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头发懵(糖尿病患者感觉头发晕是什么问题)
头昏昏沉沉总不好?原来是手臂“偷了”脑袋的血
红网时刻3月14日讯(通讯员 陈聪辉)72岁的胡奶奶近一个月来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让她精神不佳、食欲下降,原来每餐可以吃一碗饭的她,如今仅能吃下鸡蛋大小的分量;近一周来,老人更是因日益严重的头昏导致走路不稳。
家人带着胡奶奶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测量血压时医生发现,老人左手臂血压值为150/100毫米汞柱,右手臂血压值为110/64毫米汞柱,两侧手臂血压竟然有着明显的差别!
头部磁共振以及DSA(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胡奶奶存在右侧椎动脉血液逆流、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的情况。
这下胡奶奶头晕和双上肢血压差别过大的真正“元凶”找到了——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盗血?谁盗了谁的血?”胡奶奶和家人都是一头雾水。
神经病学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七病室主任毛新发介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是指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近心端出现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时,患侧椎动脉血流逆行至锁骨下动脉远心端供应患侧上肢,因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通俗地说呢,就是手臂‘偷’了脑袋里的血。”毛新发解释道,胡奶奶由于右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流不畅,导致血液压力不足,不仅不能往头部供血,还因此产生“虹吸效应”,让脑部血液“逆行”至右臂,而长期的脑供血不足会引起头晕、眼花、上肢无力、麻木、患侧上肢血压低等症状。
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神经内科七病室团队为胡奶奶行血管内介入术,经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锁骨下动脉闭塞处,扩张球囊重建动脉管腔,并置入支架。老人右侧锁骨下动脉血流恢复畅通。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术后在科室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胡奶奶的头昏症状消失,精神和食欲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毛新发介绍,年龄在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高危人群。建议上述人群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饮食清淡、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均有助于该病的预防。
高危人群如果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血管内介入手术因其创伤较小,术后康复较快的优势,已成为目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手段。长沙市第三医院近年来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锁骨下盗血综合症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糖尿病竟然是血管病?并发症比你想象中的可怕!千万不能忽视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啥?!糖尿病是血管病?!”患者听到这个信息都有点儿发懵,“电视上专家说,糖尿病是胰腺的问题啊。你为啥说糖尿病是个血管病?!”
“专家说的没有错,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之所以高,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所引起的。”每次给患者做科普,我都尽可能把问题说得更通俗易懂一些。
“血糖一高,这血就不正常啊,所以它就时时刻刻侵害你的血管啊!十几年的侵害,到了后来,血管全出问题了。”
我停顿一下,让患者消化吸收一下信息,然后说道:“糖尿病的并发症就是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
人体的大血管在哪里?在心脑这里,所以就表现为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冠心病很常见。
人体的小血管在哪里?人体三个部位的毛细血管比较丰富:
- 一个是眼底,所以糖尿病会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
- 一个在肾脏,所以得糖尿病患者,最后四五成死于尿毒症、肾衰竭;
- 还有一个是四肢末梢,所以就有了糖尿病足、糖尿病手。
“哦,原来是这样。”患者点点头,貌似听懂了。
您听明白了吗?
糖尿病诱发的血管病变,千万别忽视!1、血糖一高,血管就时时刻刻受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说,糖尿病就是血管病。
2、糖尿病是温水煮蛤蟆,不知不觉中让你渐渐得上糖尿病并发症。
3、糖尿病并发症就是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
4、大血管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是中风和冠心病等。
5、小血管病就是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手足。
您记住了吗?赶紧转发一下,让更多朋友知道这个重要信息。
#大家健康超能团#@大家健康
糖尿病人睡前出现这些情况,尽早去医院检查,或是身体出了大问题
老张今年52岁,是一家小型公司的老板。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本该是他最惬意的年纪,但身体却让他始终高兴不起来。五年前,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开始了规律服药和饮食控制的生活。虽说日常生活没什么大问题,但最近两个月,他常常感觉身体“不对劲”。
尤其最近几天,老张睡前总觉得心里发慌,手脚冰凉,有时还伴随着头晕和轻微出汗。他起初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可第二天早上又觉得浑身乏力,精神萎靡。妻子劝他去医院检查,可老张觉得自己吃药、测血糖都挺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直到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冒了一身冷汗,眼前发黑,几乎晕倒,这才让家人急忙把他送到了市医院急诊室。
急诊室的刘医生是一位40多岁的内分泌科专家,经验丰富。看到老张被推进诊室,他迅速安排测量血糖、血压,同时详细询问老张的症状。
刘医生皱了皱眉,语气带着几分严肃:“老张,你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晚上。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昏迷,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老张听得有些发懵:“可是刘医生,我平时血糖都控制得不错啊,睡前还吃了点东西,怎么还会低血糖呢?”
刘医生耐心地解释:“低血糖并不一定是因为饮食不足引起的。有时候,降糖药物剂量过大,或者晚饭和睡前点心之间时间过长,甚至运动量过大,都可能引发夜间低血糖。”
他补充道:“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很多患者自己都意识不到,直到发生严重症状才会被发现。你最近睡前有没有感觉心慌、出汗、手抖、头晕之类的情况?”
老张点点头:“有啊,这几天经常有这种感觉,但我以为是太累了,没在意。”
刘医生摇摇头:“这些都是典型的低血糖表现。如果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可能会损害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揭开低血糖的“真面目”
在诊室里,刘医生为老张安排了详细的检查,包括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等。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
刘医生指着报告对老张和他的家人说道:“从结果来看,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在正常范围,说明血糖整体控制得不错。但你的空腹血糖偏低,说明夜间很可能发生了低血糖。这和你服用的降糖药物剂量、饮食时间安排不当有很大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不是高血糖,而是反复的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容易在睡眠中导致猝死。”
老张的妻子一听就慌了:“医生,那我们该怎么办啊?他晚上是不是不能再吃药了?”
刘医生安慰道:“不用太担心。我们会调整他的治疗方案,比如降低降糖药物剂量,优化晚餐和睡前点心的时间。晚上可以吃点消化慢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全麦面包或牛奶,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睡前的“危险信号”
刘医生接着对老张一家科普了关于糖尿病和低血糖的知识:
1. 夜间低血糖的常见表现
- 睡前或半夜突然出现心慌、手抖、出汗;
- 醒来后头晕、疲倦,感觉像没睡好;
- 早晨起床后血糖反而偏高(“Somogyi效应”,即低血糖反弹性高血糖)。
2. 夜间低血糖的危险性
- 长时间低血糖可能损害大脑,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 严重低血糖可能引发心脏骤停、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 夜间低血糖发作时,患者可能无法自行处理,增加了猝死风险。
3.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
- 药物剂量过大: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过量容易引发低血糖;
- 饮食不规律:晚餐吃得少或睡前未进食;
- 运动影响:运动会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消耗,容易引发低血糖;
- 肝肾功能异常:肝脏是储存糖原和释放葡萄糖的主要器官,肾脏则负责清除药物,功能异常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调整方案:刘医生的细致指导
为了帮助老张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预防低血糖,刘医生为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调整方案:
1. 药物调整
- 降低降糖药物的剂量,尤其是晚餐前的用药剂量;
- 更换作用时间较短的药物,避免夜间血糖过低。
2. 饮食调整
- 晚餐后避免过长时间空腹,睡前适量进食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 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坚果,可以延缓葡萄糖释放。
3. 血糖监测
- 每天记录三餐前和睡前的血糖值;
- 购买连续血糖监测仪(CGM),实时了解血糖变化,尤其是夜间的血糖趋势。
4. 运动注意
- 饭后1小时进行轻度运动,比如散步;
- 晚上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血糖波动过大。
5. 紧急应对低血糖
- 常备葡萄糖片或糖果;
- 家人学会识别低血糖症状,必要时立即补充糖分。
在诊室里,刘医生还提到了一些权威研究结果:“根据《糖尿病护理》期刊的研究,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大脑记忆力下降的风险会增加50%。此外,《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高达30%,但很多人都意识不到,错过了及时干预的机会。”
他叮嘱老张一家:“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高血糖,更要重视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一定不能忽视。”
健康从关注每一个细节开始
回到家后,老张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习惯,妻子也主动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几周后,老张的夜间不适症状逐渐消失,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他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低血糖这么危险!以后再也不敢大意了。”
糖尿病的管理,不只是吃药和控制饮食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正如刘医生所说:“健康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如果你或者身边的糖尿病患者也出现了类似症状,请一定尽早就医,千万别拖延。健康,从每一个睡前开始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