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药害人(糖尿病患者的药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药师华子 0
文章目录:

治疗脑梗的用药,吃久了会有副作用吗?医生说:咱们还是先保命吧

华子路过神经内科病房时,正遇到一位医生在“教训”患者。医生对患者说,你怎么就把药停了呢,这隔了半年就复发了,都跟你说了脑梗复发率很高,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患者很不好意思地歪着嘴笑了一下,有点含糊不清的说,自己担心药吃久了会有副作用,所以才停了药。

医生对患者说,吃药肯定会有副作用,但咱们得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副作用的事。无论药物的“好作用”还是“坏作用”,如果命没了,到最后都没用。所以啊,咱们还是先保命吧。

一、脑梗后吃的药,不是“治疗”而是“预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药物只是用来治病的。所以生了病后,医生就会让吃药,如果病治好了,药就可以停了。这个观念对于一般的疾病而言,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很多用药并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控制疾病进展,预防疾病恶化或是意外的发生。

所以患有慢性病的人,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尿酸等疾病,大多数都需要保持规律服药,才能控制病情。而脑梗,正是这些慢性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这个疾病基础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脑梗患者在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了30%,按医嘱服药,就是预防脑梗复发的非常重要的事。

二、预防脑梗复发的关键药物

造成脑梗的两大原因,第一个是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斑块破溃后,就会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第二个是心房颤动,心房不能正常把血泵入心室,心房内的血流缓慢形成挂壁血栓。

针对第一个原因,主要是预防斑块破溃,第一种药物要用他汀类,不仅可以降低血脂,主要可以稳定斑块,让不稳定的斑块变得稳定。第二种药就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在斑块破溃的时候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针对第二个原因,主要是预防血流缓慢时形成的挂壁血栓,所以要服用以华法林为代表的抗凝血药物,必要时可以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三、脑梗常用药物的副作用

1、关于他汀类:他汀类药物会引起少部分患者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曾经的看法是,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伤。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发现服用他汀者发生实际的肝损伤。所以现在对他汀的看法是,只要转氨酶没升高超过三倍,就无需停用药物。

现在对他汀所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会引起的肌痛及横纹肌溶解。肌痛的患者相对多一些,面横纹肌溶解则很罕见。服用他汀的患者,在发生肌痛的时候,可以去验肌酸激酶(CK),如果CK水平超过了正常值的10倍,要立即停药,反之则可以继续用药。

2、关于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在于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大约有10%的患者会发生消化道的副作用。很多人恐惧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影响凝血,担心诱发脑出血。出血的可能性属实有,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而脑出血的几率增加大概不到万分之三,而预防血栓的作用为12%。

也就是说一万个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去吃阿司匹林,有一千二百人会因为服用阿司匹林避免了脑梗和心梗,还有一千人因为服用阿司匹林造成了消化道损伤,最终有三个人因为服用阿司匹林而诱发脑出血。

对于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损伤,可以合用抑酸剂减轻副作用,还可以更换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其他对消化道刺激小的抗血小板药物,即使发生了消化道出血、穿孔等问题,现在的医学也是可以救治的。问题在于谁都想成为获益的一千二百人,谁也不想成为那个万分之三,但抱歉的是,医学无法预知未来,有时候患者的运气也是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

3、华法林:华法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要比阿司匹林还严重得多的出血,还会引起肝肾损害。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患者的个体差异明显,用药剂量相差很大。在用药期间必须要严密观察口腔、鼻黏膜、皮下等处的出血情况,尽量以最低有效剂量维持。虽然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极多,但以其为基础的抗凝治疗仍然是房颤患者、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4、其他药物:对于基础疾病多的患者,还需要应用其他的治疗用药。比如说降压药、降糖药等,可能会引起肝、肾损伤,低血压、低血糖等,都是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副作用。患者所能做到的,第一是遵从医生指导按量、按时服用药物。第二就是自己密切观察,并定期复诊,发现问题要及时咨询医生。

四、对药物副作用不要过于恐惧

现在每种药品在上市之前会做关于人体安全性的大量临床实验,在上市之后,也会继续收集不良反应报告,对药品不断地改进,以降低副作用。但是即便如此,仍然会有少数人无法耐受药物的副作用,而发生身体损害。

药物肯定会有副作用,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副作用也有大有小。华子要说的是,只要使用药物,就肯定会有得到药效的获益以及发生副作用的风险。每种医疗行为,都会冒一定的风险。患者如同在与上帝玩掷骰子,医学的作用是尽量增加患者的胜率,但没法保证100%肯定会赢。

但是如果放弃医学,只靠自己硬抗,那么胜率一定会小于接受医学帮助的结果。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最希望他能活下去的人,除了他的亲人之外,就是他的医生。所以请相信医生吧,按医嘱服药,不要对药品副作用过于恐惧,毕竟人类发明药物的目的是救人而不是害人。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您身边的药剂师。

此减肥药或导致2000人死亡,法国“最大医疗丑闻”开庭审理

据BBC新闻9月23日报道,法国一家法院开始对或造成2000人死亡的减肥药案件进行审理,以解决这宗该国“最大的医疗丑闻”案件。

该药物的制造商Servier公司,因隐瞒药物致命副作用所引发的事件,被认为是法国最大的医疗丑闻事件之一。目前该企业正因过失杀人罪和欺诈罪接受审理。法国国家药品监管机构也因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预防死亡而被起诉。

据报道,审理将涉及2600多名原告和21名被告,预计将历时6个月。针对药物副作用,Servie公司则否认了这些指控。

代表原告的律师称,这家制药商数十年来一直故意误导患者,而法国政府监管机构放松管理,Servier公司从该药物的销售中获利至少10亿欧元。

据了解,法国卫生专家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该减肥药会导致服用者心脏瓣膜出现问题。这种名为Mediator的减肥药,在1976年至2009年间,可能已导致500至2000人死亡。

Servier公司则对这些数字提出了异议,并表示只有三种记录在案的死亡可以明确归因于使用该药物。该公司已向使用该药物的患者支付了近1.32亿欧元赔偿,并表示将继续赔偿受害者。

一些欧洲国家,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本世纪初禁止了该类减肥药物。而该药物的主要成分为苯氟雷司,其在1976年首次作为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降血胆甾醇药,用于糖尿病治疗。?

但随着服用者认识到,它有抑制食欲并治疗肥胖症的效果后,便购买使用该药物。尽管法律上只允许糖尿病患者服用这种药物。

据信,在该药物退出市场之前,已有大约500万人服用了这种药物,使其跻身法国处方数量最多的50种药物之列。

施维雅因药害事件被重罚超千万,药是怎么从治病变成害人的?

记者 | 原祎鸣

编辑 | 谢欣

3月29日,法国第二大制药公司施维雅因旗下药品“美蒂拓(Mediator)”致死案被处以27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83万元)的罚款。

“美蒂拓”是施维雅制药公司在1976年至2009年推出的一款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因其具有抑制食欲的效果,被普遍作为减肥处方药开出,但该药品会对心脏瓣膜造成严重损伤。据法国媒体报道,在该药品上市33年间,法国有500万人使用过该药品,至少造成500至2000人死亡,数千人出现严重后遗症。2011年,该药品在法国的受害者对施维雅提起法律诉讼。

如今判决终于落锤,判决书称,施维雅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发现该药品会对心脏瓣膜造成严重伤害,但该公司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因此认为施维雅公司在“美蒂拓”药品案件中犯有“严重欺骗罪”和“过失杀人和伤害罪”。

21世纪是医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每月甚至每日都有新药的临床研究数据披露。这些药品时而可以鼓舞成千上万的患者,时而会令患者紧张万分。然而,药品在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其背后绕不开“利润”二字,但同时其又是极为特殊的商品,复杂的生产流程中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酿成涉及性命的灾难。倘若企业一味追逐利益、监管渠道有疏漏,本应救人的药品便可以成为杀人的手段。

药品安全出问题的事件可被统称为药害事件。药害事件即既包括非人为过失的不良反应,也包括人为过失导致的其他负面药物作用,其发生的原因可大致被分为三类:药品质量缺陷(假药、劣药)、合格药品使用过错(超剂量中毒、用错药和不合理用药等)、合格药品在按说明书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良反应损害(药品不良反应)。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3发起一项”全球患者药物安全挑战”倡议,旨在未来5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和可避免的药物相关损害减少50%。

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近十年来,药害事件屡见于报端。2018年,《医药导报》发布了宁波市居民药品安全环境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公众对药品消费环境总体评价较差 ,其中“引发药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占比很高。

经统计,在过去的100多年来,国际上重大药害事件有40多起,其中“反应停事件”是最大的药物性灾难。

“反应停”是一种原名为“沙利度胺”的药品,由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开发。由于当时有研究结论称其可以在妇女妊娠期控制精神紧张,防止孕妇恶心,并且有安眠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反应停”。1957年,“反应停”被批准为处方药,霎时间,至少15个国家的孕妇都在使用“反应停”,仅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反应停”,其销量也达到了每个月1吨的水平。随后,大量服用“反应停”的孕妇生出短肢畸形的新生儿。1961年,这种症状被证实是由孕妇服用“反应停”所导致,该药自此被禁用,但当时受其影响的婴儿已多达1.2万名。

药害事件在中国也曾发生,如2001年“梅花K”事件,广西半宙制药集团公司第三制药厂生产的中药黄柏胶囊,其总经销和外包装的提供商陕西杰事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擅自在药品说明书上扩大药品功能疗效和适应症,并要求厂家添加四环素成分。

随后在株洲市药检所抽样检验的监测中发现,该厂添加了过期的、不宜制成胶囊的四环素,其含有的四环素降解产物远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特别是差向脱水四环素,服用后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综合症,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产生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梅花K”事件涉及中国17个省市 ,仅湖南株洲 就有167人中毒。

此外,近年来还有关木通事件、奥美定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鱼腥草注射剂事件、欣弗事件、甲氨蝶呤事件、博雅人免疫球蛋白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糖脂宁事件等事件,上述事件由于恶性程度高,影响范围广被并称为“中国十大药害事件”。

药害事件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药企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的了解片面。药品的生产流程极为复杂,每一种药品的生产都需严格符和GMP的标准 ,这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梅花K”、“齐二药”、“毒胶囊”、银杏叶事件、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均可以看到违背GMP要求的行为,例如存在工业原料代替药用辅料、原料药不合格、非法添加、编造生产记录等问题。

2020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黄琳等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上分析到,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对GMP的认知仅限于通过认证、取得《药品GMP证书》,却对其具体的GMP质量管理目标、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风险管理等认识片面。

此外,GMP对药品生产设备的清洁也有详细规定,包括清洁方法、清洁剂的名称和配制等,以达到避免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甲氨蝶呤”事件中长春新碱鞘内注射导致白血病患儿瘫痪的原因就是同一生产线上前一批次生产的长春新碱尾液混入,在投入生产前未能根据规定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

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令药企“有机可乘”也是原因之一。目前,药品监管部门对于药品质量以抽检、飞行检查为主,难以对每一家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进行全程、全时监管,给了药品生产企业为应付检查而钻空子的机会。药品生产企业可通过提供合格药品作为样品以获得检验合格,但实际销售劣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