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心跳(糖尿病心跳加速心慌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心率过快别急着吃药,明确病因很重要
文 | 刘晓红
图 | 网络
一位兄长咨询说他心跳比较快,可不可以吃一点倍他乐克。
他有病史不长的糖尿病,血压曾经偏高过,近来基本正常。血糖一直靠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的还不错。疫情期间血糖波动,经过治疗和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方式,最近血糖才逐渐得到控制。
正常窦性心律在60~100次/分,叫窦性心律是因为正常人的心电冲动起源地叫窦房结。心跳超过100次/分叫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叫窦性心动过缓,随着年纪增长心跳是逐渐减慢的。心跳过快时有的人没有症状,有的人会觉得有气短。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原因
比如情绪激动、过度高兴和悲伤、运动、喝茶、喝咖啡、喝酒、吃辛辣刺激食物都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通过休息可以自行缓解。
病理原因
甲亢、贫血、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心衰病人都可能出现心跳加快。针对上述这些情况需要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原发病得到控制和纠正,心率就会下降。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不能很好控制血糖,会损害自主神经而引起心跳加快。控制血糖、适当、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心率下降。
心跳减慢后,心脏的舒张期延长,心肌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使心脏收缩有力,搏出量增加,这就意味着心脏不需要跳那么快,就可以满足全身供血需要,于是,会使得心率逐渐减慢回归正常状态。
有研究表明:坚持规律有氧运动2个月以上就可以改善神经调节,减慢心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血压。长期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使心率变慢,还可以使心脏功能整体得以改善。
大家应该注意过运动员的心跳吧,多数都比较慢,尤其那种训练强度比较高的运动,比如跑马拉松的、铁人三项的运动员的心率更慢。当然,我们普通人没有必要过度运动,尤其那些伴有疾病的心率快更应该循序渐进运动,否则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单纯心率增快要找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干预,而不是简单的直接服用倍他乐克。倍他乐克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治疗心绞痛、心衰、也可以降压,这些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等而起作用的。
是药就有一定的毒副作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血压下降、心衰加重、使哮喘患者气道痉挛加重,还有的患者会感到乏力,末梢发凉,尤其天气寒冷时。长期大剂量使用选择性不高的β受体阻滞剂比如阿替洛尔等,除了上述不良反应还有可能影响糖代谢和血脂代谢。
所以,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心跳加快不要轻易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另外,长期失眠也可以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可通过增加运动,接受日照改善睡眠,必要时可以服用镇静药物改善睡眠,进而缓解心动过速。
我写了这篇小科普算是回答了那位兄长的咨询吧。
End
原创文章转载需告知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
请把它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吧!
听健康 心知识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我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患者锻炼要注意时间与强度
冬季是一年之中糖尿病病情较容易加重的季节,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对于糖尿病人尤其重要。合理运动,能够增加全身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并能降低血脂、减少脂肪,对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好的作用。
一般说来,快走、散步是最常见的比较适合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形式,这种形式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容易养成锻炼的习惯,尤其对年长的糖尿病患者更为适合。研究证实,每次散步30分钟,每日两次,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良方。中老年人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散步1-2小时,物质代谢率可提高48%,糖代谢率也会随之改善。除了快走、散步外,打网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保龄球、门球等,也是糖友可以选择的运动方式。
糖友运动要注意强度和时间。一般而言,强度大的运动项目时间要短一些,强度小的运动项目可以持续时间长一些。散步、站立乘车、简单的家务劳动,都属于强度小的运动项目,持续30分钟左右相当于消耗体内热量80千卡;步行、下楼梯、做广播体操、平地骑自行车等,持续20分钟左右消耗体内热量80千卡;慢跑、上楼梯、坡路骑自行车、滑冰、打排球、登山等中等强度运动,持续10分钟左右消耗热量80千卡。
运动最好选择在早餐、晚餐后1小时左右,以身上微微出汗、心率不超过理想心率为宜。理想心率=(220-年龄)×70%。如年龄为60岁,则心率不宜超过112次/分钟。
运动时带上少量饼干、糖果备用,最好结伴运动或者身上携带卡片说明自己是糖尿病人,并附上住址、紧急联系电话等。
有时糖友们可以在床上练习一套健身操,既轻松又有效。这套健身操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拉伸全身肌肉。双臂高举过头,伸展脚趾。早上醒来后,做些全身拉伸运动有助消除睡意,为身体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身体平躺,一侧膝部尽量向胸口弯曲。保持姿势,深呼吸几次,然后换另一侧,重复相同动作。重复3-5次,可放松身体关节。
第三步,保持俯卧姿势,身体向上弯曲。伸展双臂,双手压床。上身向上抬起,头部尽量看天花板。保持姿势,深呼吸,拉伸后背肌肉。
第四步,坐起身,双腿打开。吸气时,尽量举起双臂。然后呼气,将身体向右腿倾斜。双臂尽量伸向脚趾方向。保持姿势,做3次深呼吸,复位。然后换左侧,重复相同动作。
第五步,自行车踩踏动作锻炼腹部肌肉。平躺后伸出双腿,双手手指交叉抱住脖子,上身稍微离开床面。一侧膝部尽量靠近胸口,然后转体并用反侧肘部碰到弯曲膝部。之后,换另一侧,重复相同动作。做10组练习。
第六步,侧卧,一只手臂伸展过头部,另一只手臂置于胯部或身体一侧。将上面一条腿尽量上举,再慢慢放下。重复10次后,换另一侧,重复相同动作。
第七步,平躺,完成举腿动作。将右腿尽量举高。保持姿势,深呼吸一次,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后,换另一条腿,重复相同动作。
第八步,平躺,双膝弯曲,双脚尽量靠近臀部。双手置于身体两侧,盆腔尽量抬高,弓呈桥状。保持姿势,深呼吸一次,然后慢慢放下腰部。动作重复5次。
来源: 甘肃日报
糖友警惕“糖心病”悄然来袭
家住我市滨海新区的张女士今年55岁,近日她一早搭乘公交车去上班,在车上突感胸闷不适。起初张女士并未警惕,以为是戴口罩和车内空气不流通的影响,但是很快她就开始意识不清,陷入昏迷。在车上乘客和公交车司机的帮助下,张女士被送往附近医院确诊为“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所幸救治及时,张女士最终转危为安。令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心梗发作时她并没有胸痛症状,这和她之前了解的心梗有很大差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副院长李玉明教授告诉张女士,这种情况与她多年的糖尿病有直接关联,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也就是通常说的“糖心病”。
相关数据显示,冠心病是“糖心病”最主要的类型,约占80%。不但发生率高、发病年龄早,而且症状不典型,这类“糖心病”患者即便发生急性心梗,也没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患者无痛性心梗非常多见,猝死率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感觉神经受损有关。李玉明建议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要定期检查心血管状况,必要时要接受心血管保护治疗,警惕“糖心病”悄然袭来。
“糖心病”是糖尿病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血管系统病变,其中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律失常等,易发无痛性心梗导致猝死是其最严重的后果。李玉明说,“糖心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以下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是安静状态下心率加快。心动过速是“糖心病”常见的早期表现。凡休息状态下心率>90次/分钟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可能。第二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变成立位时感到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甚至昏倒。
李玉明说,对无痛性心梗的防治是“糖心病”治疗的重要目标。因此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就要开启心血管病风险管理,特别是多数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经历了多年的糖尿病前期阶段,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脑血管已经受到损害。另外,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保护治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与钠离子和糖在人体内的高含量紧密相关,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物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可以同时抑制肾小管对糖和钠离子的吸收,减少人体内糖和钠离子的含量,被临床证实可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据悉恩格列净相关药物目前已被纳入至国家医保目录,此举有望更好地帮助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管控心血管风险。
常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