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得多(糖尿病吃得多反而越来越瘦)
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医生直言:吃糖您得悠着点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糖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医者良言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胰岛素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胰岛细胞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❶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个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❷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喷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
❸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这4种家常菜,多吃血糖或许会“飙升”,糖友们要记住,尽量少碰
糖尿病离我们非常近,统计表明每10个中国成年人 ,约有1个糖尿病人;每2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就是说,如果不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一半人口都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而且糖尿病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病情进展后会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尿病一旦确诊,务必饮食、运动、降糖药等全方位措施呵护,控制血糖平稳,防止并发症发生。
其中饮食方面,大部分糖友们对于甜的食物很警惕,但是对于不甜的食物,往往以为都没问题,而事实上,很多我们家常的菜肴中,有些虽然没有放糖,但是实际上也含有丰富的升糖的成分,糖尿病患者吃了就可能会导致血糖“飙升”。
哪些“家常菜”,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不要吃得太多?
以下家常菜并非完全不能吃,只是相对而言,要注意不能吃得太多:
1)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非常下饭,虽然名字里不带“糖”字,但其实这道菜要做得成功,关键是要油多、糖多、盐多,从而兼具甜、酸、辣的口感,这道菜会用30克白糖和30克油,糖友应该少点这道菜。若要吃,一定要注意份量。
2)富含淀粉、薯类的家常菜
菜里面如果淀粉、薯类含量过多,进食后这些成分通过消化,进而转换为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比如土豆、红薯、板栗、南瓜等等。但是这些食物有些也是我们的主食,不能不吃,只是不要多吃,控制好每天的量,不能吃太饱,七成饱即可,而且主食注意粗细搭配,尽量选择玉米、燕麦、小米等谷类,增加膳食纤维的量。
3)酱料丰富的家常菜
有些菜肴中添加了很多酱料调味,然而人们往往以为酱料中含有盐分比较高,却忽视了酱料中同样会添加很多糖来调味。比如红烧肉、京酱肉丝、番茄酱、锅包肉等,为了达到口味浓郁,都离不开糖的调味。所以这种食物糖友最好少吃,尝个味就行。
4)富含糯米的食物
糯米口感软糯,很多朋友都爱吃,而且很多菜肴都喜欢添加糯米来调味,比如糯米排骨、珍珠丸子、八宝饭等。然而糯米由于含有“支链淀粉”含量相对较高,很容易转化为更易吸收的糖类,升血糖指数更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建议还是少吃。
总结
总之,糖友的饮食控制非常重要,需要从细节做起,在控制总量、均衡饮食的前提下,日常饮食中还要警惕食物中隐藏的糖分,上述4种家常菜热量、升血糖指数相对较高,建议尽量少吃。
#关注糖尿病# @头条健康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