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大庆实验糖尿病(大庆实验 糖尿病)

医师报 0
文章目录:

专家带路 |“糖尿病前期”是“真病”还是“人造病”?要预防,但要慎选治疗药物

点右上角“关注”,给你更多

近日,Science杂志发表Charles Piller题为“Dubious diagnosis”的新闻调查文章,质疑将糖尿病前期作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的医学合理性。过去的几十年间,糖尿病领域专家降低了糖尿病诊断的血糖切点,“糖尿病前期”这一概念也随之越走越远,专家对其认识的分歧也与日俱增,部分专家甚至质疑“糖尿病前期”这一诊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患者,是个“人造病”。《医师报》就糖尿病前期的看法、是否赞成对糖尿病前期进行药物干预等问题对糖尿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采访。

韩启德:对糖尿病前期的反思值得学习

“尽管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目前面临着公众对其利益冲突的强烈指控,但我认为美国的学术组织这种针对生物学异常刨根问底做研究的精神,以及探索和纠正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会反思,倾听各方声音,这样才可以推动学术进步,造福民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强调。

Science文章中对糖尿病前期概念的出炉过程描述得惟妙惟肖:ADA时任科学和医学首席顾问Richard Kahn召集了十几个糖尿病领域的思想领袖,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咖啡厅里,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很少使用、但足以惊吓患者和医生的字眼——糖尿病前期。

Richard Kahn说,午饭后我们马上回到位于弗吉尼亚州的ADA总部,开始部署行动。我们首先在很短时间内清除了ADA所有文件中“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的字样,并用“糖尿病前期”替代了它们。糖尿病前期这个词很快就在圣经般的ADA糖尿病指南里像神一样被供奉起来。

目前,美国约有84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2012年,美国用于糖尿病前期的医疗费用已攀升至44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的1.6%,但成果却乏善可陈。

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糖尿病前期的定义持怀疑态度,英国UCL大学荣休教授John Yudkin认为,美国ADA和CDC关于糖尿病前期的警告不过是在制造公众恐慌而已。

世界考科蓝协作组织一项总结了103个研究、25万人的Meta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既可进展到糖尿病,也可返回正常。59%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即便不治疗也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糖尿病前期不但进展缓慢,而且不会增加心血管病和其他严重发症的风险。因此,该Meta分析的作者认为: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医生应谨慎,因为目前并不确定治疗是否好处大于坏处。

尽管围绕着糖尿病前期的定义争议不断,其诊断标准也有待完善,但鉴于我国存在着庞大的糖尿病人群和后备军,以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较低的严峻现状,我国学界对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多数持肯定态度。

糖尿病前期简史

李光伟:糖尿病预防是科学问题,并非“人为制造”的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认为,糖尿病的预防,并不是在“糖尿病前期”被定义后开始的。1982年开始的中国大庆研究,以及之后的DPS和DPP研究均在“糖尿病前期”概念之前已经开展,毫无疑问这些研究都在糖尿病预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中国大庆研究,其30年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降低IGT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微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延长了人均寿命。因此关于糖尿病预防是一个科学问题,并不是一个“人为制造”的问题。

李光伟教授表示,但因为IGT诊断需行OGTT,费时费力,以至于后来ADA提出IFG,即仅用FPG诊断血糖异常,其后ADA针对血糖异常诊断,已经从最早的糖耐量异常,演变为了孤立的IFG,孤立的IGT和IFG﹢IGT,而且IFG的诊断标准越来越宽,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亦被用来进行诊断。

李光伟教授强调,既往的糖尿病预防研究,干预人群主要集中在IGT人群。目前针对IFG人群干预实验资料极其有限,因此可以说,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人群的风险亦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其中IFG危险相对较小。因为IFG人群仅空腹血糖高,并无胰岛素分泌高峰后移,所以不合并IGT人群的高胰岛素血症等典型特征,在低危人群做预防的成本太高。

“在中国HbA1c 5.6%~6.4%人群中,其单纯空腹和单纯餐后高血糖的比例如何尚不清楚。除此之外,根据2017年Banting奖得主Accili教授指出:高胰岛素需求才是糖尿病的病因,它是B细胞去分化的始动因素。轻度空腹高血糖人群,胰岛素需求不高,转变为糖尿病的风险要比IGT低,远期心血管病风险也较小。”李光伟教授解释。

李光伟教授指出,糖耐量减低人群,空腹及餐后均呈现高胰岛素血症,空腹及餐后胰岛素需求均旺盛,B细胞功能容易衰竭,更容易转变为糖尿病。除此之外,高胰岛素血症人群,又常合并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因此IGT才是有效干预获益最大的人群。

郭艺芳:糖尿病前期概念具有提示作用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郭艺芳教授认为:第一,糖尿病前期的概念有存在的必要,其意义与血压正常高值或高血压前期的意义相同,旨在提醒糖尿病前期人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等。改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使血糖恢复正常,还有助于降压和血脂,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有益影响。

第二,不赞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药物干预。目前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应用药物治疗糖尿病前期人群可带来临床获益。在临床获益不明确的情况下应用降糖药物进行干预,不仅会增加治疗费用,还会让患者承担潜在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风险。

姬秋和: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慎重选择糖尿病前期治疗药物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姬秋和教授表示,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是相对的概念,是正常人到糖尿病患者的渐变过程,只有认清糖尿病前期的基本状态,才能对其进行正确处理。但是糖尿病前期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包括IFG和IGT所带来的具体危害有哪些,有待更多循证医学依据进一步证实。

糖尿病前期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姬秋和教授认为,糖尿病前期应属于预防范畴,而不是药物治疗范畴。糖尿病前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未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处理与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处理方式应不同。

姬秋和教授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加强饮食和运动管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从药物干预角度来说,应慎重选择糖尿病前期治疗药物,尽量减少治疗药物的使用。若通过积极地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此时需进一步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还是需加用药物治疗,尚需完善更多试验,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姬秋和教授解释,一项社区调查显示,对通过OGTT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2周后复查发现,20%~3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通过加强饮食和运动管理,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就这点来说,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加强生活方式干预,也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姬秋和教授强调。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30615367@qq.com

筛查糖尿病,1小时血糖更佳!阜外医院巩秋红等大庆研究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一直采用空腹血糖和2 h血糖。

近日,近日阜外医院巩秋红、李光伟等大庆研究最新分析结果发现,1 h血糖水平≥8.6 mmol/L时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增加,1 h与2 h血糖预测糖尿病能力相似。

研究纳入576例糖耐量受损患者,并选择与这些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519名糖耐量正常者。

研究中,52.1%患者1 h血糖≥8.6 mmol/L。2 h血糖 ≥ 7.8mmol/L患者中有93.% 1 h4 血糖升高。

研究发现,1 h血糖升高者的糖尿病风险增加3.5倍、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等也均显著增加。

分析显示,1 h血糖与2 h血糖均能有效预测10年、20年和30年糖尿病风险。

1h血糖预测20年糖尿病风险的效能最佳,预测30年糖尿病风险的效能优于2h血糖。

研究者指出,对于糖耐量正常者,1 h血糖升高提示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降低。与2 h血糖相比,1 h血糖反映胰岛素分泌和利用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使用8.6mol/L作为1h 血糖临界值具有早期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潜力。

此外,多个研究也表明1 h血糖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更强,1 h血糖水平≥8.6 mmol/L增加心血管病及死亡风险。

但作者也表示,尽管OGTT 1h血糖可作为一种替代方案,但将其代替2 h血糖用作主流筛查方法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建立标准,以确保其可靠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来源: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 Group. Efficacy of 1-hour postload plasma glucose as a suitable measurement in predicting type 2 diabetes and diabetes-related complications: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30-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Mar 15.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英国糖尿病协会官网报道“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推迟2型糖尿病4年发病,可获得长期健康获益

2024年7月31日,英国糖尿病协会(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官网Diabetes UK首页发布了一篇题为type 1 life expectancy and pausing type 2:research highlights july 2024文章,内容涉及近期糖尿病研究领域激动人心的发现,大庆研究的最新成果被重点报道。此外,还包括“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以及“肠道微生物群与糖尿病最新发现”相关话题。

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推迟2型糖尿病发病4年,长期降低死亡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意味着未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中国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显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诊断,他们将更有可能享有更长和更健康的生活。

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54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参与了一个为期6年的预防2型糖尿病的干预试验,并在试验结束后的30年内进行了随访研究。研究比较了在糖尿病前期诊断后2年、4年和6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长期健康结果。

结果表明,那些能够推迟4年或更长时间2型糖尿病诊断的人,相较于在最初2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人,他们发展为心脏病、卒中以及过早死亡的风险更低。这些发现提醒我们,如果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应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越早采取行动,就越有可能改善长期健康结果。

医脉通专访李光伟教授

在接受医脉通专访时,大庆研究负责人李光伟教授表示:

大庆研究的这项新发现鼓舞人心,无论对学界还是对公众都是一个好消息。它证明大庆研究30年3代人的执着付出和坚守是值得的。今天这个结果,比以前在《柳叶刀》系列杂志发布的20、30年研究成果并不逊色,它是大庆研究30年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学术成果!这一最新结果或将为未来全球糖尿病预防研究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即要重视干预年限:4年,至少4年,而不是2、3年,才能“修成正果”,取得心脑血管疾病的远期良好结局。而这4年的努力对于大众也是值得的。这将鼓励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再坚持。争取推迟糖尿病发生超过4年,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1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显著延长。患者不仅寿命更长,而且享有更多健康生活的时光。

中国的研究团队对2019年来自204个国家的65岁及以上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1990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研究发现,65岁及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了28%,同时,这一年龄段因1型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了25%。

此外,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在不良健康状况下生活的时间也有所减少。与三十年前相比,他们经历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那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这些积极的转变,即1型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很可能归功于多年来在治疗和护理方面的持续进步。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改善程度与其居住地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还指出,对于许多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水平的控制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目前,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定需求的研究仍然不足,我们正呼吁提出研究计划,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

肠道微生物群与糖尿病最新发现

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它们产生的分子和化学信使能够影响我们的健康,并可能在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鉴于我们肠道中生活着数百万微生物,且每个人的微生物群落都是独特的,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

在美国进行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此类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具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正常血糖水平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

研究团队寻找了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并专注于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特定微生物,探索了它们在肠道中的作用。例如,他们发现其中一种微生物产生的分子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有关,另一种则可能改变身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方式。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线索,表明病毒可能正在感染某些类型的肠道细菌,并推测这可能是导致与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驱动因素。这一发现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并表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这一现象。

虽然这项研究显示了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患者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差异,但它并没有证明这些差异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研究仍在继续,以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生物群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并探索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来降低发展2型糖尿病的风险。

信源

https://www.diabetes.org.uk/about-us/news-and-views/type-1-life-expectancy-and-pausing-type-2-research-highlights-july-2024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