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有糖尿病(父辈有糖尿病能结婚吗)
关于糖尿病,打破9大误解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被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成为现代疾病的第二杀手。
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据统计,2021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人。如何远离糖尿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玉秀带你更新有关糖尿病知识。
李玉秀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01
糖尿病是因吃糖太多惹的祸?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因吃糖太多引起的。其实不然,它是因多种因素造成的身体对于摄入“糖分”处理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疾病。而这里所称摄入的糖分也非单指糖果、点心,而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病因完全不同。
当血糖升高时,正常人的胰腺会“派出”充足的胰岛素来消化高血糖,但是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的胰岛素都是“残兵败将”,自然就无法“消灭”高血糖,最终导致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腺β细胞,造成胰岛素缺乏而导致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比较差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造成的。2型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更密切,如果祖辈或父辈患有糖尿病,那么后代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02
打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不存在“上瘾”的说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打胰岛素和服用降血糖药物并没有绝对指标,完全由病情决定,所以请一定遵医嘱。
如果确诊为1型糖尿病,说明胰岛确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一般需要打胰岛素来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如果胰岛还能正常发挥功能,可以采用口服药的方式来治疗,因为体内拥有一些胰岛素才能使口服药发挥作用。如果病程长或者病情发展较快,当胰岛功能绝对不足时,还是应该选择及时打胰岛素。
03
想控制血糖就得“饿肚子”?
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血糖高就是因为吃得多,因此采用“饥饿疗法”来降糖。还有一个误区是:用减少主食摄入来控糖。
其实,少吃不仅容易导致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还会发生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使血糖出现大幅波动。而盲目减少或者不吃主食会使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导致营养不均衡。
同时,如果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过度分解,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另外,饥饿时脂肪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需要通过肝脏来分解和肾脏来排泄,从而增加肝脏和肾脏负担,久而久之,会造成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实际上,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和血糖关系更密切。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的是碳水、脂肪类和蛋白质的均衡摄入。科学的饮食疗法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当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并注意食物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饥挨饿。
04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
近年来,“无糖食品”打着“0蔗糖”的旗号,成为超市食品区的“网红”产品。不少糖尿病患者看到食品包装袋上的“无糖”“0蔗糖”,就忍不住“买买买”。
其实,“0蔗糖饼干”“无糖月饼”“无糖饮料”这些食品、饮料,只是不含有蔗糖或含较多植物纤维及果胶,淀粉、脂肪一点也不少,热量一点都不比普通食品低。
同时,一些保留了甜甜口感的“无糖食品”虽然不含有蔗糖,却可能加入更多的果糖或者代糖,而果糖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升高。
而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常见甜味剂属于代糖,这类代糖并不是真正的糖,而是一种具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它在身体里被代谢的方式和糖不同。虽然不会被身体完全吸收,但也是有热量的,大量食用同样可以影响血糖水平,造成血糖失控。更有甚者,食用过多含有糖醇类甜味剂的食品还有可能造成腹泻。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当根据每天需要摄入的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切记“无糖食品”不能多吃,需要同每天的饮食相结合,合理摄入。
05
糖尿病专找老年人?
1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常见。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7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30%。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能力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有一定程度下降,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会增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下更多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这些因素都使得更多年轻人患上2型糖尿病。所以,即使是年轻人也要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去医院测量血糖。
06
家庭血糖检测仪没什么用?
对于有长期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家庭测血糖仪。虽然和医院相比,家庭测血糖仪的数值未必完全精准,但它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可以起到对患者生活方式的监测和引导。例如,当患者吃了两个苹果后,使用家庭测血糖仪发现血糖升高较严重,从而让患者对血糖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匹配产生正确认知。同时,患者也应该保持定期来医院测量血糖的习惯,例如了解糖化性溶蛋白、空腹血糖等数值。在短期调整药物时,一段时间内家庭测血糖仪的数值也可以成为医生的参考数据。
07
没什么症状,血糖高就不用管?
确诊为糖尿病后,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会引起很多不良后果和并发症。
由于血管遍布全身,长期血糖波动大,会导致机体的重要器官、神经、血管等受损,眼底病变、脑血管病变、心脏疾病、肾病、血管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疾病发病率都会升高,甚至有致盲、截肢、致死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还是应该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坚持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血糖的不正常波动。
08
糖尿病根本没办法预防?
糖尿病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坚持运动。所以,在一级阶段,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少吃甜食和高脂肪及高热量食物和高盐食物,控制体重、定期筛查等,都是控制发生糖尿病的有效非药物措施。
如果到了二级阶段,即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规律饮食,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尽可能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同时,定期去医院做并发症筛查,让医生对尿蛋白、眼底、心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预防并发症。
如果病程较长或者已出现并发症,这就到了糖尿病的第三阶段,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09
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喝?
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不!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控制饮食,一是会造成血糖波动,很难确定胰岛素治疗的最佳剂量;二是会造成血糖居高不下,胰岛素使用量也会相应增加,而随着胰岛素用量增加,患者体重也会不断升高,而肥胖又恰恰是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结果最终给治疗带来困难。
其实,当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从降血糖药物转换成打胰岛素后,就意味着患者的胰岛功能发生了进一步退化,也就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控制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的饮食治疗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才能更有效、更安全地降低血糖。
来源: 中国妇女
糖尿病不是突然产生的,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坚持一多三少
导入语:糖尿病不是突然产生的,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坚持一多三少
由于父辈存在糖尿病史,年过50的老孙还是有些恐慌。因为大家都常说,糖尿病这种疾病是有遗传倾向的,所以迈入50岁的年龄以后,老孙非常怕自己也会有父辈的糖尿病。
其实除了基因上的遗传之外,更多的糖尿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根据科学的统计,9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比如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喜欢用饮料替代白开水;平时生活中喜欢吃油腻的食物,而又不注意运动,导致身体过分的肥胖;另外作息不规律,经常性的熬夜。这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才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的罪魁祸首!
医生规谏,糖尿病不是突然产生的,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坚持一多三少!
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坚持多运动。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坐办公室,久坐缺乏运动会导致脂肪在腹部的堆积,进而形成身体的肥胖。缺乏足够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来说不是一个好习惯,根据有关的证据显示,每天进行超过40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以有氧运动为宜。另外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紧张情绪,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同样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少吃高脂、高盐类的食品。很多人在进入50岁以后,味觉开始出现退化,喜欢吃高脂、高盐类的食品刺激味蕾,殊不知常吃这类食品会导致过饱的饮食状态,而肝脏内的一种叫做“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简称SREBP-1C)会明显增加,导致身体胰岛素作用下降,进而引发糖尿病。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会有效降低胰岛细胞的负担,对身体健康更有利。
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少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内分泌平衡大有裨益,在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放松,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想远离糖尿病,平时请少抽烟喝酒。抽烟喝酒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根据相关的研究,抽烟喝酒会影响身体的血糖,长期的抽烟喝酒会让身体的血糖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当出现明显的血糖升高时,请管住嘴,不要再抽烟喝酒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吸烟的损伤更大,容易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建议戒烟戒酒,时刻监测血糖的变化。
糖尿病呈低龄化趋势35岁以下病患率达千分之八 专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子代发病时间会比前一代更早
本报讯(记者黄思颖)“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子代发病时间会比前一代更早,所以有很多年轻人不注意,往往才20出头,就已经确诊为糖尿病了。”昨天,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苏州市2015年开展全市的慢性病调查工作,其中35岁以下的患病率为0.81%,此次调查中首次新发现病患率为1.27%,糖尿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虽然患病率上升,但目前糖尿病患者在社区能得到很好的管理。
●20岁出头大学生已是糖尿病“老患者”
苏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委、苏大附二院主任医师胡吉表示,现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20岁前后的年轻患者特别多。“碰到好几个都是大学生,平时生活习惯不好,饮食上面不注意,很多人饮料当水喝,最后往往出现了并发症才知道患上了糖尿病。”像这样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是有家族史的。祖辈、父辈有糖尿病的孩子往往也会有,因此这类人群往往要留心,平时生活习惯上多注意。因为子代发病时间会比前一代更早,如果不在意提前发病,很多小年轻就这样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同时,我们也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进行有规律的并发症筛查,例如心脑血管、眼睛、肾脏、神经等,目前
这些检查基层社区医院都可以进行。”
●糖尿病患者不断上升,大市范围约有53万患者
苏州市历史上曾经作过3次较大规模的慢性病调查,以35岁以上人群信息为代表。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胡一河介绍,“其中2000年患病率为3.44%,2010年患病率为9.16%,2015年患病率就上升到12.12%,从数据上就能看出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且低龄化的病人2010年患病率为0.55%,2015年就上升到了0.81%,所以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不过,2015血糖控制率为64.44%远高于2010年的44.80%,这说明这几年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目前,社区都会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人数每年都在递增。“目前,苏州户籍大市范围内大约有53万糖尿病患者,其中22万患者已经在社区得到规范化管理。社区医生会为病患登建档,一年进行4次随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药健康、生活指导等,或是召集他们做宣传教育,每年还会进行一次免费的专项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