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水刊(糖尿病 水)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南通大学连玉龙发现紧张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近日,国际糖尿病期刊“Diabetes Care”(影响因子11.857)在线发表了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连玉龙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Effect of changing work stressors and coping resources on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the OHSPIW cohort study》(工作紧张因素与应变能力变化对2型糖尿病影响:职业健康队列研究),该成果为有效制定工作场所糖尿病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中指出,任务紧张因素增加及应变能力下降会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57倍和1.68倍,同时应变能力增加能够缓解工作紧张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课题组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工作紧张因素是工作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增加、任务负荷过重和不足,以及自我保健与理性处事能力下降。

2型糖尿病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人数超过4亿,2040年将增至6.42亿,其中60%来自亚洲地区。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四倍,我国成人现有糖尿病病人超过9千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研究糖尿病的病因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科学问题。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表明2型糖尿病的流行存在着明显的职业特征差异,而关于工作场所心理社会因素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联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为了明确其关系,连玉龙课题组基于12年随访队列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作紧张因素、应变能力变化与2型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表明工作场所糖尿病预防要更加关注工作场所紧张因素,尤其是任务负荷和工作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并提供更多的、针对性的应变方式。

连玉龙教授长期致力于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的研究,已完成高血压、糖尿病、心理障碍等慢性疾病的随访,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发表了60余篇论文,其中在Occup Environ Med、J Psychiatr Res、J Hum Hypertens、BMC Psychiatry等国际期刊发表16篇SCI论文。(徐凌)

这本体育杂志为啥这么火?《运动与健康科学》跻身SCI体育学期刊世界前五

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中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近日再迎喜讯: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最新数据,该刊影响因子跃升至5.2(去年为3.644),在85种被SCI收录的体育类期刊中排名第5(去年排名第10)。这标志着这本体育杂志已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迈入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1年正式启动“创刊”工作,仅用9年就显示标杆效应——创刊一年半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目前已跻身SCI体育学期刊世界前五,成为国家七部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重点支持对象,堪称学术期刊界“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诠释的代表。九年磨一剑,秘笈何在?

遵循国际理念,讲述中国故事

风雨九载,硕果累累。作为我国唯一一本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曾获得“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5-2019年连续在2000余种中国人文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等称号,2017年入选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2019年获得国家七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建设项目。

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吴坚,如数家珍。纲举目张,《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坚持打造国际一流的编委会。编委会由41名编委组成,其中外籍编委77%,许多编委是国际一流专家,并在国际重要体育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期刊通过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以及日常频繁交流工作,与编委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长此以往,编委们在为杂志献计献策、身体力行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学校各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中。

遵循规律,注重全流程编审的国际化。稿件国际化:期刊每年收到的投稿量在1500篇以上,来自近70个国家/地区,其中国际来稿约占88%;审稿国际化:严格执行“三审制”,拒稿率高达95%,初审时间仅为3天;出版国际化:与全球最大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合作,采用开放获取(OA)模式;传播国际化:充分利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期刊内容;读者国际化:全文下载量超过90万次/年,其中国际下载量占85%以上。

“虽然是一本英文期刊,但我们一直在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吴坚介绍,期刊创刊后一共出版4期特刊,分别以“中国传统医学与运动”、“太极拳:从传统应用到现代实践”、“中国体力活动、老龄化与健康”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质”为主题,介绍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切实提升了中国体育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上海体育学院高度重视、全校通力协作、国际编委会鼎力相助以及专业化编辑团队倾力贡献。这张影响力持续增长的国际学术名片很好地促进了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也用实际行动助力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践行期刊社会责任,凸显体育健康价值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政府、社会和民众都开始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做好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如何通过体育途径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成为现实课题。

体育所蕴含的健康促进功能,过去一直被忽视,但疫情让很多人认识到,运动带来的免疫力是最好的抗体。疫情期间倡导减少外出引发的居家健身需求以及国际学术界对运动提升抗疫能力的研究都表明,运动健康促进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重要价值。

运动的健康促进,通过体医结合、康(医)体融合的方式,在慢病治疗和管理方面别有一功。“中国有1亿多的糖尿病患者人口,90%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完全丧失,目前一般都让吃药。”上海体育学院院长、《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编陈佩杰教授认为,“但换个思路去治疗,胰岛素都在肌肉里,通过增加肌肉训练增加胰岛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绿色疗法。”还比如高血脂症状,也可以实现运动健康促进:患者可以通过一定强度的运动代谢,精准促进血脂回到正常水平。

在打造大健康的国家战略下,正由以治病为中心逐步迈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国家推进全民健康,需要这个领域的科学支撑。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工作,从慢病的运动干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等,都是围绕健康促进、公共健康展开。通过《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我们不仅介绍欧美国家和地区先进的运动健康理念,也力推中国群众体育运动、中国的武术气功,引发国际高度重视中国运动健康发展。”

不管是医学界还是体育界,严谨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地验证“运动是良医”这句话。陈佩杰告诉记者,“这本杂志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聚焦世界运动和健康发展的前沿科学,践行学术期刊教育及科普的社会责任,这是老百姓的民生刚需。我们需要干细胞、基因研究等医疗健康高科技,更要关注事关百姓民生的健康促进科学。在运动健康促进理念的指引下,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医生,不仅能开出药方,还能给老百姓给出科学运动处方,注重运动公共健康。”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上海体育学院官方网站

文内插图:上海体育学院官方网站

我国1.3亿人患糖尿病!985教授团队开发“智能”凝胶,专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疾病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球超过4.25亿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人们大多知道糖尿病会引起许多并发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骨质疏松也是其中之一。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高,愈合能力差,至今仍缺少有效疗法。不过在最近,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为糖尿病患者的骨缺损治疗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糖尿病肾病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肾脏可以产生帮助肠道吸收钙的酶,因此肾脏功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骨基质或骨矿物质。不仅如此,尿糖的增多会排出体内的钙、磷、镁等,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有1.3亿糖尿病人,其中约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存在骨密度减低,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被确诊为骨质疏松。在面临较高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的同时,糖尿病人的骨缺损再生也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其愈合环境受到诸如血糖波动(GF)、活性氧(RO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病理因素的复杂影响。

基于“诊断”和治疗逻辑的水凝胶的设计原理以及 HIB 通过重编程免疫-骨质级联诱导糖尿病骨再生的机制示意图

针对这一医学难题,大连理工大学王华楠教授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季平教授/陈陶研究员团队通过设计由苯硼酸交联的聚乙烯醇和明胶胶体组成的双网络水凝胶,开发了一种结合“诊断”和“治疗”双重功能的逻辑智能型水凝胶。该水凝胶通过“诊断”糖尿病骨创伤微环境中的3种病理信号(GF、ROS、MMPs),针对性的自主释放蛋白因子药物以实现“治疗”作用,从而编程控制不同药物的释放以匹配免疫-骨化级联,最终为糖尿病患者的骨愈合临床难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BMDMs 和 MC3T3-E1 细胞的共培养显示了 DM 中 HIB对药物释放的逻辑调节。采用单纯明胶胶体水凝胶用作非智能材料对照。直接接种在组织培养板 (TCP) 上的细胞用作空白对照

同时,该水凝胶表现出理想的生物力学性能、流变学特性以适应骨缺损的局部复杂性、及可注射可塑形性等优异的临床操作性。此外,其骨免疫调节的机制得到部分阐明:通过恢复受损线粒体功能,降调氧化应激并重塑内源性抗氧化体系,从而调节骨免疫级联。该“诊断-治疗一体”逻辑智能水凝胶的应用为复杂病理微环境下智能水凝胶的应用和其生物学机制探索提供了策略参考。

作为Wiley材料科学的旗舰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创刊于1988年,该刊论文范围涵盖整个材料科学领域,内容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纳米科学和技术等。

近期,该研究相关论文以题为A Logic-based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Hydrogel with Multi-stimuli Responsiveness to Orchestrate Diabetic Bone Regeneration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第一作者为李帝泽/陈楷文,通讯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王华楠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陈陶研究员、副主任医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经费支持。

拓展阅读:

王华楠,工学、医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荷兰Rubicon青年学者、生物材料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委员、血液净化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和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水凝胶生物材料研发、微流控芯片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细胞微环境研究等领域,并在生物材料临床转化方面做出创新成果。先后承担包括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已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Tissue Engineering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和著作章节4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500 次,h-index=24;授权国际、国内专利8项,公开专利申请20余项,多项专利成功转化,并开发出3款三类医疗器械耗材产品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官网、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CCTV健康之路、Materilasview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