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怕热呢(糖尿病人怕热对生命有危险嘛)
怕冷又怕热竟是糖尿病!糖尿病最常见的3大误区
患糖尿病代表血糖值已经超过正常标准,在确诊糖尿病的5到10年前可能就开始有糖尿病前期,即是血糖尚未明显升高,但是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升高,身体开始对血糖的控管出现紊乱。然而,大部分人不会察觉自己已进入糖尿病前期,要等到糖尿病发时才发现,却错过了预防的黄金时间。
1. 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代表没有糖尿病?
普遍来说,糖尿病前期没有典型明显的症状,但有些人会开始出现一些症状,例如:容易在饭前饿到发慌、手脚冰冷、发抖、冒冷汗、甚至脾气暴躁,而吃饱饭后很容易想睡觉,这些就是饭前血糖过低、饭后高血糖、或血糖起伏过大的症状,很有可能表示已进入糖尿病前期了。
此外,空腹血糖值只有6成的几率测出糖尿病前期患者,因为每个人胰岛素分泌的状态不同,所以起伏的血糖类型不一致,有人是一直很高、有些人是吃饭的时候飙很高。所以当患者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有代谢综合征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的时候,就建议去做抽血糖化血色素(HbA1c)的检查。空腹血糖再搭配上糖化血色素的筛查,可以让糖尿病的筛检率达到9成以上。
糖化血色素是以百分比表示平常红细胞上黏了多少葡萄糖(糖化)。黏的越多,百分比越高,代表长期血糖值越高。因为血细胞的寿命为3个月,所以糖化血色素就代表了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值。糖化血色素超过5.7%就有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如果大于/等于6.5%即诊断为糖尿病。
2. 治疗后血糖正常等于痊愈了?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介入是有可能逆转糖尿病的,但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人,即便病情较为轻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糖值降至正常范围内,也不能认为糖尿病被治愈,顶多称其控制良好,稍有疏忽血糖立刻上来。
以现阶段的医学技术,大多的糖尿病还没有根治办法,只能控制疾病,进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不仅要重视血糖数字,还要预防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即使血糖达标,仍不能高枕无忧,还要定期监测血脂、血压、肾功能、尿蛋白、视网膜等指标,并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规律的体育运动。
3. 降血糖越低越好?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高了的确不好,但是血糖过低也很危险!当糖友血糖低于3.9 mmol/L时,就可能开始出现身体低血糖的症状,如饥饿、出汗、手抖、心悸、头昏与眼前发黑等症状。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马上补充糖分,轻者出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糖尿病患者一直将血糖视为大敌,一经发现血糖升高,恨不得立刻降下来,也因此把血糖降得快与否,作为降糖药物好坏的评判标准与控制良好与否。殊不知,血糖降太急速,反而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包括:①视力模糊②损伤脑细胞③心肌缺氧。
所以,治疗糖尿病一定要遵医嘱,不要任意增减药物或者添加一些疗效不明、剂量不详的偏方等,以免造成血糖的不稳定性,甚至发生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监测病情、及时跟医生沟通与调整用药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比周围的人更怕热,可能是「甲状腺」出问题了
夏天到底有多难熬?怕热的人最知道!家里开着空调做个饭,满脸满身都是汗;出门多走一步就像上刑,涂好的防晒霜很快就被汗水冲掉。
明明别人保持着很「干爽」的状态,自己却稍微动一下就汗流不止……
内分泌科医生提醒:如果你比周围人更怕热,最好查一查甲状腺。
怕热和甲状腺有什么关系?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在人体内负责合成及分泌甲状腺激素,从多方面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维持新陈代谢。
甲状腺被称为「人体生命腺」,因为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机体基本活动的激素,对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甲状腺其中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来调节体温(也被称为「人体恒温器」),但一旦它的功能异常,比如出现了甲亢,就会出现怕热或怕冷的情况。
能量代谢旺盛的甲亢人群基础体温比一般人高,加上夏季气温炎热,会热上加热。
5个信号提示甲状腺异常
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高,在内分泌代谢疾病中仅次于糖尿病。美国《读者文摘》网站盘点了甲状腺出问题的几个迹象:
- 突然无法入睡
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失眠。反之,如果经过一整晚的睡眠后还是感觉疲劳,或是睡眠时间比往常多,可能甲状腺功能低下。
- 莫名其妙焦虑
如果无端感到烦躁不安,这可能是你的甲状腺过度活跃了。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造成患者的莫名紧张和焦虑。
- 排便习惯改变
经常性便秘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一个迹象。如果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太少,粪便就会在肠道内堆积起来。过度活跃的甲状腺则会造成排便次数增多。
- 毛发稀疏
毛发稀疏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一个常见迹象,这是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会扰乱毛发的正常生长周期。
- 月经紊乱
女性月经周期长、经血多及痛经多发也可能与甲减有关。而甲亢也会导致月经紊乱,如经期短、经血少、两次月经之间时间延长。
怕热的人怎样熬过夏天?
除了甲亢、糖尿病、低血糖等可导致继发性多汗,其他还有一些人群也容易被暑热「打败」,甚至会成为「中暑高危群体」,这些人在高温天需要格外注意,比如:
1、不喜欢喝水或者喝水太少的人群。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身体排汗散热。
2、不爱出汗人群。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药物的人,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受暑气的困扰。
3、 睡眠不足人群。
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才够。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时,通常心肺功能较差,就会影响排汗。
4、老年人群。
由于衰老,老年人循环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机体散热不畅。
5、经常腹泻人群。
拉肚子容易因流失过多水分导致身体缺水,进而易引起中暑。
6、 肥胖人群。
胖人皮下脂肪厚,比较不容易散热。
夏至阳盛,暑热较重,出汗较多,日常可适当进食清凉瓜果、汤水、凉茶,以消暑清热、解渴除烦。
降暑食疗方
- 银菊饮
材料: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
做法:金银花、菊花放茶缸内,沸水冲泡10分钟,加糖调味,放温饮用。
功效:消暑清热解毒,适合暑热天气目赤咽痛、口腔溃疡之人饮用。
- 绿豆瓜皮粥
材料:绿豆100克,西瓜皮500克,白米150克。
做法:西瓜皮洗净切块,绿豆洗净浸泡1小时,白米洗净,在煲中加水2500ml,先煮绿豆至裂开,然后加入西瓜皮、白米,适时搅拌,煮至粥成,加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湿,适合暑湿困阻、舌苔厚腻、皮肤疮痒之人食用。
- 三清茶
材料:龙井茶、梅花、松子、佛手、纯净水
做法:放入适量的纯净水,加入龙井茶、梅花,加入压碎的松子,加入切碎的佛手,煮至水开(大概10来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养神、养颜。
健康君提示:
记得减少高温时段的外出;不要贪凉,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26℃~28℃为宜,不要直吹冷风;清淡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
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部分图片来源:pixabay
如有侵权,请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