院前的一系列复查结果:

患者2个月后来门诊复查,复查结果如下:

空腹血糖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血压125/85mmHg、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 502mg/24小时、转氨酶正常:ALT 29U/L ,AST 24U/L。

感谢北京朝阳医院胡延晋医师提供本病例

---病例复盘---

➤防大于治——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

目前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等(图1)。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

图1.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

➤早筛早诊——重视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

早期糖尿病肾病症状往往不典型,易漏诊;如果患者未及时进行筛查,很可能发展至大量蛋白尿期才被发现。T2DM 患者在确诊时就应进行 UACR 检测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

指南力荐——SGLT2i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基石用药

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除了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外,还强调结合使用肾心靶器官保护药物,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SGLT2i可综合管理多重危险因素(如降糖、减重、改善血压*等,图2),同时具有明确的心肾保护作用,与当下治疗理念高度契合。

图2.SGLT2i改善多重危险因素

*达格列净在中国尚未获得治疗肥胖/高血压适应症,体重降低/血压降低是临床研究的次要终点。

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证实,SGLT2i治疗可以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主要复合心血管事件终点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心衰住院风险;显著降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脏复合终点(包括进展至大量蛋白尿、肌酐倍增、起始肾脏替代治疗或因肾脏疾病死亡)的风险。随着SGLT2i心肾获益证据的不断夯实,其在国内外权威指南中的地位也不断攀升,现已跃居为CKD(合并或不合并T2DM)患者的“基石”用药(图3)。

图3.国内外指南SGLT2i相关推荐意见

*达格列净中国说明书推荐CKD患者起始治疗 eGFR≥25ml/min/1.73 m

1分钟小调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8): 762-784.

[2]任梦玉,等.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02):233-236.

[3]顾润.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02):97-99.

[4]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2):146-157.

[5]臧丽,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始于降糖超越降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1):889-893.

[6]李萌,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综述[J/OL].中国比较医学杂志:1-6.

[7]代谢中心学术委员会, 等.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06): 538-554.

[8]KDIGO 2023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9]Nuha A, et al. Diabetes Care 1 January 2023; 46 (Supplement_1): S140–S157.

[10]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评价与管理指南 [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8):902-930.

补充声明: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