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沉糖(血沉与糖尿病)
糖尿病人头晕,千万不能大意!或暗示5种致命危害来袭
一些糖尿病人经常早上起来或者久坐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头晕,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情况更加明显。
老年人出现头晕、眩晕,可千万别大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01.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但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
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血糖值下降程度、速度及持续的时间。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一般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因为人的大脑是靠葡萄糖供给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一次低血糖,可能导致大脑严重缺氧,陷入昏迷,甚至是植物人状态。如果进一步发展的话,就是死亡。
因此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当出现头晕时一定要特别警惕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并及时治疗。
02.血糖急剧升高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感染、创伤、腹泻、呕吐、或吃了大量甜食、自动停药、减少药物剂量等一系列原因,均可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出现头晕的情况。
一些升高速度过快的,甚至还有发生高血糖危象,也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所以要保持有规律的监测血糖的习惯,并向医生寻求建议和帮助。
03.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而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疾病通常发展快,后果严重。
因此,一旦发现头晕,在排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检测自己的血压,看血压有无不正常情况。
04.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有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塞、冠心病、心律紊乱及脑动脉硬化等。
这些疾病均可因患者脑部的血流量及血中氧气葡萄糖不足而出现头晕的症状。
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一旦出现持续头晕,最好能去做心电图、头颅CT的检查,并及时服用必要的药物。
05.合并高血脂
当血脂过高时,可导致患者脑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不足及血液中氧的携带能力下降而出现头晕。糖尿病血脂过高,动脉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头晕,因此一定要对症治疗。
想知道如何提前识别和预防糖尿病人
可能出现昏迷和晕眩的情况吗?
那就千万别错过
编辑:王欢
图片来源:Pexels、Pixabay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或在微信上搜索“scmingyi”微信公众号加关注,每日获取更多权威健康内容。“四川名医”微博也随时在线为您解答疑惑。
糖尿病——一个古方,升清降浊、和中调糖!
在我将近30的行医生涯中,有一个治疗糖尿病的方子,是我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随老师实习时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那里学到的。
起初,我对这个方子的理解并不深刻,但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尤其是在外地义诊的那两年里,它帮助我治愈了无数糖尿病患者。我可以坦诚地说,在我用过的近百个案例中,只有两个人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我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陈先生,一位40岁的糖尿病患者,病史已有3年。他经常感到口干、口苦、口黏,饭后胃部不适,有腹胀感,偶尔还会出现头部昏沉、心烦、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畅和小便黄等症状。
经过诊断,我发现他的舌质暗胖,舌尖有红点,舌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滑。这些症状表明他的糖尿病是由于饮食失调、过度食用肥甘厚味所导致的湿热内蕴型。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化湿、升清降浊、和中调糖。
基于这样的诊断,我为陈先生开了以下方子:川黄连、川厚朴、炒栀子、芦根、姜半夏、淡豆豉、生薏仁、嫩黄芩、川牛膝、炒苍术、粉葛根、柴胡根、升麻片和生甘草。
他坚持服药两个月后,空腹血糖稳定在6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9mmol/L以下。这个方子寒温并进,升降并用,标本兼治,具有清热化湿、升清降浊、和中调糖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我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加减。
如果患者口中异味明显,我会加入藿香和佩兰以醒脾化湿;如果头身困重,我会加入荷叶以清利头目;如果瘀血明显,我会加入紫丹参以活血化瘀;如果眼睑、下肢肿胀,我会加入茯苓以利水消肿。
我坚持撰写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中医有多神奇,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对中医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减少误解。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帮助到哪怕一个人,那么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文中提到的各种配伍、方剂药方、验方和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借鉴和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中医调理糖尿病:10年,血糖从10.2降到5.4,无并发症
李奶奶十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时检测空腹血糖10.2mmol/L,去医院接受治疗,刚开始服用降糖药物,血糖维持的比较平稳,但是李奶奶感觉西药会有副作用,于是采用中医调理。用中医调理糖尿病10年空腹血糖从10.2mmol/L降到5.4mmol/L。中医药调理糖尿病为什么效果如此显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是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整体调节糖脂代谢,有效防治心脑肾以及眼底、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初发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服用中药,或中药配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胰岛功能恢复,免于长期服药。而糖尿病病程较长,胰岛细胞功能明显减退,长期服用西药降糖或用胰岛素仍不满意者,配合中药有协同降糖作用。
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核心病机
1、糖尿病中医症候特点:虚
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等,中医证候最基本的特点是虚,尤其是气虚。而在气虚基础上,很容易导致虚邪留滞,从而出现痰浊阻滞,或者瘀血内停等。虚邪留滞,痰瘀互阻,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
2、糖尿病中医病机的核心:热
糖尿病可分为两大类型,即消瘦型和肥胖型。消瘦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瘅”,其核心病机是脾虚胃热,其病位中心在脾肾。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脏腑虚弱最关乎脾肾。肾虚则脏腑先天不足,功能低下,脾虚则运化无力,若饮食不慎则更伤脾胃,谷食难运,日久化热,可致胃有热,脾越虚。其火邪为脾胃气虚下流于肾形成的阴火,虽见 “大热”,实为虚火。
肥胖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其病位中心在胃肠。盖肥者腻,甘者滞,长期过食肥甘,胃纳太过,脾运不及,谷食壅滞中焦,形成中满;积久化火,形成内热,波及脏腑则表现为肝热、胃热、肺热、肠热,或肝胃俱热、胃肠俱热等,从而发为脾瘅。总体而言,郁热虚损体现了糖尿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
中医糖尿病的分型与防治
1、湿热蕴脾(清热化湿)
半夏泻心汤
主方:半夏、黄连、厚朴、佩兰 等。加减:脘腑痞满,头晕沉重加佩兰、藿香、桑白皮;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
四逆散
主方:柴胡、枳实、白芍、石斛等。加减:纳呆加焦三仙;抑郁易怒加牡丹皮、赤芍;眠差加炒酸枣仁、五味子。
3、脾虚湿盛(健脾化湿)
六君子汤
主方:沙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佩兰等。加减:倦怠乏力加黄芪;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口黏腻加薏苡仁、白蔻仁。
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七味白术散
黄芪、沙参、山药、白术、葛根、陈皮、麦冬等。加减: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黄。
糖尿病患者日常需注意的问题: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阴平阳秘”
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理自己体内的阴阳变化及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如果违逆了四时阴阳的变化,则出现相应的病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以达到“阴平阳秘”。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饮食不能过饱或过饥,谷肉果菜五味要调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如果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恣食辛辣,饥饱无常,宿食停滞均可损伤脾胃,发为消渴。
3、形与神俱,恬淡虚无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性体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要健康。《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劳伤神、以妄为常、少动久卧,则易耗伤脾气,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发为消渴。适当规律运动养生,循序渐进,舒适为度,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平时应将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要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为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因为生理学研究发现,运动30分钟左右,降糖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