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调理脾胃(糖尿病调理脾胃喝什么茶好)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控制糖尿病,把好“脾胃关”很重要

一位患友问我:“唐教授,不是说得了糖尿病的人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吗?我的体检报告血糖升高了,可是我平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这是得了糖尿病吗?”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有这类问题的患者常常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油腻,出门乘车,很少走路,经常熬夜,人发福了,特别是肚子变大。并且,在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大多没有特别的症状,但往往血压、血脂、尿酸出现波动、轻度升高,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越来越多见。

糖尿病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T1DM),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只占糖尿病的一成到两成,一般首选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而老百姓常说的“吃出来的糖尿病”其实指的是2型糖尿病(T2DM),属于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的七成到九成,一般首选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够上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糖高出正常值的上限,譬如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IFG),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异常所致。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后,血糖会增高,机体具有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使其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的能力,这就是葡萄糖耐量;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葡萄糖的耐量试验血糖在7.8mmol/L与11.0mmol/L之间,就是葡萄糖耐量受损(IGT)。这两类情况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这个阶段大多没有什么症状,但往往伴有肥胖及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三高”表现。

糖尿病古称“消渴病”,由于古时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当病人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中后期。现代医学在糖尿病早期不仅能检测到血糖升高,而且能够发现相关的代谢指标异常,为我们尽早发现糖代谢异常、诊断糖尿病并做好防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医认为,T2DM早期的代谢功能紊乱与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湿热以及气郁化热等密切相关,提倡通过调理脾胃来防治早期糖尿病。

其一,不良的生活方式为T2DM孕育了土壤

T2DM的发生和发展比较缓慢,一般经历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早期多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也就是餐前、餐后血糖轻度升高,发病隐匿。但若听之任之,IGT或IFG就会发展为显性的糖尿病。从根本上讲,T2DM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现代人饮食多追求口感,高脂高糖高蛋白质食物比例增加,而谷物、蔬菜摄入减少。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超出了日常脾胃的消化能力,滞留体内的代谢产物使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不良的饮食起居对脾胃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而发展为“消渴”的过程。《黄帝内经》认为消渴病以富贵之人易患,因嗜食肥甘厚味又好逸恶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负担过重,使得一部分营养物质不能转化为正常的能量而成为“废物”,出现了中满,内热、痰火、湿热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胃肠,久之五脏耗损而引发“消渴病”。在发病早期,改善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以调节脾胃功能为重点,提倡合理膳食、粗细搭配、劳逸结合,通过劳动、体育锻炼、调节饮食等方法,减少胃肠负担,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以减缓、阻止向显性糖尿病发展。

其二,从“脾胃症状”发现T2DM的苗头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饮食转变为气血精微物质的重要场所。胃负责受纳和腐熟水谷,脾负责消化水谷并气血精微输布至全身。脾胃运化的节律与我们一日三餐的规律相吻合。现代社会许多人由于工作繁忙,违反了进餐节律,饥饱失常、过食肥甘、饮酒无度,脾胃运化节律打破,则运化能力减弱,长此以往造成消化不良,代谢紊乱,出现血糖、血脂、尿酸等血液生化指标升高。这个时期,患者一般食欲良好、精神体力尚可,不影响日常活动,但仔细审察患者状态,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特征已略见端倪,如身体肥胖、食欲旺盛、食后腹胀、口腔异味、大便不畅、容易疲乏、舌苔厚腻等。以上症状若持续出现,提醒患者湿热、郁热、痰湿等病邪在胃肠已出现郁积,要尽早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止损,将疾病发展的苗头扑灭。

其三,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之法防治T2DM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自下而上“升发”。胃的受纳功能自上而下“顺降”,顺应脾胃生理特点的精微物质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而不转变为“浊毒”危害健康。首先,顺应脾胃运化节律:从进餐时间上,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在进餐的量上,饥饱有度,每餐七八分饱;在进食种类上,减少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摄入,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比例,寒温合宜,避免食入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此外,还可采用一些有药物功效的食物煮粥、泡茶、做菜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如过食引起的胃胀、胃堵等“胃滞”征象,可食用消食和胃之品:如生萝卜、山楂茶、大麦茶等;出现口干、口苦、胃热多食等“胃热”征象,可食用清胃降浊之品:荷叶茶、绿豆汤、苦瓜汁、苦丁茶泡茶等;出现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征象,可食用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山药粥、薏苡仁扁豆粥、西洋参茶等;出现便干、便秘等“肠滞”征象,可食用润肠通便之品:如梨、香蕉以及莱菔子茶、杏仁茶等。

适当地选择健脾气、清胃热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营养物质的利用度,减少“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不仅能使胃肠功能恢复,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除了饮食调节之外,中年瘦一瘦,饭后多走走,平常笑开口,保持合适的体重、愉悦的心态,以及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

(作者唐旭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糖尿病患者三个常见的脾胃症状表现以及中药调理方法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很早就开始探索。在各种理论当中,三消辨证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在三消辨证当中,脾为其中的“中消”。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承担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因此需要通过调脾来对糖尿病治疗提供支持。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糖尿病患者三个常见的脾胃症状表现以及调理方法。

一、脾胃虚弱:乏力、口干、纳差,治以健脾益气生津,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二、脾胃湿阻: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大便溏软,治以运脾化湿,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

三、湿热内蕴:口干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在脾胃方面比较常见的表现以及重要的调理方法。通过对脾胃的调理,让其恢复正常,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质,同时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支持,这也是糖尿病对中医治疗价值的重要体现!

糖尿病,多与脾胃虚弱有关,怎么调理,中医分享一方

古人也会得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把两个字拆开,消——消谷善饥,总感觉吃不饱,容易饿,渴——饮不解渴,喝水多,都属于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现代医学讲糖尿病是代谢出现问题,与中医里脾胃的运化功能异曲同工。

中医临床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脾胃问题,比如时常表现出多饮多食,但是吃喝完了之后,又出现腹胀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这种情况就属于“脾胃虚弱”,脾和胃虚弱到一起去了。

很多朋友误以为中医上的脾就等于胃,实际上不是的,脾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包括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并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及运化水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古人讲“脾为中洲之土,灌溉四旁”,说的是全身脏腑组织都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供养。

胃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可以储存吃下去的食物,并对它们进行磨碎处理,这是初步消化,接下来的交给脾来运化。

脾和胃是一对儿,“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脾和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以及津液的输布,所以脾胃也被称之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和胃,连虚弱也经常是一起虚的,除了先天性体质不好导致的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习惯不好,常吃肥甘厚腻之物(油腻、甜腻、口味重的食物),不常运动,长期情绪不佳,都会导致脾胃的虚弱。

脾胃虚弱的人,运化功能变差,身体各脏腑没有受到应有的营养和水分,吃了还想吃,喝了不解渴;水液运化功能变差,出现水肿;气血运化功能变差,总是这痛那痛,血液不通畅,“不通则痛”。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影响,脾胃虚弱可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消渴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喝水多)属,中消善饥(容易饿)属,下消多尿属。临床上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也就是说,肺,胃,肾都需要调理。

玉液汤: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中医认为,消渴(2型糖尿病)的病因本虚标实,阴虚是本虚,燥热是标实。人饮食不节、情绪不佳、长期劳累、熬夜等原因都会导致阴虚,阴虚会导致燥热,两者互为因果。

没过张锡纯开的“玉液汤”拿准消渴(糖尿病)病机,益气生津,润燥止渴,从肺,胃,肾三脏腑入手。

玉液汤组方:黄芪、山药、五味子、知母、葛根、天花粉、鸡内金。

黄芪,是此方主药,补气的名药,归脾经、肺经,主要补脾气,脾气升起来,水湿津液上升。

其次是山药,常见的药食同源食物,主要作用有三个:补脾、固肾、润肺,三脏腑都照顾到了,上润肺,肺生水可帮助止渴,下固肾,可帮助小便次数多的问题。黄芪补阳,山药偏于补阴,阴阳平衡。

五味子,酸味有收缩的性质,可协助山药补肾固精。

鸡内金,鸡没有牙齿,吃进去的东西主要靠鸡内金来消化,所以鸡内金健胃消食的能力比较强大。

方中其他药物,作用多是生津止渴,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润燥止渴;葛根,生津液。

玉液汤临床对消渴症发挥良好疗效,但糖尿病病因多样,一方不能完胜。糖尿病人在日常控制血糖、缓解症状、以及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疑问,可以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