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糖尿病(糖尿病人狂躁怎么办)
“轻躁一时爽,郁时火葬场”——双相障碍自救指南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相信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后多少都对抑郁症有所了解。
但是好像听说有人在好不容易吃药解决了大部分抑郁后,突然跑去医院复查发现被医生改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在精神障碍疾病分类中与抑郁症同属心境障碍。这是一种比抑郁症更复杂的重性精神疾病,复发率与自杀率都更高,有着抑郁和躁狂两个面向。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就像不幸坐上了一辆失控的过山车,他们无法掌控情绪的轨迹和方向,也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撞向他们的,会是难以言说的低落还是毫无理由的暴躁,抑或莫名其妙的兴奋。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遗传因素起了一定作用。
抑郁相与躁狂相单独或同时存在。
患者有一段或多段时间出现过度悲伤和对生活失去兴趣,有一段或多段时间出现情绪高涨和精力极度旺盛并常伴随易激惹,两者之间可有相对正常的无病期。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症状。
治疗主要采用情绪稳定剂,如锂盐和一些抗惊厥药物(常用于治疗癫痫发作的药物),有时心理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双相障碍的命名源于该病兼有两种情感的极端状态或者是两极—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大多数双相障碍可归类为
双相情感障碍 I 型:患者有至少一次重躁狂发作(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会功能或伴随妄想),并通常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患者有重性抑郁发作,至少一次较不严重的躁狂(轻躁狂)发作,但没有重躁狂发作。
不过,有的患者虽出现类似于双相障碍的发作,但既不符合双相 I 型也不符合双相 II 型的标准。这种发作可归类为待分类的双相障碍或环性心境障碍 ( 环性心境障碍)。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一般抑郁症往往不会出现一些诸如狂躁表现,抑郁症更多是持续的情绪低落,而双相障碍患者会游走在情绪两级(抑郁-轻躁)。
轻躁时可能会心情异常兴奋,觉得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有很多的计划要实施,自己能力很强,也会觉得别人的效率和速度都很慢,觉得自己很喜欢和别人交往,喜欢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做一些比较冲动的事情!并且自己感到精力很旺盛,睡眠也会减少,一天只要睡很少的时间(3-4个小时甚至更少)。
而躁狂一段时间后,等待而来的就是下一次抑郁。
躁时越狂,郁时越低落。
如何分辨双相和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疾病,极易与其他多种精神疾病相混淆。比如,很多患者以抑郁起病,其症状和抑郁症几乎没有区别,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也有一部分患者,因其躁狂的表征,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据欧美国家资料显示,双相患者平均发病8年才能得到确诊。
临床上,很多人(包括医生)都苦恼双相的诊断,因为在躁狂发作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有问题,只有等到抑郁时才会主动求助,这个时候医生也疏于了解容易诊断成抑郁症。
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的观察,如果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的表现,可从以下4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可能:
1、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2、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3、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4、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患者必须达到躁狂或者轻躁狂的发作症状,大约有三到四条。比如说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社交活动也增多。然后说话多,睡眠需求减少,自我评价高。再就是持续时间,至少是4天。
拒绝“泛双相”化之前我在一个论坛看到一个抑郁症患者分享自己的康复经历时,其他坛友看到那个康复经验中提到希望完成宏伟经历时大部分网友开始怀疑是否出现轻躁。
还有一些郁友好转之后复诊,医生了解到出现一些情绪高昂等现象时,会怀疑是否轻躁。
不能只要患者出现易激惹、打人毁物等行为,就判定那是“躁狂”,进而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对此,国内著名的精神科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曾做过精辟分析:躁狂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这种情绪能感染他人,而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让别人觉得愚蠢幼稚。
一旦诊断错误,很容易造成患者内心的恐慌甚至治疗误区。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抑郁症》一书提到,抑郁症指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抑郁状态和正常状态中反复。而躁郁症则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抑郁状态、正常状态和(轻)躁狂状态之间周旋。患者时而情绪低落,时而狂躁,像在坐过山车。同时,二者相似的抑郁状态也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因此躁郁症患者往往需要5到10年才能确诊。
所以双相的诊断需要严谨客观的观察以及对精神疾病诊断的丰富经验,绝不是出现一些诸如愤怒或者歇斯底里等症状就认为是转相了(很多患者长期抑郁的压抑下,出现这些非正常状态也是正常的)。
绝不能让诊断出现机械化,精神病诊断本身就有其局限性,之前我也在文章中介绍过很多诊断也不一定科学研究发现,你的抑郁症等精神科诊断可能不科学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误解:由于现在对于精神科普的匮乏,大家谈及双相就特别恐惧,这里列举一些关于双相障碍的一些误解。
误解一:得了躁郁症就永远不会好了,也不能变回正常人了!
澄清:许多的躁郁症患者往往事业很有成就,有着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人际关系。但是患有躁郁症使得生活充满挑战,但是如果经过且当的治疗,健康的应对技巧,稳固的支持系统就能够有效的管理症状从而更好的生活。
误解二:患有躁郁症的病人经常会在躁狂和抑郁之间转换!
澄清:有一些躁郁症的病人会在躁狂和抑郁两级波动,但绝大多数的人抑郁的时间远远多于躁狂,并且躁狂有时候比较轻微并不会被识别出来,往往被误认为是抑郁好了的表现。而且躁郁症的病人也可以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没有症状的时期。
误解三:躁郁症只影响心情!
澄清:躁郁症也会影响你的精力、判断、记忆、注意力、胃口、睡眠、性能力、自尊。并且躁郁症还和其他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焦虑症、物质依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偏头痛。
误解四:除了吃药,没有其他办法来控制躁郁症!
澄清:药物治疗出于控制躁郁症的基础,自助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充足的睡眠、情绪监控、减少应激以及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途径控制躁郁症的症状。
“偶遇”双相该怎么办?1、谨遵医嘱与家人鼓励
双相的治疗之路还是比较复杂的,遇到问题之后我们还是应该选择相信医生。
在解决双相的时候,不论是稳定剂还是抗抑郁药物,甚至助眠药物都会有些副作用,良好的吃药习惯对于躁郁症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不仅需要个人的意志,还有家人的关心甚至是监督。
2、自身对于治疗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知道,所有的心理障碍与精神问题都需要强大的信念。大量研究显示,那些始终相信自己可以走出来的人会比那些早就绝望的人康复概率高很多。
3、心理治疗与运动
精神疾病的治疗本身应该是精神疾病执业医师和心理医师共同完成,病人自身对于治疗疾病的信念和決心很多时侯要通过良好的心理指导来建立。
心理治疗会帮助缩短病程,为精神疾病患者包括躁郁症患者带来积极作用,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处理各种治疗中出现的心理状况。运动、音乐、写作等个人爱好也被证明有利于躁郁症患者恢复心灵创伤和疾病。
4、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躁郁症患者和家庭、身边的环境从来都是一体的,躁狂和轻躁狂发作的躁郁症患者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他们一般难以控制购物欲望,也会有伤人和自残倾向,这些症状都可能给身边人带来麻烦。
家人和身边密切接触的人同样也要和病人共同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家庭能够起到的作用,如何使用话术,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都是需要学习的。
这种学习不但可以给病人的恢复带来莫大的帮助,同样也会很大程度减轻家人照料病人的负担。可以阋读相关的书籍,和病人共同参加心理治疗,甚至可以寻求心理医生进行家庭治疗。
躁郁症病人治疗的最重要的主轴就是你必须 “自我承认”和“自我面对” ,从这个角度来说,躁郁症要不药而愈并不难。但是,也可以说非常难,最难的那一关就是你必须“自我承认”且“自我面对”。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所谓“自我承认”,第一, 躁郁症的病人的个性、人格、心态常常是很幼稚的 。以精神医学来讲,这叫做情感性精神病。他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人,他感受一来、忧郁一来,他就会往下掉;躁症一来他会乱说话,会脾气变得很坏,会搞破坏。然后,整个心态变得不平衡,甚至变得脾气很大,通常这样的人的人格是幼稚不成熟的。可是,幼稚不成熟有救,但当你幼稚不成熟,你却 不承认、不面对,你要装成熟是没有用的 。所以一个不自我面对、不自我觉察的人里面其实就是幼稚不成熟。可是,你要假装给别人看你很成熟、很懂事。所以当你不愿意自我面对、自我觉察,这个病是不会好的。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参考我的康复经验:
专业测试: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专业心理测评量表)
治愈强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5个关键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学习接纳抑郁,发现抑郁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在抑郁期间应对工作高压力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要“接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纳自我?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细节指导,建议收藏)
焦虑症康复后,我发现这些真相
在北京我经历了一年焦虑症后,自己总结了这些康复要点!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关于躁狂症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躁狂症对于患者来说不单单承受身体上的伤害,更会遭受心理上巨大的伤害。济南远大脑康医院精神科专家表示,躁狂症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有易激怒性,还表现为行为轻浮和靠近异性,有时举止粗野,这样久了就会导致人们对躁狂症患者的一种歧视的态度。
躁狂症的危害有哪些?
一、哮喘
据统计,终身患有哮喘的人群较普通人群患躁狂性躁狂症的危险多出5倍。相应地,躁狂症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二、多发性硬化
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事实表明至少1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被确定同时患有躁狂症。并且医学表明,躁狂症的产生与多发性硬化所致的神经损伤有关。当患者出现多发性硬化时,其躁狂症可能先于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出现。
三、偏头痛
躁狂症患者得偏头痛的几率高于普通人群,尤其对于低收入人群,并以女性为多见。
四、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躁狂症患者发生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几率比较高。其中包括心律失常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疾病等。
五、诱发其他疾病
胃溃疡、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及肾衰等疾病,被证实躁狂症患病率都比普通人群高。
温馨提示: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是山东省一家集专业性、科研性于一体的精神疾病诊疗医院。医院在治疗顽固性失眠、抑郁、精神分裂、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疾病,以及顽固性头痛、癫痫、帕金森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吞咽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脑部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果您或是身边的朋友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千万不要耽误诊断随意服药,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有更多疑问可以拨打免费咨询电话:400-1616-120或添加微信公众号JNYDNKYY进行咨询,济南远大脑康医院专家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3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如果你也有,就按这些方法治疗
最近微信平台上疯狂转发了一篇来自思源心课堂的漫画:如果我抑郁了请这样陪伴我。
作为一名内分泌医生,今天我想来和各位糖友及家人谈一谈生活当中随时可见的隐形健康杀手---抑郁症。
它总是静悄悄来,每个人都可能被他俘获,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30%的糖友伴有抑郁症状
抑郁症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其他各种症状,如焦虑、无用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及各种躯体症状等。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约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症状,其中超过10%的患者有重度抑郁。
抑郁症对糖尿病的危害
长期抑郁状态下,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血糖、血压升高,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加速心、肾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病情和预后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些将给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及并发症的防治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此外,抑郁症患者还常存在许多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例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运动,这些又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治疗难度,继而增加医疗费用及降低生活质量。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抑郁
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与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有关。
-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不能根治,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 加之糖尿病发展的最终趋势多会引起身体其他重要脏器和组织(如肾、心、血管、眼等)的并发症,不少患者常因此而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
这些心理上的焦虑、担心、紧张等情绪,最终导致继发性抑郁症。这种负性情绪反过来,影响血糖的控制,而血糖控制不佳、病情加重,又会导致患者精神痛苦、悲观等,进一步加重精神抑郁。
哪些糖尿病人群容易患抑郁症
年轻(年龄<65岁),女性,社会阶层低、经济较差,单身男性,已婚女性,血糖控制差,肥胖、合并慢性并发症及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均容易并发抑郁症,这里尤其提到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是一种很容易治疗的疾病,首先是要及时的发现及诊断,如果发现身边的糖尿病亲友出现躁狂激进、长期情感低落无欲状态、思维迟缓淡漠、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等症状,则要及时就诊。
治疗上可给予:
1. 非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干预)
- 早期心理干预能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其中糖尿病教育可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增强信心,消除疑虑及担忧,改善情绪,降低血糖水平。
- 需要医生及家属多一些关怀和关心,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讲,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通过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恶劣心境。
- 平时要注意饮食有节制,保证睡眠,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 同时通过控制好血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摆脱恐惧、担心、焦虑等不良心情,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2. 药物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对心理治疗无效或症状偏重的患者还应加用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中的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因同时改善血糖而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抗抑郁药, 包括氟西汀(百优解)、度洛西汀等。
药物治疗疗程及选择需依据临床表现及分类而定,有些特殊人群需要巩固、维持治疗,维持时间长短、剂量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而定。
总而言之,糖尿病合并继发性抑郁症很常见,特别是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上要求早发现早诊断,心理疏导及药物双管齐下可以取得显著疗效,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和家人亲友沟通,寻求亲友及医生的帮助,相信抑郁症患者朋友会早日走出抑郁的阴霾!
作者:唐 维主治医师
审校:向建平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