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用栓(糖尿病栓中毒什么症状)

PSM药盾公益 0
文章目录: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糖尿病能用吗?

心血管门诊常常用到的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不少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第一次见到此药时常常被药名中的“蜜”字吓到,疑惑自己有糖尿病了,怎么还给开含糖的口服溶液呢?下面小编为您解答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的疑惑

1.主要成分是什么?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银杏叶提取物、蜜环粉。

2.该药为啥归为化药?

首先从产品批准文号中可以看出,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是H(化学药制剂),而有效成分银杏叶提取物和蜜环菌成分纯度高,化学结构清楚,成分明确,所以是化药。

3.成分解析

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内酯,除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外,还具有抗脑缺血、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肿瘤及增强神经系统活性等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功能减退、老年性痴呆、记忆减退、衰老等与心脑血管循环有关的疾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蜜环粉里的蜜环是一种蘑菇——蜜环菌,又名榛蘑、蜜色环菌,对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清除氧自由基有关,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因此常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眩晕综合征、高血压等所致眩晕、失眠等。

4.适应症有哪些?

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疾病,可改善心、脑缺血性症状。

5.哪些疾病症状可以用?

1.脑血管的头痛头晕、脑梗塞、老年痴呆等;

2.心血管的心肌梗塞、高血压、高血脂症等;

3.糖尿病并发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4.神经衰弱、失眠、耳鸣、听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底血管病变等。

只要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疾病均可使用。

6.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10 ml,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7.饭前还是饭后服用?

建议饭前半小时服用,更易吸收。有胃部疾病患者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或微加热口服,减少胃部刺激。

8.药理作用是什么?

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改善心脑组织微循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9.常见微循环障碍的疾病有哪些?

1.高血压。病理变化为微细动脉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并且有细胞聚集成团、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等血液流变学变化;

2.糖尿病。微血管管径不均,管袢模糊,畸形增多,出现微血管瘤和白色小微栓;其红细胞聚集,血流变慢,停滞;

3.头痛、眩晕。脑部循环障碍,微血管扩张弯曲、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甚至停滞;微血管阻塞、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等,均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使细胞的代谢产物因血流异常不能充分排出,导致头痛、眩晕等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

4.风湿病。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微循环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水肿、血管基底膜破坏的病理变化;

5.冠心病。微循环异常导致心肌供氧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6.疲劳。人体运动后会产生大量乳酸、肌酐等的代谢产物,会刺激机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微循环使局部血流增加,输送新鲜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达到缓解疲劳。

10.临床应用和药物联用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联合用药方式:

1.可用于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恢复期的治疗

脑梗塞: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抗栓药(阿司匹林)/降脂药(他汀类)

2.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高血脂症、肺心病等疾病的治疗

冠心病: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消心痛)/抗栓药/降脂药

高血压: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降压药(例如:地平类、噻嗪类、洛尔类等)

高血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降脂药(例如:他汀类)

3.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降糖药(胰岛素制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

4.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管供血量

抗血栓: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抗血栓药

5.其他微循环障碍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老年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冰冷。

11.那么糖尿病患者可用吗?

成分里的蜜环是一种蘑菇——蜜环菌,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为无糖剂型,有甜味,名字有蜜字,但是不含糖,不含蜜(口服液的甜味来自甜味剂代糖阿斯巴甜,其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被广泛作为蔗糖的代替品,可以增加患者服用的依从性,口感更好),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服用。


审稿专家:荆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主任药师 杨远荣 / 副主任药师 熊建群

作者/编排:荆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主管药师 刘开飞

住院患者长效胰岛素剂量调整(傻瓜方案之二)|用药知识

文:李万根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导读:列位,上回针对门诊患者谈到长效胰岛素剂量调整的一个“傻瓜方案”,这回再介绍针对住院患者的长效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傻瓜方案。

进入正题之前,先来一个头脑风暴作铺垫。

一个人身高1.75m,体重90kg,想减重,目标是标准体重70kg。分阶段从90kg减到80kg,从80kg到75kg,从75kg到72kg,最后从72kg到70kg。可以看出,每一阶段体重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小。

请问,他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越来越小的吗?

书归正传。

一、习以为常

话说胰岛素自其诞生的那天起,剂量的调整都是根据血糖来定的。血糖高的明显时加量多点,高的不明显时加量少点。比如,今天要谈的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上市时推荐的方案(早期用于门诊患者,后来也用于住院患者)每天调整的幅度见表1。

表1 长效胰岛素剂量调整

这个原则似乎天经地义,大家也习以为常,并且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个体化方案”,甚或叫“精细调节”。我们不妨简单点,叫它“2468方案”。这个方案有一个显著特点:越接近目标血糖,胰岛素剂量增加的幅度越小。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

二、他山之石

如果我们查一下文献,对于住院患者长效胰岛素的剂量调整,美国使用的是另外一种方案:在原来剂量的基础上,每天增加20%(Umpierrez,Diabetes Care. 2007)。比如,昨天10U,今天空腹血糖没有达标,胰岛素剂量增加10U×20%=2U,即今天打12U。我们不妨叫它“百分比方案”。这种方案也有一个显著特点:越接近目标血糖,胰岛素剂量增加的幅度越大。

三、悖论乍现

不用我说,相信诸君已经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两个公认的剂量调整方案,怎么一个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而另一个增幅却越来越大呢?

有人曾经质疑当年伽利略到底有没有做过比萨斜塔试验,因为,只凭思想试验就可以断定,小球落得慢、大球落得快的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的。理由是,如果将大小球栓在一起,是更大的球落得更快,还是小球拖着大球落得更慢?

上述两种剂量调整方案,全世界的大咖多少年来都是这么做的,总不会错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解释这一悖论?我们能否统一这一悖论?

四、第三方案

凭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断定,还有第三种方案:每天增加相同的剂量!

但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个剂量该是多少呢?2U?4U?6U?甚至8U?10U?

科幻可以无拘无束,临床必须有理有据。

五、再议体重

细心读文献时你会注意到,绝大多数关于胰岛素的研究都有两个特点:(1)根据体重定起始剂量,例如,每公斤体重0.2U。(2)待试验结束时,会统计每公斤体重用了多少单位胰岛素,例如0.48U/kg。

既然开始和结束都用U/kg,中间的剂量调整环节为什么就不行呢?

对!就是每天调整0.1U/kg,例如体重60kg,每天增加6U。我们不妨就叫“0.1方案”。

六、意料之外

我们对上述三种方案展开随机对照研究。住院需要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用长效胰岛素(这里只用甘精胰岛素),空腹血糖目标7.0mmol/L,每天调整剂量。三种方案如上述。

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0.1方案”平均不到4天空腹血糖即可达标,比“百分比方案”达标快,与“2468”一样。另一个结果可能不可思议:三种方案的低血糖发生率一样!(Li W,Clin Ther. 2014)。

三种方案可以概括为:

“2468方案”——有理只是复杂;

“百分比方案”——简单但是无理;

“0.1方案”——简明而不简单。

顺便说一句,我们另外的一项研究证明,地特胰岛素也可以应用“0.1方案”。(Li W, Adv Ther,2016)

七、理论解释

本来,循证医学时代,有了证据故事就算结束。但是新的事物总是难以被接受。这里只解释几句。

第一,血糖的高低既取决于胰岛素的量,也取决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体重就是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最简单指标。

第二,如果说“2468方案”是根据血糖的个体化,那么,“0.1方案”就是根据体重的个体化。

第三,其实联想一下,很多口服降糖药的降糖幅度都有“基础血糖依赖性”,亦即原来血糖很高,一片药的降糖幅度就大些;原来的血糖不很高,同样一片药降糖的幅度就小些。经济学有一个名词,叫边缘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哲学、科学

道家说:大道至简;

佛家说:空即是色;

达芬奇说: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凡德罗说:Less is more;

爱因斯坦说:宇宙之大,质能转换不过一公式,E=mc;

牛顿说:世上万物,万有引力可以表示为,F=G×m×m/r;

马克思说:一门学科,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是真正的科学。

长效胰岛素的剂量调整是一门科学吗?

调整剂量= 0.1×体重

九、结语

长效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只是“2468方案”的苟且,还有“0.1”和远方的田野。

0.1,如意常数!

患者自己调整长效胰岛素剂量——傻瓜方案

【每日一药】卡前列甲酯栓

药品分类:妇科用药

卡前列甲酯栓是什么药?

☆ 卡前列甲酯栓是妇产科比较常用的药物,因具有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的促进收缩作用及其非注射用前列腺素药物的剂型,可作为预防产后出血和治疗产后出血的宫缩剂应用;也有预防及治疗产后尿潴留和促进肠排气的作用;在减少产后贫血和加速产后母体恢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药可用于哪些疾病?

☆ 产科应用:

  • 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
  • 预防和治疗产后尿潴留或肠胀气。

☆ 计划生育领域应用:

  • 终止早期、中期妊娠:联合米非司酮终止早期妊娠(停经≤49 d)、8~16周妊娠。
  • 用于计划生育手术前子宫颈预处理(早期妊娠负压吸引手术、清宫手术或诊断性刮宫手术、宫内节育器放置/取出术前宫颈软化)
  • 预防和治疗中期引产后出血

☆ 妇科应用:

  • 子宫腔手术子宫颈预处理
  • 保留子宫手术中的止血方法
如何使用这个药?

☆ 阴道给药:

戴无菌手套将药品1 mg置入阴道,贴附于阴道前壁下1/3处,手指扶持药栓约2 min,待药栓溶化后再退出手指。或将药品1 mg置入阴道后穹隆,手指扶持药栓约2 min后,再将手指退出。作用直接,但此法不适合于阴道流血量大时。

直肠给药:

将1 mg卡孕栓经肛门置入括约肌以上直肠内3~4 cm处,缓慢退出手指,避免将药栓带出。此法尤其适合阴道流血量大时。

☆ 舌下给药:

舌下含化1 mg卡孕栓。给药方便,舌下黏膜吸收较快,适合阴道流血量大或情况紧急时使用。但意识不清者禁用此法,以防误吸。

用药期间应注意哪些方面?

☆ 应在医师监护下使用,注意观察前列腺素类药物可能引起的一般副反应,如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症状等。如发生不可耐受的呕吐、腹痛等应立即停药。

☆ 阴道用药时,必须戴无菌手套将药品置入阴道,以免发生继发感染。

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 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有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寒战、发热等,少数患者出现面部潮红,但很快消失;严重腹痛、腹泻可采用止痛类及胃肠解痉类药物对症处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为机体所耐受,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可消失或好转,安全性相对较高。

☆ 严重不良反应可以有血压升高、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用药后24h内、特别是用药后30min,应密切关注体温、血压等变化,同时警惕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立即停药,并积极抗过敏和抗休克处理。

本药的禁忌症?

☆前置胎盘(产前)、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性疾病和胃溃疡患者禁用。

☆有使用前列腺素禁忌的情况,如哮喘、严重过敏体质、心血管疾病、青光眼患者禁用。

☆糖尿病、高血压和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不能用作足月妊娠引产。瘢痕子宫妊娠8~16孕周终止妊娠者慎用。

如何保存或处理这个药品?

☆遮光,密闭,低温(低于-5 ℃ )保存。

在目前药品说明书中明确列出的用药方法是阴道给药。基于该药黏膜吸收的药理作用,药品说明书虽未列出其他部位黏膜用药方法,但自药物上市以来,在我国多年临床实践中直肠给药和舌下含服的使用方法也很广泛和平常,给患者用药时做好知情同意非常重要。


一审: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杨金连

二审: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莫小兰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冯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