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菜糖尿病(糖尿病人甜菜可以吃吗?)
浙江6人吃野菜致肾坏掉!这种鲜美“长寿菜”还能吃吗?
来源:浙江之声记者王娴、浙大一院、通讯员王蕊、金丽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马齿苋
相信很多人都吃过
这种鲜美的野菜
因为可以被用做中药材
还被称为“长寿菜”
但最近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
接连收治了6例因吃马齿苋导致急性肾损伤的患者
为啥全国人民都在吃的马齿苋
这些人就吃出了肾损伤?
这野菜还能继续吃吗?
每天一顿马齿苋,
连吃三天肌酐爆表!
“这个菜很鲜啊!”56岁的老严,浙江温州人,今年9月初(化名)第一次吃马齿苋野菜时直呼味道很好。老严长期患有糖尿病,一直在靠药物控制血糖,前不久他听说马齿苋可以降血糖,他便在菜市场买了10捆马齿苋,毛估估有个20斤。
“我爱人就把一捆捆的马齿苋,晒成六七成干,然后直接清炒。”从此,老严每天的早饭必有一道炒菜——清炒马齿苋,由于马齿苋买得多,每次菜量都很大,不过连吃了三天后,老严也觉得有点吃腻味了,就在这时问题出现了。
“吃了三天马齿苋后,我的双腿就肿了起来,并且还有点痛。”刚开始老严没当回事,以为是痛风犯了,谁知过了四五天后双腿却越来越肿,老严觉得不是痛风那么简单,便到温州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
“肌酐669.4umol/L。”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脏滤过排出体外,一般正常人的肌酐不高于100umol/L。而老严的肌酐足足高于正常指标6倍多,说明肾功能已经出现问题,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急性肾损伤”。
“赶紧去大医院看看。”当地医院建议老严去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就诊,老严一家立即马不停蹄赶到杭州求医。
老严在浙大一院的肾脏彩超显示双肾存在肾结晶。但奇怪的是,老严平时服用控血糖药物都严格遵守医嘱,并且也没服用会导致肾损伤的草药以及其他药物,怎么突然会肌酐爆表?
一例又一例马齿苋吃出问题的患者,
专家说必须给大家提个醒!
“您是不是吃过马齿苋?”老严的肾穿刺结果显示,他的肾小管里都是肾结晶,正是这些肾结晶已经堵塞了肾小管,导致他尿不出来,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是导致肌酐突然飙升的直接原因。
“对对对!我一周前连吃了三天马齿苋。”老严一直没把吃了马齿苋当回事,没主动跟医生提及过这件事,直到医生问及。
那为何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的专家会得知老严吃过马齿苋?原来就在老严之前已经有5位患者接连出现过类似情况,医生追问病史发现一个共性——5位患者都是吃了马齿苋后才出现肾损伤的,而老严正是第6位吃了马齿苋而“坏”肾的。
“马齿苋含有草酸,而草酸容易形成草酸结晶,堵在肾小管,导致人体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急性肾损伤。”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韩飞主任医师表示,就在老严住进肾脏病中心病房之前,正好有一个台州患者老苗(出院)康复出院,老苗连吃了两餐清炒马苋齿后肌酐升到424.2umol/L,家人立即从台州将其送到浙大一院,经过肾穿刺检查后,老苗跟老严情况如出一辙,肾小管里满是肾结晶,“近期连续接诊了6例因为吃马齿苋导致肾损伤的,我们觉得有必要跟老百姓提个醒。”
“马齿苋吃之前最好焯下水,这样就可以去掉很多草酸。”韩飞主任医师表示,“中招”的患者有一个共性就是直接炒着吃马齿苋,如果短时间之内摄入大量马齿苋,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急性肾损伤,尤其是平时就有肾病基础的患者或者有其他代谢类疾病的人,马齿苋的大量草酸一“添堵”,就彻底击溃了肾功能。
“我们还接诊过吃苦瓜导致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韩飞主任医师提醒道,像苦瓜、马齿苋、菠菜等首先不建议短时间之内大量食用,吃之前最好焯水,这样可以去掉大部分草酸。如果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小便减少、身体浮肿等症状,需尽快就医排查是否已出现肾功能损伤。因为急性肾损伤若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为慢性肾脏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浙江之声
糖尿病人还在为吃饭烦恼?本文教你如何科学饮食,附带食谱
当得了糖尿病,很多患者最关心的就是饮食,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关心国家大事一样重要。
有些患者会说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吃了会对身体不好,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并不是,想要控制好血糖,应该要学会科学饮食,科学饮食不是让大家放弃喜欢吃的食物,而是合理安排好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美食还可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早餐每天都要吃
一些糖尿病患者早上喜欢睡懒觉或者忙着工作,经常没有时间吃早饭,或者是随便地凑合吃几口,这样对血糖十分的不好,而且还没法给新的一天提供足够的营养。
1、早餐必须吃
当我们早上醒来,前一天的晚饭已经消耗完了,胃子里是空的,这时候应该及时吃早餐,补充糖原,可以避免出现血糖低的情况,尤其是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更应该每天早上吃早餐,保证营养充足。
2、早餐按时吃
糖尿病患者不宜太迟吃早餐,因为吃的太晚还没完全消化,就要准备吃午餐了,所以时间可以安排在早上的6.30-8.30之间。
3、早餐定量吃
早餐是为新的一天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不宜吃的太少,但是也不能吃的太多,正常控制在当天所需能量的25%左右。
4、早餐种类多
早餐一定要多样化,营养充足,应当包含肉类,蛋类,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但是可能会说这样吃的太多了,早上没有时间弄,其实只要早餐包含了三类食物就已经很充足了。
二、午餐要吃好
午餐在一日三餐中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承上启下,如果中午随便吃点,那会对血糖很不友好。
1、午餐不凑合
我们通过一个早上的工作和学习,早餐所提供的的营养已经被消耗了一大半,这时候就要及时地再次提供能量,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吃午餐,不可以随便凑合。
2、午餐按时吃
早餐在早上的6.30-8.30食用,正常两餐之间相隔4-6小时左右,所以中午最好在12点吃午餐。但是要注意午餐进餐时间不宜过短,因为太快的食用会不利于消化,带来肠胃的不舒适。
3、午餐合理搭配
刚才早餐有说适合吃什么,但是早上很难都吃全了,这时候午餐可以把没有吃的种类补回来,尽量在一天当中把这些食物种类补全,尽量不要吃外卖,会对身体不好。
4、午餐要定量
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好中午吃的食物的量,不能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候吃的量太多会增加血糖。
三、晚餐要适度
晚上的这一餐也是相当关键,因为和第二天早上的早餐相隔时间较长,能长达12小时,所以也要引起重视。
1、晚餐不能太晚吃
按照两餐相隔4-6小时来安排的话,晚饭应该在晚上的6-7点。
2、晚餐不宜过饱
糖尿病患者晚上不宜吃的太饱,如果晚上摄入的食物过多,血糖的浓度就会增加,从而引起胰岛素的增加,而且很多人吃过晚饭后就不想运动了,这时候太多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形成脂肪,逐渐肥胖。
3、晚餐不宜油腻
糖尿病患者的晚餐不宜太过丰富,高油,高能量,因为这样会降低消化的速度,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4、晚餐少在外吃
一些患者晚上的应酬特别得多,抽烟喝酒,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会增加血糖的浓度,对身体很是不友好,所以尽量少在外面用餐。
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份食谱,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下,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食谱一
早餐:花卷,牛奶,鸡蛋,拌菠菜。
午餐:紫薯饭,鸡丝豆芽,西红柿鸡蛋汤。
晚餐:米饭,海带烧排骨,凉拌萝卜,苹果。
食谱二
早餐:馒头,拌青笋,豆浆,鸡蛋。
午餐:杂粮米饭,烧鱼,炒韭菜。
晚餐:鱼丸冬瓜汤,香菇油菜,糙米饭,青椒木耳炒肉丝,梨子。
食谱三
早餐:全麦面包,无糖酸奶,蔬菜沙拉,炖鸡蛋。
午餐:米饭,虾仁笋丁,西兰花拌木耳,韭菜苔炒牛肉丝。
晚餐:燕麦米饭,凉拌金针菇,炒娃娃菜,葡萄。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只要科学饮食,是可以很好控制血糖的,感觉学起来,不再为吃饭烦恼。
18年,56岁糖尿病患者,每天吃菜不吃米饭降血糖,半年后身体咋样
内容资料来源
1. 中国糖尿病学会. (202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循环杂志, 35(4), 333-343.
2. 中国营养学会. (201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代冬梅, & 赵文华. (2018). 低血糖指数饮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6(5), 352-35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2021年数据为例,全球范围内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5%,换而言之,每10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其中,我国在糖尿病患者约有1.41亿人,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2015年3月,56岁的陕西张老伯在体检时查出了糖尿病,血糖数值显示为9.2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医生给他开了二甲双胍降糖,并反复强调遵从医嘱用药。
查出糖尿病后,张老伯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每天都是按时服用降糖药,一日三次,期间同样配合饮食习惯的调整,从前爱吃的红烧肉、酱猪蹄,主动选择了远离。多以清淡饮食为主。
2016年,张老伯第一次前往医院复查,发现血糖数值下降并不明显。医生看出了他的失落,随后解释道:“血糖控制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冒进,只要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即可。”
闻言,张老伯的心情才算是舒畅一些。连续三年下来,血糖虽有下降,仍然是数值不理想。医生的话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心灵鸡汤。2018年9月,张老伯参加家庭聚会,席间聊到了糖尿病的话题。
有人提到糖尿病最关键的就是控制饮食,一定要减少碳水的摄入。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会帮助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无法有效地吸收血糖,从而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要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主要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会分解成葡萄糖,进而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水平上升。数据显示,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能有效地管理血糖水平,例如,每日总能量摄入中碳水化合物占比应降至45%-65%。
听到这,张老伯觉得很是有道理。在他看来,米饭就是主要的碳水来源,于是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后只吃菜不吃饭。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张老伯每天都饥肠辘辘的,饿的直迷糊。
老伴劝他多少吃两口,但张老伯却毅力惊人。坚持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再次测量血糖,发现和之前对比有了显著下降。这一下顿时让他尝到了甜头,更有干劲往下坚持了。
11月,距离张老伯吃菜不吃饭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他的血糖虽然得到了良好控制,可人总是没什么精神,动不动就想暴饮暴食,脑子里全是食物,尤其到了深夜,经常反复开关冰箱,好几次险些没忍住。他原以为这就是一场精神对抗,没想到事情竟比他想的要复杂的多。
27号,家里来了客人,妻子准备了一桌精美的菜肴,看着色泽诱人的菜色,张老伯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还是理智占了上风,继续吃那些寡淡的菜叶子。到了夜间,张老伯怎么都睡不好觉,捂着肚子在床上翻滚。
折腾了大半宿才算是有些睡意,第二天一早,仍然觉得腹痛难忍,吃了两口粥就觉得饱胀不适,赶紧放下了手里的碗筷,跑到一旁休息。一整天下来,张老伯都没什么精神,浑身倦怠乏力。
时间很快来到2019年,张老伯发现身边人似乎都在下意识的远离他,平时亲近的妻子也提出了分房睡觉。他纳闷是怎么回事,最后还是妻子告诉他有口臭,而且味道浓烈,根本不敢让人靠近。
这让张老伯尴尬不已,他以为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赶紧来到来医院做检查。报告很快就出来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为阴性。为明确诊断,医生建议他做个胃镜检查。几天后有了结果,除了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并未发现其他的异常情况,而且这一点也不足以导致口臭。
看完这些检查单后,医生开始询问他日常的饮食习惯。得知他曾为了控制血糖不吃主食后,顿时明白了这口臭是怎么回事。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口臭,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在碳水化合物存量不足时,会进入一种叫做酮症状态,以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当人体燃烧脂肪时,会产生酮体,这是一种可用于替代糖类供能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名为丙酮的酮体具有挥发性,可以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使得呼出的气息带有特殊的果香或是类似过期的水果的气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酮呼吸,人体一般在长时间断食或是严格遵守低碳水饮食后出现这种状况。
闻言,张老伯一副悔不当初的表情,说道:“我还以为这样做能帮助我控制血糖呢,可没想到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给自己惹了不少的麻烦。”
医生在一旁耐心的安慰他,并解释道:“碳水是人体必备的营养元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也绝非是洪水猛兽。恰恰相反,若是能够掌握这三个正确食用的方法,反而能让它成为降血糖的好帮手。”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管理中尤其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需谨慎处理,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在身体内消化后将转化为葡萄糖,直接影响血糖水平。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选择合适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以及合理分配餐次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是保持血糖稳定的关键。
在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方面,糖尿病患者需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活动强度和治疗目标来调整。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而摄入不足又会令人体缺乏必需的能量。
因此,制定个人化的饮食计划,保证所需营养摄入同时,又不会对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响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食物交换份列表或碳水化合物计数方法来管理每顿饭或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总量。
就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而言,优质的碳水化合物对糖尿病患者更为适宜。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某些水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携带大量纤维质的,这些纤维质能够减缓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葡萄糖释放速度,从而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相反,精制糖和加工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则很容易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食物时应优先考虑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并尽量避免高血糖指数的食物,如甜饮料、白面包等。
此外,合理分配每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也同样重要。一日三餐均衡分配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单一餐次碳水化合物过多而引发血糖峰值。特别是晚餐对血糖控制影响较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不要在晚餐时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饥饿,这样既能保持正常的饮食节律,又可有助于维持血糖的平稳。分餐制或小餐次食品可以使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的血糖,还能避免因过饱而造成的血糖激增。
综上所述,虽然糖尿病患者在进食碳水化合物时需格外小心,但适量摄取和选择合适的来源依然是保持健康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适当的饮食安排以及对食物的深入了解,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通过饮食来辅助稳定血糖,进而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