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28十(糖尿病 28)
我患糖尿病28年,血糖平稳无并发症,总结了“四不原则”!
#秋日生活打卡季#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慢性疾病。
我院里有一位张伯,是糖龄28年的老糖友了,他的血糖控制稳定,也没有并发症,我们常说他以后是位“高寿”糖友,那他这些年是如何把血糖控制好的呢?张伯总结出了以下“四不原则”,令人受益匪浅!
人的思想情绪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患病不怕,怕就怕终日笼罩在阴影里不能自拔,这就有可能导致小病成大病,大病难治愈。
我的心态比较好,虽然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是只要积极治疗,就能控制好血糖。面对糖尿病,我比较坦然,不让糖尿病成为自己的精神负担!
对于动物性脂肪食物(尤其是肥肉),我坚决不吃,因为肥肉消化不了就会转化为糖。当然,我并不是荤菜一点都不沾,而是合理饮食,注意食物搭配和营养平衡。
下面是我每天的一日三餐:
早饭:喝1杯掺了牛奶的豆奶,2个水煮鸡蛋.
中饭:3两米饭,一些蔬菜,荤素搭配。
晚饭:2两面条,清淡小菜。
为了不让食欲冲动,大小宴席我一律不参加,烟酒更是不沾边。
对于我来说,坚持服药是很关键的。症状明显时药量大一些,症状缓解时仍要用药,只不过药量减少一些,不敢轻易停药。
我以前就吃过停药的苦头:血糖很稳定的那一段时间,自认为已治愈,于是擅自停药,3个月后又开始复发,很深刻的一次教训!
我早上6点准时起床,饭后散步20分钟,然后做一段保健操。晚饭后也会外出散步半小时。每晚9~10点睡觉。这种生活状态不仅有利于放松情绪,还有助于增强体质。
控糖总是离不开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张伯总结的"四不原则"也包括这几方面,糖友能坚持这些健康的习惯,对控制血糖和延缓并发症进程都是大有益处的!
#糖尿病##控糖##糖尿病饮食##故事#
联合国糖尿病日|出现这些症状 警惕糖尿病在靠近你
目前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甜蜜杀手”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
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高度重视糖尿病防治刻不容缓!
今天
2022年11月14日
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了解一下
出现哪些症状
代表你可能离糖尿病很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致足部供血不足,出现溃烂、感染。我国每年约28万人因糖尿病足截肢。专家介绍,糖尿病5年以上患者要定期体检,查下肢B超;若足部出现迟钝、麻木、溃疡等症状,不要大意;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不要用热水烫脚。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食不规律、夜间加餐、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易诱发2型糖尿病。专家提示,包括儿童、青年人在内的任何年龄都可能得糖尿病。糖尿病可引发100多种并发症,但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常被忽略。糖尿病有哪些典型症状?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哪种信号提示你已经被糖尿病“盯上”?为什么有的年轻人血糖会升高?今天,联合国糖尿病日。为自己和亲人健康,收藏↓
关注、警惕
引起重视!
▼
(综合: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来源: 西部网
糖尿病已“盯上”年轻人
糖尿病曾被看作一种“老年病”,但如今已经逐渐蔓延至年轻群体。《英国医学杂志》于2020年4月发表的一项关于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2%,30~39岁人群的患病率则是6.3%,而1996年这两项数据分别是0.56%和1.36%。为什么糖尿病会“盯上”年轻人?被“盯上”的年轻人的生活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每天的心情被血糖支配着”
“午餐糙米饭54.5克、胡萝卜50克、紫菜薹251克、草鱼274克,餐后两小时血糖5.6毫摩尔每升……”自从确诊糖尿病以来,控糖成为了小齐每天都在操心的事情。一日三餐吃了什么、血糖如何,她都详细地做着记录。
曾经,小齐并不知道糖尿病也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她的确诊源于一次偶然。两年前,还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小齐心血来潮,用奶奶的血糖仪测了一下自己的空腹血糖,数值竟是7.8毫摩尔每升(空腹血糖正常值一般为3.9~6.1毫摩尔每升)!在连续两天自测血糖的数值都显示异常后,她提心吊胆地去了医院;结果,经一系列检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回顾确诊前的身体状态,小齐后知后觉地发现了一些端倪。“每天我都很渴,要喝至少两升水,其间频繁上厕所,即使饭吃得很饱也很快就会饿,就这样体重还下降了4公斤。”当初还曾为此开心的她没意识到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简称“三多一少”。
确诊初期,为了监测血糖,小齐每天要扎很多次手指,手上全是针眼。后来换成了使用动态血糖仪,小齐笑着称其为“小糖人神器”,佩戴在上臂后能够24小时全天候监测血糖。不过,虽然监测方便了不少,但她仍能时刻感受到自己与常人的不同。
“按时服药、日常锻炼对我来说没有难度,控制饮食才是最大的痛苦。”小齐说,自从确诊那天起,她再也没有碰过包子、稀饭、面条等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心里特别羡慕别人想吃就吃,而我不得不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字,每天的心情被血糖支配着。”她无奈地表示。
与小齐相比,28岁的小张对自己患上糖尿病这件事并没有那么意外。原本爱打篮球、作息规律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原因,放弃了一切运动爱好。“我们工作节奏快,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从早忙到晚,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就算到了周末,也累得只想宅在家休息。”他说。
就这样,小张的体重从刚大学毕业时的68公斤一路上涨到了92公斤,还时常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我能明显察觉到身体出了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着没去看病。”小张说。
直到4个月前自己视力模糊以至于影响工作时,小张去医院做了眼底检查,最终揪出了糖尿病这一“元凶”。“重新翻出3年前的体检报告,我发现当时空腹血糖就超标了,但没放在心上。现在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想到那些并发症,不能再放任不管了。”在医生的叮嘱下,减肥成了小张的头等大事。4个月来,他努力调整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不仅每天自己带饭去公司,还成了健身房的常客。
目前,随着体重的减轻,小张的血糖水平也在逐渐下降,虽然还没有回归正常值,但仍让他倍感振奋。“回想起来,因为肥胖而导致的高血糖对于我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在某种程度上让我的生活更自律、更健康,重新做回身体的主人。”小张说。
“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截至2021年,在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中国,有超过1.4亿名的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最常见的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一般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等,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从而引起血糖水平持续上升,一般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
“近年来,早发型2型糖尿病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2型糖尿病在4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增速非常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40岁以下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4%左右。
纪立农介绍,早发型2型糖尿病的进展较快,所以学术界也将其称为“恶性”糖尿病。此外,国内外研究均发现,相比于中老年患者,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带糖”的时间更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血管中超标堆积的葡萄糖,会损伤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胁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大脑,严重时可致下肢截肢、失明、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等。
“一个人在40岁之前患上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50岁左右就可能发生并发症。那个阶段的人身上肩负着很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一旦发生变故,将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在这一严峻态势下,纪立农指出,国内早发型2型糖尿病诊断率目前只有20%。
“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中,糖尿病的诊断率可以达到60%甚至更高。相比而言,年轻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和诊断率整体偏低,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患病。”纪立农介绍,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熬夜、压力大以及由此造成的肥胖在现在的年轻群体中较为常见,而这些生活方式都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我在专病门诊中见到的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存在超重问题。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体重得到明显改善之后,血糖水平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在纪立农看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只要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严格控制血糖,这一疾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真正可怕的是患病不自知,延续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定期体检、尽早干预是关键。纪立农介绍:“很多企事业单位每年会组织员工体检,根据体检报告可以发现,一些人的血糖水平在几年前就已经不正常了,但直到出现了明显的糖尿病相关症状,才来医院就诊。”正是这样的忽视和耽搁,导致原本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异常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还能够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现血糖逆转的群体加入糖尿病大军。
“年轻人必须意识到,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早诊早治至关重要。”纪立农说。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特约记者 钟艳宇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