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酶阳性(尿糖试纸上的酶)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如何解读“糖尿病自身抗体”报告?

导读:1型糖尿病是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免疫失调。测定糖尿病自身抗体(ICA、IAA、GAD、IA-2等),将有助于对糖尿病进行临床分型、指导临床用药并对将来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而立之年的陈先生在去年秋天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起初血糖控制得还不错。然而好景不长,今年春节过后,陈先生发现降糖药的效果越来越差,查血糖一次比一次高,前不久还因“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检查发现,小陈的胰岛分泌功能严重衰竭,胰岛自身抗体呈阳性,主管医生告诉他,虽然从发病年龄以及某些临床特点上看,他比较符合“2型糖尿病”,但本质上他得的是“1型糖尿病”,由于起病比较晚(这一点与1型糖尿病大都是儿童期起病有所不同),所以又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简称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又因为同时兼具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故俗称“1.5型糖尿病”。今天我们来说说糖尿病自身抗体。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意义何在?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意义在于:

(1)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另外,每种类型糖尿病又可细分为许多亚型。由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选药以及病情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进行正确的临床分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仅依靠临床特点来区分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交叉重叠,就像文中的陈先生,同时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这时很难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准确分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来区分患者究竟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2)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

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指患者的1级亲属)做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可以早期筛查1型糖尿病,提早干预。

(3)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

一般说来,糖尿病初诊时,如果检查患者有多种抗体阳性而且抗体滴度较高,则预示该患者胰岛功能衰竭速度较快。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而ICA阴性则提示胰岛β细胞已被破坏殆尽。

(4)预测临床疗效

患者胰岛移植后,若血清抗体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提示胰岛移植引起了自身抗原再次暴露给免疫系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此类患者移植成功率低;反之,则移植成功率较高。另外,在对1型糖尿病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等)实施免疫治疗时,自身抗体滴度下降,说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糖抗”家族有哪些主要成员?

糖尿病自身抗体是一个大家族,其主要成员有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可能是由胰岛β细胞破坏所产生的,是自身免疫性β细胞损伤的标志,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在LADA病人中亦可检测出IAA。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另外,在少数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也可检出胰岛素抗体,说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临床上,如果患者在胰岛素用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此时须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若抗体呈阳性或滴度升高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客观依据,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2)胰岛细胞抗体(ICA)

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是β细胞破坏的免疫学标志,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很高,特别是1型糖尿病儿童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而在2型糖尿病中阳性率很低,因此,在预测和诊断1型糖尿病方面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CA早在1型糖尿病前期即可出现,ICA阳性者有60%以上将在5年内发展成为1型糖尿病,因此,它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及诊断指标。此外,ICA亦可用于LADA的诊断。

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以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3-5年后阳性率降至20%。

(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GADA是胰岛β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故常用于1型(包括LADA)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与其他自身抗体相比,GADA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不易消失、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分型、病情发展预测、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4)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

又名“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胰岛素自身抗体。主要用于:①预测1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确定高危者;②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如同GADA在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而在2型糖尿病中低(约2%)一样,IA-2A同样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但在LADA患者中,其阳性率(约6%-12%)显著低于GADA,故诊断LADA它不如GADA敏感性高。

不同糖尿病自身抗体的优点与不足

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出现早,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可表现阳性,尤其是在LADA的筛查方面,GADA的阳性率及临床价值要优于ICA和IAA;②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在儿童1型糖尿病(即经典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可达80%-90%),特异性较强,故对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价值很大,但对LADA的诊断价值远不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此外,由于IA-2A在发病之前即可检出,故可用于预测患者亲属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③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对1型糖尿病的特异性不是太强,在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甚至某些正常人也可呈阳性,故单纯IAA阳性不能作为1型糖尿病的依据,但可用于协助诊断某些特殊类型的“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因此,在应用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取长补短,联合检测,以提高阳性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曾经用过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IAA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极少数正常人也会出现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而某些实际病程较长而发现较晚的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也可能呈阴性。因此,在分析糖尿病抗体检查结果时,无论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或是弱阳性,都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完全排除,一定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是胰岛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细节提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支持1型糖尿病的诊断,但抗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做尿常规显示尿蛋白阳性,应如何干预才能延缓疾病进展

近几日参加老年病健康体检活动,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尿常规检查蛋白质阳性,尿蛋白1 ~3 不等,进一步询问干预方式,很多患者都不清楚。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糖尿病患者发现尿蛋白阳性,应如何干预治疗。

研究发现,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发展为尿毒症的几率很大,就我国而言,尿毒症透析的患者中,糖尿病占第2位因素。

本文就告诉您:糖尿病肾病引起蛋白尿怎样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干预,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1.合理计划饮食

蛋白质供能占三大能量物质的15%-20%,这一能量配比指的是糖尿病患者未合并肾病的患者。

而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蛋白质供能占有的比例,以不超过15%为宜。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指出:成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平均0.8克/千克为宜,对于微量白蛋白尿者每公斤体重每日0.8-1.0克,对于显性蛋白尿者应控制在0.6-0.8克,且以优质蛋白为宜。

研究显示:过高的蛋白摄入,增加肾脏负担、加重肾功能损害、导致心血管及死亡风险明显增加;过低的蛋白摄入,并不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反而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足,增加感染机会。

蛋白质分为优质蛋白和非优质蛋白,糖尿病肾病应提高优质蛋白占有的比例。

优质蛋白:蛋白中的氨基酸利用率较高,各种氨基酸的比率更符合人体氨基酸构成比,包括蛋、奶、肉、禽、鱼、大豆制品等。

非优质蛋白:米、面、蔬菜和水果的植物蛋白。

科学规律运动

很多病友认为患有肾病蛋白尿时就不参加体育锻炼,应该静养,以免加重蛋白尿漏出。

但是长期规律的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延缓肾病进一步进展,首先保证血糖达标,因此运动锻炼是应该坚持的。

中国糖尿病肾病专家共识指出: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低等强度有氧运动安全有效,建议以步行和踏车为主。

  • 微量蛋白尿:可以参加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慢跑、爬山、打羽毛球、上楼梯)。
  • 中度蛋白尿:可以参加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交谊舞、体操、打台球、步行)。
  • 大量蛋白尿:可以参加最低强度有氧运动且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可以分几次运动(散步、家务等)。

以上运动保持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且运动不少于3天。

选择正确的药物

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时,说明肾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时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调整用药方案及剂量,并及时给予减轻尿蛋白、肾脏损害的药物。

  • 降糖药物选择:大部分降糖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时均可以应用,而少数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在透析时或肾小球滤过率(GFR)≤15ml/min,时仍可使用,但更建议这个时期应用胰岛素治疗。
  • 降压药选择:ACEI(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卡托普利等)和ARB(氯沙坦钾、厄贝沙坦、缬沙坦等)对存在肾功能不全蛋白尿时优先选择,但当血肌酐≥265umol/L时不建议选用,而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等)在糖尿病肾病时无限制。
  • 降脂药选择:大部分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非诺贝特、阿昔莫司等)在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时均可应用,而超出此值需要减量应用,并注意监测肾功能情况。
  • 微循环扩张剂:尽量早选择服用微循环扩张剂,如胰激肽酶原,可改善微循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进一步减少尿蛋白,延缓肾病进展。
  • 降尿蛋白中成药:一些中成药物治疗尿蛋白有不错的疗效,可通过调节组织修复和再生、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如肾炎片、雷公藤多苷片、黄芪当归合剂、三七舒通胶囊、百令胶囊等,选择上述药物辅助治疗。

达标要求

治疗糖尿病肾病应控制危险因素,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只有这些指标达标,配合上述干预措施才能真正达到延缓尿蛋白和肾脏的进一步进展的目的。

  • 戒烟:吸烟不仅是引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糖:血糖控制采取个体化方案。年轻人、肾病早期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7.0%;中老年人、肾病中期,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9%;肾脏疾病晚期者,因患者贫血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不准确,故晚期监测果糖胺或糖化血清白蛋白更可靠。
  • 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数值为130/80毫米汞柱,当合并肾病蛋白尿时,血压应控制更加严格,保持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 血脂:糖尿病肾病血脂达标值: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合并冠心病者≤1.8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mmol/L(男)或>1.3mmol/L(女)。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肾病3期,通过严格管理,可以实现逆转糖尿病肾病。

希望糖尿病患者不要让甜蜜的疾病,影响甜蜜的生活。

作者:李秋红

治了那么多年糖尿病,到底是1型还是2型?医生教你如何分辨

60岁的老张有10年的糖尿病,吃药治疗,血糖控制的还不错。一天,他在门诊突然问,

“孙医生,听说糖尿病还分型,我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啊?”

有这疑问的还有老刘,他打了8年的胰岛素,血糖控制也挺好,他说,

“孙医生,听说1型糖尿病才每天都打胰岛素,我是1型糖尿病吗?”

确实有很多糖尿病朋友只知道自己是糖尿病,可是别人问起自己是哪一型的时候,就一头雾水,“不知道啊!只知道是糖尿病,需要用药。”

其实在初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医生都会根据病史、发病情况、家族史等初步作出一个诊断,然后根据实验室检查和病例生理学特征等来具体确定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明确糖尿病分型时询问病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要询问有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家族史,如果有,则要明确亲属关系。特别要注意家族中有无25岁以上前发病的糖尿病患者或者耳聋患者。

女性要询问有无多胎妊娠、巨大儿生育史、死胎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有无女性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或者干扰素等长期用药史。

有无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甲亢、慢性胰腺炎等病史。

通过这些病史资料可初步了解患者是否有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基因型疾病、药物影响及继发性糖尿病的可能。

注意:

区分1型或者2型糖尿病不能依据患者的血糖水平,任何类型的糖尿病都有血糖正常或者异常升高的可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不是1型糖尿病所独有,2型糖尿病有时也会出现。

胰岛素治疗不仅仅只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只能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在疾病的过程中也有使用胰岛素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是明确1型和2型糖尿病的最有力工具

空腹或者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者缺如。

出现自身免疫标记性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抗体(ICA),人胰岛细胞抗体(IAA)阳性,则可诊断为1型糖尿病。

通常2型糖尿病人占比最高,大约为95%,1型糖尿病人大约有5%,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相对较少,但一般都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如妊娠等。

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占比最高,约有95%为2型糖尿病,这部分人群常见于中老年人,体型偏胖,起病隐匿,旺旺无症状,如果没有感染等情况,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

1型糖尿病常见于30岁以下,起病较快,病情较重,消瘦明显,常出现酮症或者酮症酸中毒。但诊断还依靠较低的胰岛功能曲线和胰岛相关自身免疫标记性抗体来区分。

#真相来了# #你好 秋分#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