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麦冬糖尿病(麦冬黄芪治疗糖尿病)
这6种熟知的药材,竟是隐藏的“降糖高手”!你家里也可能有
高血糖就像是一块牛皮糖,一旦被沾上了,就很难甩掉。如果血糖得不到控制,那就很容易惹上“甜蜜的杀手”——糖尿病。
据统计,2015年全国的患糖尿病的人群达到1.14亿人,患病率为9.7%~11.6%,这意味着: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后备军
血糖过高不仅会发展成糖尿病,还会累及心、脑、肾、下肢等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瑞典一项发表在《科学公立图书馆医学》的研究显示,血糖高会分别增加男女罹患不同类型的癌症。
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血糖说升就升呢?
在不同的状态下,血糖会有不同的变化:
处于空腹状态下,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mmol/L;
在餐后1小时,则升至6.7~9.4mmol/L;
在餐后2小时,变化为≤7.8mmol/L。
当血糖超过了正常值,身体就无法正常产生胰岛素,或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时,血糖就会异常升高。
有以下坏习惯的人,血糖更容易升高:
1、烟酒均沾
烟草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破坏血糖的胰腺调节,升高血红蛋白,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而喝酒会影响药物作用,尤其是空腹饮酒,容易导致低血糖。
2、管不住嘴
不加以控制饮食,爱吃甜食,或易升高血糖的食物。在夏季,西瓜、菠萝等水果最好别吃,其含糖量较高。
3、肥胖
有研究显示,肥胖者比体重正常者更易患糖尿病,其糖耐量损害的患病率更高。肥胖不仅受饮食影响,还与不爱运动也密切相关。
4、作息紊乱
糖尿病是可以“睡”出来的,多睡会使血糖紊乱,熬夜会发生空腹血糖受损!有研究证明,长期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人。
若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倍;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则增加约2倍。
5、心情波动大
血糖的调节受神经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指出,不良情绪及精神因素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爱生闷气、时常情绪低落、情绪变化大等,可导致血糖升高。
普通人很少会主动检测血糖的变化,更没有意识到体内的血糖在“悄悄”升高,等到出现糖尿病的不适症状才急忙跑到医院检查。
其实,血糖异常升高,我们的身体会反馈出早期的信号!通过“四多一少”的判断方法,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血糖的变化。
小便频繁
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利用,排入尿中会令肾小管吸收的水分减少,尿量增多。此外,还可能会出现尿渍发粘和发白、泡沫多,容易引来蚊虫。
喝水次数增加
口渴是糖尿病最先出现的症状。血糖升高,尿量增加,会使体内缺水,此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便容易口渴。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感到口渴、喉咙发干,且夜间更严重,就要怀疑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食欲大增
一旦患有糖尿病或血糖过高,胰岛素减少,就不能将糖转化成能量,于是患者会反复出现饥饿感,增大食量。
出汗多
部分人在睡觉时爱出汗,且怕冷、情绪不稳定,可能与血糖有关,特别是老年人。
体重下降
当血糖不能不能进入细胞,血糖过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状况,身体明显下降。
注意:血糖越严重,以上症状越明显,控制血糖是关键!
现在的降糖药大多为西药,但是某些中药材已经被证实有一定的降糖作用或辅助降糖效果。
人参:减少口渴感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功效。研究发现,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力等药理作用,且在实验中其对正常犬与四氧嘧啶型糖尿病犬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此外,临床研究表明,人参能改善口渴、乏力、虚弱的症状。但要注意,阴虚燥热者、血压高的糖尿病患者应慎重服用。
黄芪:调节血糖
大家对黄芪应该很熟悉,它是一味补气固表的中药材,其含有的黄芪黄酮、黄芪多糖是调节血糖含量的有效成分。
在临床研究时,多用黄芪加麦冬、玄参等中药治疗糖尿病。
黄连:抗菌抑糖
当出现肠胃湿热、腹泻呕吐时,一般是用黄连来减轻症状的,抵抗病菌。据临床试验报告,黄连中提取的黄连素,可抑制糖原异生及促进糖酵解,从而降糖,还不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不过,黄连素不宜长期服用,因为它有抗菌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使肠道菌群失调。
葛根:改善便秘
葛根是中药降血糖剂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实验结果显示,葛根中含有的葛根素能使四氧嘧啶型糖尿病鼠的血糖降低。另外,葛根所含的膳食纤维高,适合常便秘的高血糖患者。
即使葛根有辅助降糖的作用,但它含淀粉,摄入过量反而会升高血糖。
地黄:促进血液凝固
地黄有生、熟之分,其中生地黄性寒,熟地黄微温。药理研究证实,两者所含的地黄寡糖、地黄甙D是降糖的有效活性成分。
这一味中药尤为适合患有心脏病或血液高凝的糖尿病患者,反之,不适合脾虚湿滞、腹满便溏、气滞痰多的人。
玉竹: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玉竹滋阴润燥,是《中华药典》中经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之一。
有日本学者发现,玉竹甲醇提取物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达到降糖作用,同样针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改善。
最后,提醒大家,以上药材要遵照医嘱服用,切忌盲目使用。
另外,这些药材仅是辅助降糖,想要达到良好的控糖效果,还需要结合其他手段,如:
少食多餐,适当补充维C,饭后记得测血糖;增加活动量,平时加强锻炼;坚持服用降血糖的药物,切忌擅自停药。
来源:健康圈
最近这种饮品“火”了!润肺止咳助消化
近日
不少人在刷手机时发现
#煮苹果水#
这一话题异常火热
俗话说
“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
脾胃虚弱、皮肤暗沉
及手脚冰凉的人群
或许不宜食用生冷水果
煮苹果水便成为日常养生的优选
那么
煮苹果水是否比生食
更具养生效果呢?
01
苹果的养生价值不容忽视
煮苹果水为何能引发如此关注?在热搜话题下,众多网友热议坚持喝苹果水的好处,频频提及苹果煮水、煮汤的润燥功能。
从现代营养学视角看,苹果的营养成分虽不特别突出,但维C、钾、镁、膳食纤维等均有一定含量,堪称营养均衡的代表。
中医理论认为,苹果性平、味甘微酸,具有生津止咳、清热除烦、健胃消食之功效。生食苹果偏重清热、生津、解渴,熟食苹果则在健脾止泻方面表现更佳。
《食疗本草》亦记载:“苹果主治中焦诸不足症,调和脾。”
02
苹果煮水,果肉同食更佳
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的苹果水“奇效”令人心动,如“气色改善”“痘痘减少”“肠胃舒适”……果真如此神奇?
苹果经加热后,膳食纤维果胶软化,更易被人体吸收。煮苹果水中的果胶等成分会释放到水中,有益于肠胃。
然而,不同加热方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各异。苹果中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大部分矿物质仍存于果肉中,要想充分摄取这些营养素,应连同果肉一起食用。
实际上,苹果煮水最大的益处在于促进饮水,有助于改善皮肤和胃肠状况,但其并非具备治病功效。
也就是说,苹果水虽有益,但不宜过分夸大其治疗效果,正确认识其食养作用即可。
03
适宜喝苹果水的四类人群
煮苹果水作为一种温和的保健方法,以下人群尤为适宜:
适宜人群
脾胃虚寒者:若有胃寒、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煮苹果水可温和调理脾胃,助消化。
肺燥咳嗽者: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喝苹果水可润肺止咳,缓解喉咙不适。
体虚易疲劳者:苹果水具有温补作用,适合体质虚弱、易疲劳者,可增强体能和免疫力。
老人和儿童:这两类人群消化系统较弱,煮苹果水更易吸收营养,温和不刺激,适宜日常养生。
注: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饮用苹果水,如体内湿热较重者应谨慎。
04
水果性凉,是否不宜多吃?
部分中医认为,多数水果性凉,不建议过量食用。然而,中医亦提倡“五果为助”,适量食用水果并无不可。
Q1:煮苹果水是否需要削皮?
苹果皮富含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洗净后可食用。若担心农药残留或打蜡问题,削皮亦可。
Q2:糖尿病患者能否喝苹果水?加红枣呢?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饮用苹果水,但红枣含糖量较高,需谨慎食用。
Q3:为何喝煮苹果水会便秘?
通常情况下,煮苹果水有助于缓解便秘。若出现便秘,可能与个体差异或其他生活习惯有关,便秘成因复杂,需综合考虑。
网友们纷纷尝试
在苹果水中添加各种中药材
如黄芪、麦冬、枸杞、肉桂等
效果各异
专家提醒
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糖尿病中医药误区——黄芪、麦冬等甜味中药糖尿病患者不能吃?
案例老沈得糖尿病多年,他发觉近年来体质比以前差了不少,想配点中药调理一下,但是尝试了几次,觉得太苦不能坚持。一日老沈听邻居说黄芪、麦冬煮水对糖尿病人有好处,味道也不苦。于是上药店配了煮水,尝了一口却纳闷了:这水味道甜,糖尿病人肯定不能喝甜的呀。又去问了邻居,邻居说不会错,自己喝了很久也没事。老沈还是不放心,去医院咨询医生。
医生解释到:黄芪、麦冬等中药对应了中医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经典认识,所以能缓解这部分病人的症状,但并不是每个糖尿病人的情况都相同,即使药性温和,毕竟也是药物,需由专业医生指导后使用。
误区解读中药它并不完全等同于食物,从药物的角度出发,服用哪种中药是基于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在过去,因为没有血糖检测,病人发病时常已发生口干、易饥、小便多等阴虚燥热的症状。那么此时选用黄芪、麦冬、枸杞等中药,可以起到补气健脾、滋阴生津的作用。这些药物多数带有甜味,中医认为味甘者具有补益滋养的功效。
而当今,医学技术的提高让很多无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提前诊断出来,那么这就需要医生个体化辨证给药。其实,得了糖尿病并不等同于不能吃甜的食物,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即使是水果,如果糖份不高、对血糖影响较小,也可以适量服用;而一些没有明显甜味、升糖指数却较高的食物,则需要注意摄入量。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能显著降低高血糖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为多糖、皂苷、黄酮、生物碱等。临床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地黄、黄连、葛根、麦冬、枸杞、山药、桑叶等。
更多糖尿病误区知识看这里:
糖尿病中医药误区——糖尿病是富贵病,不能进补?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误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没有作用?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误区——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小?
糖尿病中医药误区——中医药只对糖尿病初期才有效?
糖尿病中医药误区——膏方是甜的,糖尿病患者能服用吗?
#大家健康超能团##健康乐享官##糖尿病#@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