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伴湿热(湿热引起的糖尿病怎么治?)

中医李隆文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多是由于湿热内蕴,这张方清热化湿运脾,平稳血糖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富贵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近年来,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且愈来愈有朝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多的成年人早发2型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为严重,且胰岛β细胞受损也更为严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更高。

而早发糖尿病患者多注重口腹之欲、平时不怎么运动或劳逸失度的特点,所以糖尿病患者大多“脾虚”。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张某,男,38岁,装修工人,1年前因为多食、口干口渴,前往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治疗期间按照医生指导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但血糖一直没有控制到正常水平,血糖经常在8~10mmol/L徘徊,自己感觉再这样下去可能不行,于是前来就诊。

经过细细询问,了解到患者对于自己病情比较焦虑,心情不是太好,口干但口渴的症状有所缓解,但很容易感到疲惫,对工作影响较大,胃口不是很好,睡眠也不是很好。

观其舌脉,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舌根偏厚腻。当时我给他辨证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型糖尿病。于是给他开了一个方子,组方为:生地黄、地骨皮、葛根、苍术、五爪龙、白芍、薏苡仁、绵茵陈、黄柏、车前草、牡丹皮、柴胡、薄荷、甘草;连服15剂,水煎服。原西药服用量减半,同时嘱咐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

半个月后前来复诊,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胃口和睡眠有所好转,但有少许头晕,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减黄柏、苍术,继续连服15剂,西药照服,另外还需严格控制饮食和增强锻炼。

三诊时,患者空腹血糖基本能控制在6.1mmol/L,但偶尔会有低血糖的状况发生,还是容易感觉疲劳,查其脉,气阴亏虚加重,由于患者血糖控制的还不错,于是让患者先停用西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大生地黄、五爪龙的用量,继续连服15剂。

四诊时,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4mmol/L,但是大便干燥,这是郁久化热,结于胃肠,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减白芍,加枳实、赤芍;继续连续15剂。

五诊时,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2mmol/L,大便顺畅,没有其他不良症状,但观其舌脉,舌质微微暗红,舌苔薄黄,津液偏少,于是在上方基础上减枳实,加北沙参,让患者继续连服15剂。

六诊时,患者血糖控制在5.0mmol/L,津液开始正常,于是我让患者定期复诊,控制饮食和运动照旧。半年后随访,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心情也变得好很多了。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说开方思路,由于这位患者是典型的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证,所以需要清热化湿运脾,兼疏肝理气。方中生地黄滋阴润燥;地骨皮降血糖、清肺降火;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五爪龙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白芍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薏苡仁利湿健脾;绵茵陈利胆护肝、利尿解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车前草清热、利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另外,还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阴虚为本”的病机规律,予以益气养阴。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案例,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加减应用,请在专业人士的辨证后使用,切勿胡乱使用。

糖尿病是吃太多,湿热内阻了,用好这一碗汤,清热化湿、升清降浊

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根本就不愁吃喝,很多人喜欢胡吃海塞,饮食不知道节制,结果把自己硬生生的吃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代谢疾病,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

而且现在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是血糖高了,那我降不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去控制指标,而不去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久而久之,体质会越来越差。

我有这样一位患者,孙某,男性,38岁,是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由于工作经常需要喝酒应酬,之前一直觉得头晕,容易乏力,最近一年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血糖升高,在家自测空腹血糖一直在10mmol/L左右,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以后,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就自行把药停了,想找中医看看。

我看到他的时候,孙先生整个人形体肥胖,患者自述胃部很胀,消化不好,口干发黏,不喜欢喝水,排尿时有涩痛感,大便有时候干结、有时候溏稀。

我让他把舌头伸出来看看,患者舌质暗,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还有剥苔,当时我给他辨证为湿浊阻滞、清阳不升。当时我就给他开了一方,有桃杏仁、荷叶、柴胡、蝉衣、天麻、炒苏子等药,同时叮嘱患者,饮食要节制,烟酒尽量不沾,生冷食物要少吃。

患者也比较配合,后来又根据他的情况,进行了几次调方,患者调理了3个多月,所有症状都消失了,血糖、血脂也维持在正常水平了。

方中桃杏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荷叶清暑利湿、升阳止血,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蝉衣疏散风热,天麻平抑肝阳、通经活络,炒苏子清痰下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患者主要就是湿热内阻了,因此我们需要用到清热化湿,升清降浊的方法,只有让脾胃运转起来,气机升降正常,疾病就会正常消散。

如果你也有类似问题,请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个人情况不同,用药也就不同,切勿自行胡乱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糖尿病湿热过盛症状表现有哪些,中医是怎样治疗的?

糖尿病患者体内湿热过盛的症状表现多样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

首先,患者在形体上可能会有显著特征。湿热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面部油光、粉刺、痤疮等,同时伴有口臭、口苦、口干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四肢沉重、困倦、乏力等现象。

其次,湿热体质的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这些症状与脾胃湿热有关,表明患者体内湿气过重,影响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另外,泌尿生殖系统也可能出现异常症状。如男性患者可能出现阴囊潮湿、前列腺炎等疾病症状,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白带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湿热下注有关,表明患者体内湿热过盛对泌尿生殖系统造成了影响。

此外,湿热体质的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问题。如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等,这些症状与湿热内蕴有关,表明患者体内湿热过盛对皮肤造成了影响。

针对糖尿病湿热的治疗,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燥湿的方法。具体来说,治疗湿热内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苦寒燥湿药治其本,消除湿热的根源;二是以甘寒生津药治其标,解决口渴多饮的症状。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药,以及茯苓、猪苓等利湿药。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药物,如天花粉、葛根等。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患者应保持清淡的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芹菜、山药、豆腐等。同时,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内的湿气和热邪。此外,患者还应该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糖尿病湿热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个体差异、病因、症状等。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避免自行盲目用药或治疗。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