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迷(糖尿病的迷糊症状)

金选医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脏病,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大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引发各类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漏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种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上压)下降幅度超过 30mmHg、舒张压(下压)下降超过 20mmHg,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其交感神经发生病变,控制血管收缩的能力下降,引发血压出现一过性下降。因此患者经常会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静息心率加快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较快,大于90次/分。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以心率常有增快倾向。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分,是迷走神经损伤的重要提示。

无痛性心梗

一般情况下,当人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剧烈的心绞痛。而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疼痛症状变得不典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往往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有些甚至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因此常常不自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甚至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更容易发生再次梗死,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

发病年龄早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10年,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以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策:降糖降压兼降脂

降糖

糖尿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的。早期发现糖尿病,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选择,更偏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这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不可忽视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时,应联合胰岛素共同治疗。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加而增加。因此,患者需要尽可能保证HbA1c< 7.0%。值得注意的是,在降糖的同时需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低血糖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脑供血不足状态,诱发脑血管意外。

降压

研究证实,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几率明显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还要进一步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普利”为后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以“沙坦”为后缀)、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可致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导致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早期建议使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降压,对心脑血管有一保护作用。

调脂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降脂目标:TG< 1.7mmol/L,HDL-C男性>1.2mmol/L,女性>1.4mmol/L,LDL-C<2.6mmol/L,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LDL-C需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以内。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常使用降脂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脂,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其中,他汀类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TG,升高HDL-C;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清TG。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日。日常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配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HbA1c等指标。如果突然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引起警惕,尽快就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人#

【中医讲“糖”】手脚麻、痛、凉?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刘大妈患2型糖尿病20年了,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一般。最近,她一开始双足趾麻木,刘大妈以为是天气冷了,换上了棉袜棉鞋,可是刘大妈的双足趾麻木并没有好转,并且逐渐的双下肢乏力,夜间肢体疼痛。刘大妈来到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经过检查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8.4%,肌电图提示有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表现。内分泌医生告诉她,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她下肢出现一系列症状,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刘大妈的血糖控制平稳了,双下肢麻、凉、疼症状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病变,严重影响糖尿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因为感觉的迟钝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所以早期认识诊断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尤其重要。

当糖友出现以下症状时要重视

一、四肢麻木疼痛发凉、皮肤有蚁行感、袜套感觉

疼痛感觉不同,有的是针刺样疼痛,有的是烧灼样疼痛被形容为用辣椒水时刻刺激皮肤一样,或是电击样疼痛,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睡眠,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的感觉皮肤上有小蚂蚁爬,可是反复确认并没有,病人感觉也是莫名其妙。还有的脚上总是有袜套样的感觉。

二、腹泻、便秘

糖尿病自主神经(迷走、交感神经)病变可引起肠蠕动及分泌功能异常,导致便秘、腹泻,亦可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有的还可以出现上腹部胀满、嗳气、恶心干呕、食欲不振等。

三、皮肤泌汗功能异常

糖尿病可以合并自主神经损害,影响了神经对于汗腺的调节,有的可以出现无论何时都多汗的情况,也有的是从来不出汗,或者半身汗,局部多汗的情况。

四、排尿困难、尿潴留

可引起膀胱逼尿肌及膀胱括约肌的神经调节障碍,出现排尿障碍,尿潴留或尿失禁,并且容易继发泌尿道感染。

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诊,排除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情况,如果得了糖尿病神经病吧又该如何治疗呢?

1.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和糖尿病本身的关系最紧密,调整血糖到适当的水平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同时要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因为血糖波动不稳也可能会加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2.西药治疗: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应用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抑制山梨醇蓄积等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适当加用止痛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肢体的保暖。

3.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血痹”、“麻木”、“肢痹”、“痿痹”、“筋痹”等范畴。可辨证选用中药汤剂口服;可应用活血通络药物输液治疗。对于局部皮肤未破溃的患者,可配合采用中药足浴熏洗、针刺、艾灸及按摩推拿疗法以疏通经络,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但是无论何种治疗都要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神经病变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外同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延缓并发症发展,大大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帮你远离“甜蜜的烦恼”糖生物学或解开疾病关键密码

视觉中国供图

决定你的血型;与病毒对抗的新“武器”;携带的信息量超过蛋白质、核酸和脂肪携带信息量的总和,它是参与人类生老病死每个过程的生物大分子——糖。

糖和蛋白质、核酸、脂类是构成生命体的4种生物大分子。糖参与了人的发育及生老病死的每一个生命过程,就连人的血型也由糖决定。

不过百年来,糖的研究一度被人冷落,今年新冠病毒引发全球疫情,再度令糖的重要性浮出水面。“在人类与病毒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一种新的‘武器’正在研发使用中,这就是糖生物学。”近日召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糖生物学创始人、英国政府首席病毒科学家雷蒙德·德威克教授如是说。

比蛋白质和核酸携带更多信息

“如果生物学研究是一张桌子,糖生物学好比桌上的一只杯子。但实际上整个生物学领域都和糖有关联。”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国内糖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延这样描述糖生物学的重要地位。

糖结构的多样性使它携带的信息量远超蛋白质、核酸与脂肪携带信息量的总和。不过,受制于糖结构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对糖的研究与认知远落后于核酸、蛋白质。

诚如《糖组学手册》主要作者理查德·库明斯所言,“二十世纪的糖生物学家们如同在地狱中开展研究。”张延2011年为本书中文版作序时却写道,“二十一世纪的糖生物学家是快乐的。”

让科学家们又爱又恨的糖,究竟是怎样一种物质?知名糖化学专家、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叶新山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糖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命体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主要有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食物中最常见的单糖是葡萄糖,它提供生命体最基本的能量。淀粉则是一种多糖,它能降解为葡萄糖。

“值得关注的是,人体细胞50%以上的蛋白质披着一件‘糖衣’,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和发挥作用。”叶新山强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问题不只是蛋白质水平上的问题,更是糖蛋白水平上的问题。

“糖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分支,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细胞生物学和个体生理病理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张延解释道,糖生物学研究回答人体的糖链(多糖或聚糖)在细胞的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从分子水平揭示它的结构、它和什么分子结合并蕴含了怎样的信息;又如何发挥生物学功能等问题。

叶新山认为,蛋白质和核酸研究发展很快,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想再向前一步,还需对糖类展开研究。“糖的绝大多数功能还是未知的奥秘,如果打开了这一扇大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势必更有把握。”他说。

多数疾病背后都能找到“糖”的影子

糖链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几乎涉及所有疾病种类。目前,人们已经知道,糖链与传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变性型疾病均密切相关。

当前生物学家所关注的糖链,主要指与蛋白质、脂类等结合,由葡萄糖、半乳糖等10种单糖分子组合而成的细胞结构物质(链状物),如糖蛋白和糖脂。

张延介绍道,糖被发现近200年来,仅人体的糖链种类就超过1000种,自然界中糖链的种类有记载的估计在1万到2万种。糖链呈现出巨大的物种结构多样性和细胞类型特异性,构成了其特定生物功能的基础。“但人类对糖链的认知仍非常有限,是疾病挑战人类的高地和险关。”

张延进一步阐述说,糖链决定人的血型,人类第9号染色体上存在着决定ABO血型的糖基转移酶等位基因。糖链由糖基转移酶合成,来自父母等位基因中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差异导致了糖链结构的差异,所以ABO血型由糖链结构决定;糖链赋予肿瘤细胞、病毒等免疫功能,即肿瘤在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都有糖链参与,病毒的传染机制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都是通过糖和蛋白的相互作用实现;血液肿瘤标志物均是糖蛋白或糖链;糖链改变血脂蛋白结构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糖链合成缺失造成各种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与糖蛋白或糖脂异常有关系;IgG糖链(人体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的改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此外,糖尿病跟人体糖代谢异常直接相关。

以糖链为基础的诊断方法、药物和疫苗正在广泛研发使用中。叶新山介绍了3个已经上市应用的典型医疗产品:肝癌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就是一种糖蛋白,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其作为临床诊断指标,其早期诊断率达到70%;抗流感病毒药物达菲能够抑制病毒的唾液酸苷酶,达到抑制流感病毒释放的效果,已经成为流感、禽流感治疗的一线用药;拜糖平是控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一线糖类药物,含有的淀粉酶抑制剂能让淀粉在人体胃肠道内的降解变缓,以此降低血糖浓度。叶新山表示,以糖为基础的肿瘤疫苗也正在研发之中。

“现在很多疾病难以攻克,问题都在于糖的作用机制没有完全搞清楚。新冠病毒表面糖蛋白的作用机制仍旧是谜,破解这道难题将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更为清晰的路径。与此类似,肿瘤发生机制也还笼罩在迷雾之中,特别是糖在这些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从而导致以糖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在研发设计中靶标还不十分清晰。”叶新山说。

解析“糖”密码的技术不断革新

“糖科学研究的天空中有两朵‘乌云’,一是糖的合成,二是糖的结构测定。第一朵乌云正在消散,科学家们逐渐能够在实验室快速合成所需的糖。第二朵乌云的驱散有赖于新的测序分析技术的发展。”叶新山常对学生们如此说道。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是糖生物学发展的重要动能。张延介绍道:“糖生物学研究从基因、蛋白质、细胞和个体水平开展研究,在日常研究中,我们实验室的学生综合运用了基因编辑、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

围绕糖的功能,叶新山将糖科学的研究技术总结为四类:生物学手段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糖的功能;化学手段通过糖链合成验证糖的功能;化学生物学手段利用探针和标记方式研究糖链的功能;质谱手段研究复杂糖链的结构。

除了常规的生物学研究手段外,张延认为,糖生物学的研究需要针对糖链结构分析的色谱质谱技术、凝集素芯片、糖链芯片技术;针对合成糖链的糖基转移酶结构以及糖复合物如糖蛋白的三维结构解析技术;合成糖链的化学酶法糖工程技术;细胞糖链观察的示踪影像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与糖链信息相关的国际大数据库。

在丰富的研究手段助力之下,叶新山对糖生物学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科学家对糖的功能跟疾病相关机理的基础研究越来越深入,与糖相关的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也将进入大发展时期。”他说。

相关链接

国际糖生物学研究如火如荼

糖生物学研究在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得到普遍重视和持续支持。“这些国际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牵头大力开展糖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从糖组学角度解析糖的功能。”叶新山说。

“日本政府近30年来在糖科学领域已持续性投资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和基于糖链的新技术开发,预计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糖科学将在创新药物以及医疗诊断行业取得重大突破和产出。”张延表示。叶新山透露,大约30年前,欧美的基因科学走在世界最前沿,日本于是雄心勃勃地想在糖类研究上占据先机,因而对糖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很大。

糖科学肇始于欧洲,张延表示,欧盟的糖科学发展模式对我国具备很强的启示意义。在欧盟ERU框架下,糖科学研究方向项目如Glycoskin(2018—2023)这一项的投资约200万欧元。北欧国家除了国家专项支持外,还出台政策增强了科研投入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我国糖科学研究大多是其他项目的子项目,支持力度比核酸、蛋白质研究支持的力度要小。专家们呼吁,我国迫切需要设立如同蛋白质重大专项、传染病重大专项等核心目标明确的“糖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大专项。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