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手指皱(糖尿病会手指肚发皱吗)

弘爱讲糖 0
文章目录:

糖友多年不正常的血糖近期变正常了,可是糖尿病医生却皱起了眉头

我今年78岁了,50多岁诊断了糖尿病,到现在也接近有30年的糖龄了。几年前老伴“走了”,孩子们也都不在身边,于是我就住进了“养护院”。

正常的血糖,在医生眼里却是不正常

我每天服用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控释片、阿卡波糖这三种药物,每周护理人员会给我监测1-2天的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的血糖,我的空腹血糖一般都在7-8毫摩尔/升左右,餐后血糖在10毫摩尔/升左右,医生说我目前的血糖控制也算符合要求了,因为我的岁数大了,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好,血糖控制在这个水平对我来说就算可以了。最近几天我感觉身体没劲,胃口不是太好,降糖药物服用依旧,监测血糖却显示控制得很好,都在正常范围内,空腹血糖在4-6毫摩尔/升,餐后血糖在5-8毫摩尔/升之间。说实话,我的血糖从来没有控制得这么好,我心里看到这样“正常”的血糖,其实说心里话还是蛮开心的。可是今天医生来“巡房”,看到了这个很正常的血糖,却皱起了眉头,反倒说不正常、有问题。

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需要见人行事

管理高血糖,就一定会碰到低血糖的问题。血糖高了,会来并发症,但血糖低了也是万万不行的,低血糖有时可能会比高血糖还危害大,严重的甚至能伤及性命,所以血糖控制的底线就是尽可能地不发生低血糖。说的形象点,控制血糖其实就是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低血糖最好不发生,让高血糖最好也不出现。不同糖友的这个平衡点是不同的,年级越大、身体情况越不好的糖友,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容易出现低血糖,而且一旦出现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会更大,所以在血糖控制的标准上,特别是对于老年糖友来说,是要因人而异、见人行事的。

●○l 对于糖尿病患病时间不长、自理能力好、或是自我管理能力强、能规避低血糖危险的老年糖友,血糖控制目标可以严格些,比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尔/升,餐后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内。

●○l 对于有糖尿病并发症及伴发其他疾病,有低血糖危险,生活自理能力欠佳的老年糖友,血糖控制目标就不需要太严格,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8.0%之间,空腹血糖控制在7.5 毫摩尔/升以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1.1毫摩尔/升以内就可以了。

●○l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发生经历、反复合并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病变、完全丧失自我管理能力也无他人良好护理的老年糖友,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得宽松点,原则上主要是为了避免严重高血糖(大于16.7毫摩尔/升)引发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难治性感染等情况发生,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0%-8.5%之间,空腹血糖控制在8.5毫摩尔/升 以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3.9毫摩尔/升以内就可以了。

出现一改常态的血糖,背后一定有事

按照制定好的降糖治疗方案,规律用药,血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会保持稳定的,如果血糖突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常常就预示着糖友可能出了状况,这一改常态的血糖一定是事出有因的。糖友一定要和医生一起来找找原因。查找原因无外乎就是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进行排查:

l 吃的有变化吗?

l 运动有变化吗?

l 药物有变化吗?

l 身体有变化吗?

我最近虽然胃口不大好,但吃的总体来说变化不大;由于感觉没劲,运动比以前少了一些;药物都是医院开具,在效期之内,按要求服用;难道是身体出了状况?医生综合判断胃口不好、身体乏力,身体出状况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就开出了血液检查化验单。

在控糖的路上,老年糖友要关注肾脏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零部件”也在逐渐“老化”。药物的“排泄”多数都要依靠我们的肾脏,肾脏排泄能力好,药物排出就顺畅,不会在体内堆积;如果肾脏排泄能力下降,药物排不出去,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容易出现血糖降低、低血糖的问题。胃肠道可谓是肾脏的“晴雨表”,肾脏有问题往往会先反应在胃肠道方面,比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等不舒服的表现,这些都是肾脏给我们的预警信号。我的化验单出来了,化验单中的肌酐高出了正常值很多,医生说这代表我的肾脏功能出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出现食欲减退、身体乏力、血糖降低的原因。幸好我们及时做了化验,发现了问题,如果继续原来的方案治疗,一成不变的地按原来的方案吃药,后续肯定是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问题。因此对于老年糖友来说,使用降糖药物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肾脏,即便是之前肾脏没问题、肾功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至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肾功能的化验,如果身体一旦发出“预警信号”,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的化验和检查。

肾脏出了问题,这些降糖方案可以用

目前控制血糖的办法很多,如果肾脏出了问题,仍然有很多办法可以作为备选方案,所以糖友也并不需要为此担心。肾功能如果是轻度受损,降糖药物大多都可以使用,但药物剂量需要减少;当肾功损害到一定程度,很多药物就不能再使用了,这时优先选择胰岛素、利格列汀、瑞格列奈、吡格列酮等。医生根据我的情况选择了利格列汀,早餐前服用一片,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之间,餐后血糖控制在11毫摩尔/升以内,达到了适合我的血糖控制的“一般标准”。

体会:

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并不是越低越好,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稳定的血糖如果突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好好找找背后的原因,对于老年糖友来说,特别是要关注肾脏的情况,如果肾脏功能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只要科学管理血糖,糖友虽然是带病生活,但也一样能够获得相对健康和绝对快乐!加油!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牙签扎伤手指险些“断掌”?竟是糖尿病碰上口腔常驻菌

52岁男子被牙签扎破手指,这个小意外差点升级为一场“断掌”之灾。面对右手肿得发亮的患者,珠江医院整形美容与烧伤创面修复中心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负责人石胜军教授团队步步追踪,查明“敌情”,发现竟是高血糖和一种口腔常驻菌惹的祸。

医生提醒公众,一定要对自身的基础病心中有数,糖尿病患者务必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注意日常防护,尽量避免受伤。

石胜军教授(右一)带领团队查房。

意外扎伤,糖尿病并发症险酿大祸

近日,来自广东清远的黄先生经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危机。

有一天,他在家中吃完饭后用牙签剔牙,一不小心牙签掉了下来,他下意识地用手接住牙签,却不慎将右手无名指扎了个小口子。伤口几乎没有出血,黄先生也未在意,转头就忘记了这回事儿。

谁料,两天之后,他的右手无名指就开始红肿、剧痛、指尖发黑。他连忙赶去当地医院,在反复进行切开引流、换药,并且使用了广谱抗生素之后,伤口仍然不可遏制地蔓延,肿胀从指尖进展到整根手指,并且很快整根手指都发黑了,只能无奈手术截除了无名指。

然而,一天后,手术缝合的切口又开始流脓,同时整个手背都肿了起来,像个包子一样。医生委婉地告诉他,可能要把整个右手截掉才能保命。

黄先生听到这里,觉得难以接受,同时也担心即使截肢也不一定能控制病情,遂决定到广州求医。

辗转多家医院,黄先生来到珠江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负责人石胜军教授门诊求助。

高通量测序揪出“罪魁祸首”

“肿胀和压痛严重,创周炎明显,大量脓性渗出,同时伴有恶臭,手背已经肿到皮肤发亮。”石胜军教授看着黄先生的右手,判断这绝对不是简单的牙签扎伤。

刻不容缓,他立即为黄先生进行了初步血糖检查。果然,黄先生患有Ⅱ型糖尿病,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虽然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较正常人会有延迟,但如此凶险的情况,单纯用糖尿病并不能解释病情。

石胜军教授组织MDT多学科会诊,推断可能有特殊细菌感染。因此,除了常规的细菌培养之外,还进行了病原高通量测序,最终确定了关键致病真凶——星座链球菌。

星座链球菌是通常分布在口腔里的常驻菌,这是一种机会致病细菌,通常不会导致感染,但在免疫功能降低或者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的时候,它就会趁机发作,引起化脓性感染。

医生推测,这种细菌很有可能是当日从口中掉落的牙签上传染至无名指创口,造成感染,形成糖尿病坏疽。

使用敏感抗生素后伤口好转

石胜军教授立即为黄先生使用了星座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并组织进行急诊清创手术,拆除缝线、扩大伤口、广泛切开引流,将伤口中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彻底清除,并且每天换药。

随后的几天里,黄先生的右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肿,整个手背的皮肤都皱了起来。一周后,石胜军教授为黄先生缝合了手背的巨大伤口。在血糖控制和正确的抗生素治疗下,黄先生的伤口迅速好转。

经过十余天的治疗,黄先生的伤口终于完全愈合,出院回家后只需在当地医院拆线即可。

医生提醒:血糖控制不佳时 轻微外伤也易感染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伤口,为何未能及早控制?石胜军教授解释,精准揪出病因是关键,只有发现了致病菌,才能精准使用抗生素控制病情。

对于糖尿病这个“甜蜜的负担”,石胜军教授提醒,糖尿病如同一位“沉默的侵略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话,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外周动脉受损和周围神经病变,这样的情况下,轻微的外伤就很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后进展非常快,经常是发病几天就到了不得不截肢(趾)的程度,即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伤口愈合周期也要远远长于普通人。

因此,石胜军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血糖,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注意日常防护,尽量避免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必须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处理伤口,精准使用抗生素。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李逸翔 韩羽柔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10个信号

1、红色面孔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充血发红,还可出现玫瑰色斑疹,是血管弹性减弱所致。

2、皮肤疱疹

酷似灼伤性水疱,壁薄,内含透明浆液,疱周无红晕,好发于手足的背部。单个或多个出现,数周内自愈,但可反复出现。发生的原因与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有关。

3、颈部毛囊炎

后颈枕部出现脓头痱子样的炎症,有触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小疖子或蜂窝织炎。脓液排出后可愈合,但常此起彼伏,反复发生。因皮肤含糖量增多引起皮肤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4、皮肤瘙痒难忍

皮肤瘙痒有全身性和局限性之分,后者多发生于肛门、女阴、阴囊等部位。与尿糖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有关。

5、感觉异常

四肢皮肤麻木,常有灼热感、蚁行感,行走时有踏棉垫感。有的人手足及四肢剧烈疼痛,穿衣裤、盖被时疼痛可加重。

6、多汗或少汗

多汗(多见于上肢和躯干)或少汗(多见于下肢),有的患者甚至大汗淋漓。这大多与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7、足部坏疽

患者足部疼痛,温觉消失,干燥易裂,发生溃疡,创口化脓、坏死。

8、皮肤黄色瘤

四肢屈侧、臀、颈、膝等处皮肤可见到成群突发的黄橙色小结节或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有瘙痒感。因为糖尿病常伴有脂质代谢障碍,使胆固醇类物质在皮肤上沉积。

9、念珠菌感染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口、甲皱、生殖器念珠菌感染较多而严重。念珠菌性口角炎是糖尿病儿童的典型并发症。念珠菌性龟头炎和外阴炎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

10、胫前色素斑

本病是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皮肤慢性营养障碍的基础上,由轻微外伤所致的修复反应。糖尿病患者下肢循环障碍较上肢明显,且易受外伤,故病变多见于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