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新药(二型糖尿病新药上市)

心内科张主任 0
文章目录:

二甲双胍不再是所有糖友的【首选】,2类新型降糖药更值得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二甲双胍曾长期占据“首选降糖药”的主导地位,成为无数患者的治疗起点,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新型药物也相继涌现。

面对传统与新型药物的选择,患者和医生如何判断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一个迟来的转变

李先生是一位50岁的公司职员,平日生活忙碌,饮食不规律,体重也在逐年增加,几年前,他因经常感到疲惫、口干和频繁夜尿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当时医生为他开了二甲双胍,并建议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但他对医生的建议只是口头应付,药物倒是按时服用,但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几年过去了,李先生对二甲双胍的依赖逐渐加深,他每天早晚按时服药,甚至在偶尔吃高糖食物时也不忘多吃一颗,心想这药一定能解决问题。

但他的体重并没有下降,甚至增加了十公斤,腰围也日益增长,某天,他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发现尿蛋白指标升高,医生建议他检查肾功能。

“您的肾脏已经出现早期损伤,”医生在报告上做了标注,并再三提醒他尽快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结果让李先生感到吃惊,但他仍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选择暂时回避,没有按照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也没有改用其他药物。

大约半年后,李先生突发胸闷,伴有轻微的左肩放射痛,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李先生在病床上躺了三天,期间接受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显示,他的糖尿病已经影响到了心脏和肾脏功能,这次的发病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积累。

在住院期间,他被安排接受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医生告知他,传统的二甲双胍虽然对控糖有效,但对于像他这样存在心肾高风险的患者,已不能满足治疗需求。

他需改用GLP - 1受体激动剂或者SGLT2抑制剂这类新药物,以替代原来所用之药。

住院期间,李先生与护理团队建立了一种微妙的配合关系,他在护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注射新的降糖药物,并逐渐熟悉这种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他不再对饮食敷衍了事,而是开始按照医嘱记录每日的食物摄入量,护士为他讲解如何通过药物和饮食结合控制病情,他则默默学习。

第一次注射GLP-1受体激动剂时,李先生坐在诊室内,手掌紧握,透过窗户看着外面医院花园里逐渐飘落的黄叶。

一名年轻护士娴熟地准备好药剂,在他的腹部找到合适的注射点,轻轻说了一句:“放松,没事的,很快就结束了。”

他点了点头,随着针头的推进感到一丝微弱的刺痛,随后便是松了一口气。

两周后复查时,李先生的血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体重也开始下降了一些,医生满意地评价道:“效果不错,接下来,需要坚持。”

出院之后,李先生谨遵医嘱,逐步适应了新的治疗方案。

他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饮食,早餐不再是简单的包子和甜豆浆,而是改为全麦面包和无糖豆浆;晚餐减少主食,增加绿色蔬菜。

他还报了一个游泳班,每周坚持三次锻炼,慢慢地,他不仅体重降下来了,连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一年后复查,李先生的心脏功能保持稳定,肾功能指标也未进一步恶化,他对医生和护士感激不已,同时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

他终于认识到,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虽然来得晚了些,却依然改变了他的未来。

从二甲双胍到新型降糖药

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和释放,二是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种双重作用使得二甲双胍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显著。

几十年来,它成为医生和患者首选的降糖药物,并被《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列为一线治疗方案。

尤其是针对刚确诊且无显著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往往被推荐为起始用药。

但是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对心血管和肾脏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中,二甲双胍的保护作用并不突出,这促使医学界开始关注其他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对糖尿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两类新型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两类药物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还展现出了显著的“心肾保护”效果

这一特性使它们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在某些患者中取代了二甲双胍的首选地位。

GLP-1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等,这些药物通过模拟人体内源性GLP-1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它们主要通过皮下注射给药,部分药物也已经推出了口服形式。

GLP - 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从而助力血糖水平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这类药物在改善心血管临床结局方面表现突出,还能抑制食欲,帮助患者实现减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减重效果尤其显著,是传统降糖药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类新型降糖药——SGLT2抑制剂(钠 -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亦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便是其代表性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中SGLT2蛋白的作用,减少葡萄糖的重吸收,将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SGLT2抑制剂对肾脏保护具有显著效果,尤其是对于伴有慢性肾病或心衰风险的患,此外,这类药物在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也表现出色

2023年发布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转变。

共识明确指出,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或其他高心肾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而非传统的二甲双胍。

尽管二甲双胍仍然被推荐作为某些患者的起始药物,但其“一线用药”的适用范围已经明显缩小,仅限于心肾风险较低且体重正常的患者。

医学界普遍认为,新型降糖药物在改善糖尿病合并症预后方面具有更全面的优势,这一趋势也反映了糖尿病治疗理念的转变。

过去,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降低血糖为核心,而如今,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临床结局正成为治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转变不仅源于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关注,也得益于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

与传统降糖药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通过多靶点作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尤其是那些长期承受心肾疾病威胁的高风险人群。

如何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糖尿病为复杂的慢性疾病,其危害不仅在于血糖升高,更在于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最为常见。

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现代糖尿病治疗已经从单纯的血糖控制转向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其中“心肾保护”成为关键目标,这一转变也直接影响了降糖药的选择。

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和肾脏风险。

研究表明,这些风险并非仅由高血糖引起,还与血糖波动对全身血管的损伤密切相关。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以及慢性肾病的发生,因此,在药物选择上,不仅要关注药物对血糖的控制能力,更要考虑其在心血管和肾脏保护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因其显著的“心肾保护”效果,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这些药物通过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减缓肾功能恶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多重获益。

除了心肾保护,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肥胖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减重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有效减重甚至可能让患者的病情进入缓解状态。

GLP - 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于减重方面的表现极为显著。

GLP - 1受体激动剂可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助力患者减重;SGLT2抑制剂则凭借尿糖排泄减少热量摄取。

这种减重效果对伴有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格外重要,毕竟体重下降不但可改善代谢状况,还能减轻心血管与肾脏的负担。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而言,降糖药的选用需依具体情形而定。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心血管或肾脏风险,可以首先使用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

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同时对体重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但如果患者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或其他心肾风险较高的情况,则应优先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这些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预后。

对于已经在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定期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样重要。

如果当前的用药方案中没有包含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尤其是对心肾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与医生讨论调整治疗策略,将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替换为更有保护作用的新型降糖药

联合治疗亦为一种常见的优化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二甲双胍与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的联合使用能够实现更好的降糖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心肾保护作用。

结语

从二甲双胍的“黄金时代”到GLP-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的崛起,糖尿病治疗经历了一场从单一降糖到综合管理的转型,这一变化并非否定经典药物,而是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更优解。

新型降糖药凭借其“心肾保护”与减重效果,已成为心肾高风险患者的重要选择,同时,二甲双胍依然在某些低风险患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终,降糖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的评估,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肾状况、体重管理目标和整体治疗需求,新型药物的崛起并未削弱治疗的复杂性,而是赋予患者更多可能性。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仅能延缓病程,还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糖尿病治疗的未来,将在精准和多维健康管理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冬日生活打卡季#

参考文献:

2型糖尿病,问题却可能出在“肠道”!3类新型降糖药或可有效改善

一说起2型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大家首先会想到的主要有两大因素:

第一,胰腺当中胰岛β细胞无法有效分泌出足够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胰岛素分泌不足

第二,肝脏、肌肉等胰腺以外的血糖调节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胰岛素抵抗

毫无疑问,很少有人会将2型糖尿病直接与我们的“肠道”给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2型糖尿病与“肠道因素”有关。并且,专门作用于这一通路的几类新型降糖药正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这篇文章,我们就专门给大家介绍这部分有关2型糖尿病的重要新知识。

2型糖尿病的重要亚型---肠促胰素不足型

事实上,在很早以前,医学专家们就观察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达到相同血糖浓度的情况下,【口服葡萄糖】所刺激分泌出的胰岛素要远远多于【静脉注射葡萄糖】!

这种现象意味着,除了“血糖升高”本身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以外,在我们人体的消化道当中应该还存在着某些其他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而后来的医学研究则是证实,由肠道所分泌的【肠促胰素】正是这种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关键物质。生理状态下,肠促胰素对总体胰岛素分泌的贡献度约占50%-70%。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体内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物质之一!

关于肠促胰素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大概的过程并不难理解:在开始进餐以后,胃肠道内的食物会直接刺激肠促胰素的分泌,而肠促胰素又进一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如此一来,身体才会有足够多的胰岛素来降低餐后血糖

也就是说,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不仅仅依赖于食物升高血糖的作用,同时,也要依靠肠促胰素的刺激。而假如我们的消化道在进食以后无法产生足够多的肠促胰素,那么,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而造成餐后血糖升高的现象。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会说:2型糖尿病,问题可能出现在“肠道”。

事实上,近年来的最新医学理念认为:2型糖尿病可以进一步被细分为不同的亚型,比如【胰岛素缺乏型】、【胰岛素抵抗型】等等。其中,就有一种专门的亚型被称为【肠促胰素不足型】,说的就是这部分因为无法产生足量肠促胰素而引起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超过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在这部分患者当中,大部分其实都存在着“肠促胰素不足”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存在【肠促胰素不足】这个问题呢?

目前,临床上还无法精准地直接检测餐后的肠促胰素分泌水平,并且,所谓【肠促胰素】也并不是特指某一种激素,而是包括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与【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肽 GIP】这两种。

所以,到底存不存在“肠促胰素不足”,更多地是通过看餐后胰岛素的分泌有没有受到影响!

举例来说,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空腹血糖正常并且空腹C肽处于≥1.1ng/mL的正常水平,这意味着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但是,假如其餐后血糖升高,与此同时,餐后C肽的存在分泌不足或明显延迟的现象,那么,就大概率提示餐后存在肠促胰素的分泌不足。

降糖以外,肠促胰素还有重要作用

之所以,近年来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肠促胰素的相关研究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肠促胰素除了具有血糖调节功效以外,它还拥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

比方说,除了胰岛细胞以外,GIP与GLP-1这两种肠促胰素的受体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调控能量平衡的区域

像下丘脑中负责调节食欲、摄食行为以及控制胃排空的区域就分布有这些受体,当这些受体被肠促胰素给激活以后,食欲与摄食行为会显著减退,并且,胃内的排空效应也会明显减弱。如此一来,可以给人体带来明显的减重效应。

也正因为如此,基于肠促胰素所开发出来的多种降糖药都被证明具有显著的减重效果,部分药物甚至被批准专门用于减肥(比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

再比如,肠促胰素还被认为具有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与肾脏等功效

研究发现,GLP-1这种肠促胰素可以间接影响体内的脂质代谢过程,改善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影响体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

与此同时,GLP-1还具有减少心肌组织损伤、维持心脏射血功能等作用。

此外,GLP-1亦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来促进血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总而言之,有关肠促胰素的研究主要带了如下启发:

第一,总体来说,肠促胰素是一类对人体代谢“有益”的物质。

而肠促胰素的缺乏,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第二,肠促胰素除了有利于血糖控制以外,它还具有减重、调脂以心肾保护等效应。

正是这些控糖以外的效应,使得基于肠促胰素所开发出来的降糖药逐步成为了降糖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

基于肠促胰素的3类新型降糖药

目前,在全球的降糖治疗领域,主要有3类药物是基于肠促胰素这条路径所开发出来的:

其一,以维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等为代表的【DPP-4抑制剂】,也被称为【“列汀类”降糖药】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DPP‐4,从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常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其二,以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度拉糖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洛塞那肽等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也被称为【“肽类”降糖针】

这类药物主要以皮下注射为给药方式,但其中,司美格鲁肽的口服版刚刚在我国获批上市了。这类药物并不增加人体内GLP-1这种肠促胰素的水平,而是直接激活GLP-1的受体,从而持续发挥出GLP-1所能带来的各项“益处”。

早在2020年,《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就明确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能显著改善心血管与肾脏的临床结局,并且,安全性良好。如今,其更是被推荐作为高心肾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降糖药之一!

《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另一方面,司美格鲁肽的注射版与口服版则在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被批准专门用于肥胖人群减重。

其三,以替尔泊肽为代表的【GIP与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

虽然,这类药物还尚未在我国正式上市,但它的特点是能同时作用于2种肠促胰素受体的药物;并且,其在降糖与减重方面,已经展现出超越【“肽类”降糖针】的潜力。甚至,有人将这种药物给称之为“降糖天花板”。

从目前的临床应用现状来看,上述这3类药物当中,由于“列汀类”降糖药上市时间最早、价格与医保政策也相对“友好”同时还属于口服药物,因此,不少“老病友”都仍在使用。

对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典型“肠促胰素不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列汀类”口服药其实是控制餐后血糖的不错选择。

而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肽类”降糖针】,无疑是现阶段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最为热门的“明星药物”之一。

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对于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又或是心肾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类药物应该被视为“首选降糖药”之一

随着口服版司美格鲁肽的上市,相信有更多患者会开始使用这类药物。

最后,截至2024年1月还尚未在我国正式上市的双肠促胰素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肽类”降糖针】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是潜在超越者!未来,这类药物或有希望给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惊喜”。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以及空腹C肽均正常,但以餐后血糖升高、餐后C肽减少或延迟为主要特点的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多属于“肠促胰素不足”这一亚型!

在这部分患者体内,餐后肠促胰素的分泌不足往往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治疗上,现阶段关键是用好“列汀类”降糖药与“肽类”降糖针等基于肠促胰素机制所开发出来的新型降糖药。

(注意:所有处方类药物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6月 第39卷 第6期

2,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4,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精品长文创作季#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

二甲双胍“出局”了吗?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应该用什么?

有位糖尿病友跟华子说,他看到一则消息,说“神药”二甲双胍不神了,不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用药了。他一直在服用二甲双胍,以后还能不能吃了,如果不吃了要换成什么药?

华子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只看到了一半。治疗2型糖尿病时,二甲双胍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近几年研制出的糖尿病新药,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防中,会发挥比二甲双胍更好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一、2型糖尿病首选治疗药物有了更多选择

关于二甲双胍“出局”的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起因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联合制定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指南》、《ESC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建议: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胰高糖素样肽-1(GLP-1RA),或选择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或是合并射血分数减少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SGLT-2i。”

二、二甲双胍并没有“出局”

以上只是上述《指南》中的一部分建议,之后还有一条建议:“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不合并慢性肾病或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建议将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只要患者可以耐受并且没有禁忌证,应持续使用二甲双胍,必要时加用其他降糖药物。”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高危因素,或是有肾病、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SGLT-2i或GLP-1RA纳入降糖治疗方案中。”

三、3种首选药物的不同选用条件

对以上术语进行解释,通俗地说,以前治疗2型糖尿病只有二甲双胍一种选择,但是现在多了两种选择,在不同条件下,选用不同的药物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二甲双胍:如果只有2型糖尿病,但没有心、肾方面的疾病,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服用后只要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就要一直吃。如果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好血糖,可以加用其他降糖药物。

2、GLP-1RA:常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艾塞那肽等药物。如果有ASCVD或是高危因素(如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颈动脉斑块等),或是有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同时又患有2型糖尿病时可以作为首选用药。

3、SGLT-2i:常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药物。患有肾脏疾病或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作为首选。同时也可以用于有ASCVD以及高危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用药。

总结一下,二甲双胍仍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但是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GLP-1RA、SGLT-2i两种药物作为首选用药。三种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用药。需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由医生进行选择用药。对用药有疑惑,要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