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嘴难受(糖尿病嘴巴难受)

岭南名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遇上牙病,后果很严重

俗话说:“十个糖尿病人九个半坏牙”。最近半个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陆续收治了几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牙病问题,差点没危及生命。

小小的牙病,为何有如此大杀伤力?

今年72岁的李大爷,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几天前,因右下后蛀牙牙痛引起面部肿胀,出现吞咽困难,情况较为严重,来到了南医五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经过抽血、CT等检查显示,患者炎症指标较高,血糖远高于正常值;面颊部口底肿胀明显,大范围积气积液;右侧面部口底肿胀厉害,张口度只有1cm;患者已经出现无法吞咽,伴有轻微的呼吸困难。

考虑到病情危重,感染可能进一步向全身扩散,口底肿胀极容易引起窒息,随时危及生命。

口腔医学中心李志强副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立即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详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邀请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通过切开排脓、冲洗换药、抗生素治疗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科室又收治了一名类似病状的患者。64岁的刘大爷,一直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几天前在当地牙科诊所种牙,随后就出现了面部肿痛,吊针输液后不但未见起色,反而肿胀疼痛越来越厉害,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患者立即被送院治疗。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抽血检查中发现,刘大爷原来患有糖尿病,这也是他病情进展凶猛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由于刘大爷从未进行定期体检,所以一直懵然不知。

其实,科室遇到类似这样的病情还有很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常轻视牙病,实际上,牙病,特别是牙龈炎,可使细菌进入血液和活动细胞,产生对身体有破坏作用的炎症生物信号,在胰腺中,与胰岛素分泌(血糖)有关的细胞就会受到破坏。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

01什么是间隙感染?

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的感染。

02间隙感染会有哪些症状?

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如患者原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炎症容易再持续扩散,可出现口底广泛发炎、肿胀,甚至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感染也可导致细菌进入我们的血液,出现全身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03间隙感染会怎么来呢?

常见的感染来源多种,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还有血源性,相对少见。

04那该怎么治疗呢?

轻:对于一般牙源性症状较轻的感染,建议尽早就诊于口腔门诊,对病灶牙进行处理后,结合口服消炎药一般可控制。

中:对于颌面部有明显肿胀的情况,若穿刺有脓,应及时进行切开排脓,必要时需输液治疗。

重:对于感染比较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引起窒息或者感染全身扩散,危及生命,需住院治疗,尽快进行广泛切开排脓,必要时需气管切开,全身抗菌支持治疗。

05平时该怎么预防呢?

上述的两个病人除了是牙源性感染之外,共同点是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年龄大,抵抗力相对较低,糖尿病会让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牙齿的问题引起严重的间隙感染,情况十分危险。

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其次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口腔/牙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口腔卫生;还有就是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对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不舒服,第一时间要去医院就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秦新立 黄晓桥

图/视觉中国

糖尿病加重与口腔有关?医生:口腔有这3症状,糖尿病人不要大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个麻烦的家伙。它不仅让血糖飙升,还让不少看似不相干的地方也跟着出问题。

比方说,口腔!是不是觉得奇怪,糖尿病怎么和嘴巴挂钩?但实际上,糖尿病和口腔健康的关系可大着呢!

糖尿病患者若不重视口腔健康,病情有可能加重,甚至发生一些你不敢想象的并发症。

今天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里有哪些症状,能提醒你该注意了,别轻视。

症状一:口腔干燥,喝水也不解渴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遇到一个麻烦——口腔干燥。不是喝水少,而是嘴巴总觉得干巴巴的,喝多少水都没用,甚至连说话都不舒服。

其实,这个症状的原因在于血糖高,导致了身体代谢紊乱,唾液分泌的功能受损。

正常情况下,唾液有助于湿润口腔,帮助消化食物,保持口腔内的酸碱平衡,但高血糖的状态下,唾液腺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口腔干燥。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以上的人会经历口腔干燥的困扰。

而且,这种干燥感不仅仅是口渴的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问题。

如果忽视这个症状,口腔中的细菌就容易繁殖,进一步恶化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导致口腔干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唾液分泌不足外,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血管健康受到影响,血液循环变差,这也让口腔组织的健康打了折扣,进而导致口腔干燥感加重。

也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反映,干燥的口腔还会让他们感觉口臭更重,这是由于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所致。

这种症状看似不痛不痒,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口腔内部的环境逐渐恶化,很容易导致口腔健康的其他问题,甚至加重糖尿病本身的病情。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口腔湿润,不仅仅是为了不再口渴,还是控制病情的一部分。

症状二:牙龈出血,轻轻一刷就红肿

牙龈出血,大家或许觉得没啥大不了,牙龈有点脆弱,稍微一刷就出点血,觉得忍忍就好了。

可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那可得引起警觉了。因为牙龈出血不仅仅是口腔卫生的问题,还可能是糖尿病加重的信号。

糖尿病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让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特别是牙龈部位。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牙龈炎、牙周病等口腔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是常见的,且病情可能比常人更严重。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牙龈炎和牙周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三倍以上,而一旦牙周病加重,口腔内的细菌容易进入血液,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病情,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牙龈出血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口腔内的细菌繁殖速度比正常人要快很多,因此即使是轻微的口腔创伤,也会引发牙龈出血。

换句话说,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那不仅仅是刷牙太用力,可能是口腔健康在暗示糖尿病控制出现问题。

牙龈持续出血、肿胀,甚至有口臭,这些都可能是在提醒,糖尿病需要更加注意了。

症状三:口腔溃疡,治不好就反复

谁都知道,口腔溃疡一旦爆发,不管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都有种让人“痛不欲生”的感觉,嘴巴里像火烧一样,吃饭喝水都受影响。

糖尿病患者如果频繁出现口腔溃疡,这不仅仅是嘴巴的问题,还可能是糖尿病病情加重的信号。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的减弱,口腔溃疡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

高血糖使得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内本来应该能够抵挡细菌入侵的屏障开始松懈,细菌容易入侵,引发口腔溃疡。

糖尿病患者的口腔溃疡往往不仅仅是局部的小伤口,而是反复发作,且愈合缓慢。

因为糖尿病人身体自愈的能力较差,加上血糖控制不佳,伤口愈合会受到很大影响。

口腔溃疡本身对身体没有太大威胁,但它却是糖尿病患者无法忽视的一个“警钟”。

如果反复发生,甚至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那就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控制不佳,身体免疫力低下,口腔健康正在受到严重影响。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持续不愈的口腔溃疡,尤其是口腔内频繁出现破溃点,而且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该考虑是不是糖尿病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治疗溃疡外,更要关注控制血糖,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本身是由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引起的高血糖症状。而高血糖长期存在时,血管内壁会受到损害,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明显下降,口腔中的细菌就容易在高血糖的环境中“滋生扩展”,导致口腔问题层出不穷。

口腔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糖尿病的控制。口腔中一旦发生炎症、感染,细菌可能进入血液,进而影响胰岛功能,加重糖尿病的症状。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口腔健康出现问题,治疗效果往往不如非糖尿病人。这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重视口腔护理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保护口腔?

糖尿病患者除了定期检查血糖外,口腔的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漱口,定期去看牙医,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

最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血糖的稳定控制,避免血糖过高,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此外,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保持免疫力,也是保护口腔健康的好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健康,关乎着身体的整体健康,关注口腔,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王脉桃.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与恩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较,临床合理用药,2025-01-09

血糖不好,还管不住嘴,这可咋整?原来这不都是你的错,应对措施这里有!

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本来不应该再吃的食物,自己却馋的总想吃,尤其是得了糖尿病以后。

因为管不住嘴,想控制好血糖就更难了。

总想吃东西,无非是饿和馋,你又该怎么办呢?咱得各个击破!

为什么饿

一、撑大的胃

让许多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在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以前,自己就是一个“吃货”,想吃啥吃啥,不忌口,吃得多,可能还体重超标。过量的食物,除了让胰腺功能紊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外,也让糖友的胃要比一般人的大一些。

胃是一个可伸缩的容器。撑大的胃会分泌出更多的胃液,反射给脑神经的也是:更多的食物。

而当医生给予糖尿病饮食处方的时候,患者嘴上尽量控制少吃,但是胃里总是空空荡荡地难受啊!

因此,目前有一项外科手术应运而生,即缩胃手术,把胃切除一部分,来达到减肥以及降血糖的目的。当然,手术有风险,不是人人适合。

对策:对大部分糖友来说,一定要控制好每一餐的量,让胃渐渐缩小。其实除了减肥餐,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就是正常人的饮食,遵从膳食金字塔的要求,让胃回归原位。

二、能量不足

如图所示,一般来说,食物进入体内,会转为糖、脂肪和蛋白质,当体内糖不足的时候,脂肪和蛋白质也会转变为糖,经过和胰岛素结合生成能量,被人体吸收、利用。

但是,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由于机体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时,血中糖的比例就升高了,通过泌尿系统一部分被尿出了体外,所以尿糖也增高。

可见,吃下去的食物会有一部分不能转为能量,最终浪费了。和进食量一样多的普通人相比,糖友产生的能量少,产生饥饿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减少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可以帮助人体把血糖转化为能量吸收。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友生病久了会瘦下来,因为机体缺乏能量会分解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造成营养不良。

对于一些老病友,总是不让吃这个、不让吃那个,真的从“饿”变成“馋”了。

为什么馋

一、本能作祟

不让糖友多吃的往往就是高糖、高脂的食物,比如糖分多的水果,鲜奶蛋糕,五花肉等,这些高热量的食物,一旦进入体内,就需要大量的胰岛素来“中和”,否则血糖又会升高……管束一久,糖友们有时真的想不顾一切地多吃一些。

何况,人对于高热量食物的渴望,是一种“本能”。我们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超市内的食物应有尽有——人类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是我们的基因并未能很快转变,还是和几千年前甚至几万年前的祖先的生存结构是差不多的。

祖先们常常食不果腹,遇到食物就要大吃一顿,尤其是高热量的比如肉类、甜分多的水果,以保证生存。

人的智力比一般动物要高,大脑需要更多的热量,大脑占体重只有2%,但要占用能量达到20%~25%,因此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吃到这类食物,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至今依然如此。偶尔吃一顿高脂或者高糖的食物,会让人觉得酣畅淋漓,心情舒爽。

但是,高热量食物又偏偏是管理糖尿病的大忌,尤其是肥胖的糖友。看着别人大快朵颐,自己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这确实很煎熬,日子长了也很痛苦。

二、心理补偿

很多自认为馋的人,往往童年没有得到充分的食物,常处于饥饿中,所以即便成年了,现在也不缺食物,但潜意识里还是想吃一些什么,才会感到安心。

这样的糖友可能有吃零食的习惯,如果是男士可能还偏好吸烟。如果有其他的生活目标还好,当没有生活目标,或者心情比较沮丧的时候,就容易以食物来填补自己的心灵。

有一些长辈还会使劲喂给家里的小辈,来代替自己想吃的欲望,把小孩子也养成了小胖墩。这都是源于补偿心理。

糖友如何科学的管住嘴

1. 少食多餐,定时定量。

糖友的血糖要尽量保持稳定,少食多餐是个好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在两餐中间加一点点小点心,临睡前也补充一点点。但一天的总热量要恒定。

2. 荤素杂食,优雅摆盘。

食物要吃的杂一些,配一些增加饱腹感但热量不高的食物,比如:蒸土豆、苹果块、豆类、鸡蛋,以及粗纤维的食物如玉米、绿叶蔬菜等。

把各种食物算好总量,然后找一个大盘子,把食物平铺在盘子上,放成美丽的造型。边吃边欣赏,既有乐趣,又控制了进食的种类、数量。

3. 反手拿筷,延长进食。

吃的快的人往往会摄入更多的食物。医学研究显示,人的胃与大脑饮食中枢之间信息的传递,大约需要15~20分钟。你如果快速吃完,胃的信息还没有传递到大脑,感觉没有吃饱,离开饭桌后往往又想找点别的零食吃。吃的慢不仅能控制进食,还能减轻胰岛负担,慢慢释放胰岛素。

可以找一些方法来延长进食时间,比如一直习惯用右手的,改为左手拿筷子;或者专挑一些复杂的菜来吃,比如不吃大块的肉,可改为螺蛳、带刺的鱼肉、小排骨等,吃的时间可以延长一些。

还要提醒糖友两点:

1. 别把口渴当饥饿。天气热了,如果补水不足,有的人会产生错觉,把口渴当饥饿。要及时补充水分。

2.要警惕低血糖的饥饿感!建议糖友随身带一些小点心,晚上临睡前,血糖也不能过低。

吃,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吃。

也许,我们要少吃点喜欢吃的东西,但延长的生命是否有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呢?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陈洁 国家三级健康管理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tnbz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