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双相与糖尿病(双相发病率高吗)

人民网科普 0
文章目录:

双相情感障碍能激发创造性,这种病需要治疗吗?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处于轻躁狂状态时,其思维敏捷性比正常状态要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性也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著名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就患有此病,他的创作高峰也是在他轻躁狂发作的时期。

有人说,轻躁狂的状态挺好,为什么要治疗?其实,这只是躁狂发作的部分表现,在发病时,一些病人会做出草率、高风险的行为举止。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家庭和工作,还容易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如酗酒、药物滥用、自杀等。

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和高共病率的精神疾病。同时,双相情感障碍与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共病率也非常高,所以一旦患上此病,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针对双相情感障碍,公认有效的一类治疗药物叫心境稳定剂。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改善或控制情绪,而且对于预防和治疗躁狂、抑郁等疾病发作均有作用。

由于双相障碍几乎会终身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也比抑郁障碍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和维持期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症状复发、促使身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配合一定的物理、心理和危机干预治疗等,全方位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所以,患上此病也不必太过紧张,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本文由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王绍礼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田荣(实习生)、赵亮)

“轻躁一时爽,郁时火葬场”——双相障碍自救指南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相信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后多少都对抑郁症有所了解。

但是好像听说有人在好不容易吃药解决了大部分抑郁后,突然跑去医院复查发现被医生改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在精神障碍疾病分类中与抑郁症同属心境障碍。这是一种比抑郁症更复杂的重性精神疾病,复发率与自杀率都更高,有着抑郁和躁狂两个面向。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就像不幸坐上了一辆失控的过山车,他们无法掌控情绪的轨迹和方向,也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撞向他们的,会是难以言说的低落还是毫无理由的暴躁,抑或莫名其妙的兴奋。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遗传因素起了一定作用。

抑郁相与躁狂相单独或同时存在。

患者有一段或多段时间出现过度悲伤和对生活失去兴趣,有一段或多段时间出现情绪高涨和精力极度旺盛并常伴随易激惹,两者之间可有相对正常的无病期。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症状。

治疗主要采用情绪稳定剂,如锂盐和一些抗惊厥药物(常用于治疗癫痫发作的药物),有时心理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双相障碍的命名源于该病兼有两种情感的极端状态或者是两极—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大多数双相障碍可归类为

双相情感障碍 I 型:患者有至少一次重躁狂发作(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会功能或伴随妄想),并通常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患者有重性抑郁发作,至少一次较不严重的躁狂(轻躁狂)发作,但没有重躁狂发作。

不过,有的患者虽出现类似于双相障碍的发作,但既不符合双相 I 型也不符合双相 II 型的标准。这种发作可归类为待分类的双相障碍或环性心境障碍 ( 环性心境障碍)。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

一般抑郁症往往不会出现一些诸如狂躁表现,抑郁症更多是持续的情绪低落,而双相障碍患者会游走在情绪两级(抑郁-轻躁)。

轻躁时可能会心情异常兴奋,觉得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有很多的计划要实施,自己能力很强,也会觉得别人的效率和速度都很慢,觉得自己很喜欢和别人交往,喜欢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做一些比较冲动的事情!并且自己感到精力很旺盛,睡眠也会减少,一天只要睡很少的时间(3-4个小时甚至更少)。

而躁狂一段时间后,等待而来的就是下一次抑郁。

躁时越狂,郁时越低落。

如何分辨双相和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疾病,极易与其他多种精神疾病相混淆。比如,很多患者以抑郁起病,其症状和抑郁症几乎没有区别,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也有一部分患者,因其躁狂的表征,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据欧美国家资料显示,双相患者平均发病8年才能得到确诊。

临床上,很多人(包括医生)都苦恼双相的诊断,因为在躁狂发作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有问题,只有等到抑郁时才会主动求助,这个时候医生也疏于了解容易诊断成抑郁症。

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的观察,如果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的表现,可从以下4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可能:

1、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2、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3、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4、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患者必须达到躁狂或者轻躁狂的发作症状,大约有三到四条。比如说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社交活动也增多。然后说话多,睡眠需求减少,自我评价高。再就是持续时间,至少是4天。

拒绝“泛双相”化

之前我在一个论坛看到一个抑郁症患者分享自己的康复经历时,其他坛友看到那个康复经验中提到希望完成宏伟经历时大部分网友开始怀疑是否出现轻躁。

还有一些郁友好转之后复诊,医生了解到出现一些情绪高昂等现象时,会怀疑是否轻躁。

不能只要患者出现易激惹、打人毁物等行为,就判定那是“躁狂”,进而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对此,国内著名的精神科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曾做过精辟分析:躁狂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这种情绪能感染他人,而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让别人觉得愚蠢幼稚。

一旦诊断错误,很容易造成患者内心的恐慌甚至治疗误区。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抑郁症》一书提到,抑郁症指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抑郁状态和正常状态中反复。而躁郁症则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抑郁状态、正常状态和(轻)躁狂状态之间周旋。患者时而情绪低落,时而狂躁,像在坐过山车。同时,二者相似的抑郁状态也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因此躁郁症患者往往需要5到10年才能确诊。

所以双相的诊断需要严谨客观的观察以及对精神疾病诊断的丰富经验,绝不是出现一些诸如愤怒或者歇斯底里等症状就认为是转相了(很多患者长期抑郁的压抑下,出现这些非正常状态也是正常的)。

绝不能让诊断出现机械化,精神病诊断本身就有其局限性,之前我也在文章中介绍过很多诊断也不一定科学研究发现,你的抑郁症等精神科诊断可能不科学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误解:

由于现在对于精神科普的匮乏,大家谈及双相就特别恐惧,这里列举一些关于双相障碍的一些误解。

误解一:得了躁郁症就永远不会好了,也不能变回正常人了!

澄清:许多的躁郁症患者往往事业很有成就,有着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人际关系。但是患有躁郁症使得生活充满挑战,但是如果经过且当的治疗,健康的应对技巧,稳固的支持系统就能够有效的管理症状从而更好的生活。

误解二:患有躁郁症的病人经常会在躁狂和抑郁之间转换!

澄清:有一些躁郁症的病人会在躁狂和抑郁两级波动,但绝大多数的人抑郁的时间远远多于躁狂,并且躁狂有时候比较轻微并不会被识别出来,往往被误认为是抑郁好了的表现。而且躁郁症的病人也可以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没有症状的时期。

误解三:躁郁症只影响心情!

澄清:躁郁症也会影响你的精力、判断、记忆、注意力、胃口、睡眠、性能力、自尊。并且躁郁症还和其他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焦虑症、物质依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偏头痛。

误解四:除了吃药,没有其他办法来控制躁郁症!

澄清:药物治疗出于控制躁郁症的基础,自助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充足的睡眠、情绪监控、减少应激以及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途径控制躁郁症的症状。

“偶遇”双相该怎么办?

1、谨遵医嘱与家人鼓励

双相的治疗之路还是比较复杂的,遇到问题之后我们还是应该选择相信医生。

在解决双相的时候,不论是稳定剂还是抗抑郁药物,甚至助眠药物都会有些副作用,良好的吃药习惯对于躁郁症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不仅需要个人的意志,还有家人的关心甚至是监督。

2、自身对于治疗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知道,所有的心理障碍与精神问题都需要强大的信念。大量研究显示,那些始终相信自己可以走出来的人会比那些早就绝望的人康复概率高很多。

3、心理治疗与运动

精神疾病的治疗本身应该是精神疾病执业医师和心理医师共同完成,病人自身对于治疗疾病的信念和決心很多时侯要通过良好的心理指导来建立。

心理治疗会帮助缩短病程,为精神疾病患者包括躁郁症患者带来积极作用,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处理各种治疗中出现的心理状况。运动、音乐、写作等个人爱好也被证明有利于躁郁症患者恢复心灵创伤和疾病。

4、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躁郁症患者和家庭、身边的环境从来都是一体的,躁狂和轻躁狂发作的躁郁症患者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他们一般难以控制购物欲望,也会有伤人和自残倾向,这些症状都可能给身边人带来麻烦。

家人和身边密切接触的人同样也要和病人共同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家庭能够起到的作用,如何使用话术,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都是需要学习的。

这种学习不但可以给病人的恢复带来莫大的帮助,同样也会很大程度减轻家人照料病人的负担。可以阋读相关的书籍,和病人共同参加心理治疗,甚至可以寻求心理医生进行家庭治疗。

躁郁症病人治疗的最重要的主轴就是你必须 “自我承认”和“自我面对” ,从这个角度来说,躁郁症要不药而愈并不难。但是,也可以说非常难,最难的那一关就是你必须“自我承认”且“自我面对”。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所谓“自我承认”,第一, 躁郁症的病人的个性、人格、心态常常是很幼稚的 。以精神医学来讲,这叫做情感性精神病。他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人,他感受一来、忧郁一来,他就会往下掉;躁症一来他会乱说话,会脾气变得很坏,会搞破坏。然后,整个心态变得不平衡,甚至变得脾气很大,通常这样的人的人格是幼稚不成熟的。可是,幼稚不成熟有救,但当你幼稚不成熟,你却 不承认、不面对,你要装成熟是没有用的 。所以一个不自我面对、不自我觉察的人里面其实就是幼稚不成熟。可是,你要假装给别人看你很成熟、很懂事。所以当你不愿意自我面对、自我觉察,这个病是不会好的。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参考我的康复经验:

专业测试: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专业心理测评量表)

治愈强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5个关键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学习接纳抑郁,发现抑郁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在抑郁期间应对工作高压力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要“接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纳自我?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细节指导,建议收藏)

焦虑症康复后,我发现这些真相

在北京我经历了一年焦虑症后,自己总结了这些康复要点!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一种常见的糖尿病药物,能缓解双相情感障碍!「研究速递」

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一种有半个世纪历史的糖尿病药物,可以通过逆转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来帮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本文由大话精神联合药小咚精神心理专科药房联合推荐。

本文由大话精神联合药小咚精神心理专科药房联合推荐。

研究概况

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选择有限,他们对锂盐、拉莫三嗪、丙戊酸盐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其联合用药具有耐药性。专家小组最近定义了双相情感障碍中较难治疗的阶段,即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TRBD)。TRBD标准包括在推荐药物(包括联合治疗,治疗剂量)的两次为期8周试验后未能达到持续缓解。新标准强调了TRBD缺乏可用的治疗方案,以及在疾病的这个阶段缺乏可推荐的循证治疗。TRBD与精神病住院、残疾和较差的生活质量相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逆转TRBD,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胰岛素抵抗(IR)增加TRBD的风险。本研究评估了二甲双胍,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逆转IR并改善TRBD的临床结果。

采用随机分配(1:1)、意向治疗、平行组(二甲双胍2000mg/d或安慰剂)临床试验设计,双相情感障碍(BD) I或II型和IR患者接受为期26周的研究药物治疗(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

主要结果是14周时,不再符合IR标准的受试者(转化者)和仍然符合IR标准的受试者(非转化者)的抑郁评分(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分量表[MADRS])的变化。其他结果包括总体功能评估(GAF)得分,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整体印象量表(CGI-BP),以及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并将改善结果维持到26周。

结果:

  • 45例BD患者被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n=20)和安慰剂组(n=25),在14周或之后,11例患者不再符合IR标准(二甲双胍组n=10,安慰剂组n=1;P=.0009)。
  • 从第6周开始,这些转化者的MADRS(P=.031-0.008)和GAF (P=0.045-0.008)得分有显著改善,持续到第26周。
  • HAM-A(p=.022第14周,第26周0.019)和CGI-BP变化评分(P =.046第26周),明显有利于转化者。
  • MADRS和GAF (Cohen d>1)在第14周和26周的效应量较大,HAM-A和CGI-BP在26周时的效应量也较大。
  • 两种治疗条件下均发生短暂的胃肠道副作用。

研究评述

研究者称,对药物二甲双胍有反应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着胰岛素抵抗降低,他们的情绪障碍有所改善。早在研究的第6周就看到了这种改善,第14周是研究终点,患者仍然有显著改善或缓解。然后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长达26周的随访,这些病人仍然很好。一些参加试验的患者在6、7年后仍处于缓解状态。

二甲双胍有助于治疗2型糖尿病,可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研究表明,超过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有胰岛素抵抗。作为一名治疗了数千名双相患者的临床医生,宾夕法尼亚大学的Baldassano博士说,“这个发现真的很有趣,但并不惊讶。我们的双相患者,很多人都超重。他们有肥胖的问题,他们患有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和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潜在联系正在引起“精神病学范式的转变”。我们需要开始更多地思考潜在的机制,而不是简单地治疗患者。我们必须关注整个病人,以及除了他们的精神疾病之外发生了什么,因为所有这些事情似乎都是相互关联的。

二甲双胍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是一种抗抑郁药,而是逆转这种潜在的异常机制,逆转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认为胰岛素抵抗可能会对血脑屏障(它将大脑中的血流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流分开)产生作用,这会导致或影响双相情感障碍。

研究的假设是,这个通常保护大脑的屏障,在人们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就会渗漏。然后炎症分子可能会进入大脑,这是它们原本无法进入的地方,这将影响双相等大脑疾病。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脑屏障的破坏,也可能会影响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的有效性。

在这项临床试验中, Calkin及其同事随机分配了20名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为期半年,25名患者服用安慰剂。两组患者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和胰岛素抵抗。这些患者平均患病25年没有缓解。超过55%的人对四种情绪稳定药物——锂盐、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没有反应。超过90%的人对四分之三的药物反应差。所以这是一个病得非常非常严重的人群。研究发现,一半的二甲双胍组患者对药物有反应,14周后不再出现胰岛素抵抗。这些患者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也有显著改善。

重要的是,这种药物被证明是相对安全的。当研究者观察二甲双胍的副作用时,发现它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没有区别。二甲双胍已经使用了50年,这是一种非常良性、廉价、安全的药物。

研究者称,如果你能开出一种药物来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可以防止他们发展为2型糖尿病,并有助于减轻他们的抑郁症状的药物,那么,精神病医生肯定会使用这种药物。好消息是,精神科医生越来越习惯使用二甲双胍来治疗与稳定情绪药物相关的体重增加。

肥胖往往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一些身材苗条的铁人三项运动员也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这里面也有一些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将是决定谁可能得到二甲双胍帮助的关键,而不仅仅是那些超重的人。

然而,二甲双胍要被广泛采用,还需要大规模的试验来证明其益处,它需要再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行复制。该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