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为攻克(糖尿病攻克的可能性)

孙医生讲糖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还不能治愈!最近100年,科学家都在干什么?

有糖尿病朋友埋怨,说科技那么发达了,糖尿病还攻克不了,那些科学家们都在干什么?听起来满满的怨气,那么,这100年间,科学家们都为糖尿病人做了些什么?

100年前,科学家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来了胰岛素,应用到了1型糖尿病儿童身上,从而挽救了无数糖尿病儿童的生命,而在胰岛素发现之前,这些儿童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

从狗胰腺上提取的胰岛素很有限,满足不了糖尿病人大量的需求,科学家们从牛、猪等大型动物上提取了足量的胰岛素。未提纯的动物胰岛素注射1次,需要几毫升,而且还可能出现过敏。

随着提纯、基因工程等技术的改进,人胰岛素被生产出来。之后又有了胰岛素类似物。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研发者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胰岛素作用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长。

胰岛素的品种就有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精蛋白锌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双胰岛素类似物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等先后问世。

临床医生可以方便地根据患者的个人特征、用药习惯、药物的起效时间,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例如超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以达到24-36小时,更长的作用时间让患者血糖更平稳、使用更方便。

除了胰岛素外,一百年间,其他降糖药也不断问世。短短的60年间,二甲双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仍然是临床上首选的一线首选糖尿病治疗药物。

以后的50年间,又逐渐研发出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剂等等药物。这些药物中,每一类分别又有3-5种治疗药物,按照“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药物研发概率,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口服药除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剂等传统口服药以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是近年问世的两类值得关注的新药。DPP-4抑制剂的“五朵金花”——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大约可使HbA1c降低0.6%,低血糖风险较低,体重影响中性。SGLT-2抑制剂除了降糖、减重作用外,还具有一定肾脏获益。恩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因其额外的心衰获益成为了心衰治疗的四驾马车之一。

注射药物方面,GLP-1RA类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度拉糖肽、洛塞那肽、司美格鲁肽先后获批,并有部分药物显示出了降糖、减重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以司美格鲁肽为例,全球SUSTAIN系列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可显著减重达6.5kg,未来在减重领域也可能会有所作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将SGLT-2抑制剂和GLP-1RA作为具有心肾高风险患者的优选降糖药物。

以上这些成就为糖尿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糖尿病还不能治愈,但是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不出现并发症,那么也一样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这难道不是这100年间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为我们提供的吗?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血糖高变成糖尿病仅需5年!糖尿病前期如何实现逆转?

糖尿病前期指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是却不足以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血糖异常状态,此类人群约有20%-30%会在5年内持续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那么,哪些人是未来可能患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发现自己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后如何做可以尽早介入和控制病情,延缓甚至逆转变成2型糖尿病的趋势呢?从以下的一些研究中可以为您解答。

高风险人群(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即指处于“糖尿病前期”(也称边缘型糖尿病)的人,他们一般空腹血糖值高于标准值但又低于确诊糖尿病的血糖值,即血糖值处于6.1-7.0 mmol/L之间,有跟踪研究报道此类人群约20%-30%在5年内会继续发展转变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人在血糖检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已处于糖尿病风险中。而通过一些生活习惯或者其他一些指标可以判断您是否处在糖尿病高风险中,有以下几种情况的人建议尽早做血糖检测:

  •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 高血压、高血脂人群
  • 好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长期低于标准
  • 运动少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 抽烟喝酒、压力大的人群
  • 长时间高糖饮食的人群

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胰岛功能失衡引发血糖升高。有研究报道经常喝含糖饮料的人会导致新陈代谢疾病风险的增加,如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这些都会引发糖尿病;而经常不运动却又摄入过多能量的人也具有较高的风险,进食后不运动易产生热量堆积引发肥胖,进一步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血糖进一步升高。

这类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糖尿病前期的排除检查,医生通过葡萄糖耐受量检测或空腹血糖检测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在糖尿病前期的状态,假如高于正常的指标,需要尽早介入并控制血糖。

控制与治疗

假若已经诊断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也不用灰心。虽然20%-30%的人5年内会转变为2型糖尿病,也有70%的人仍处于健康状态。糖尿病前期往往是可逆的,虽然预防往往比治疗更容易,但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前期的进程。

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无需服用药物控制血糖,保持均衡营养的饮食和定期运动就可以帮助逆转糖尿病前期。根据某国家糖尿病协会的指引文件,糖尿病前期(血糖高)治疗和控制的关键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 饮食中增加未加工的高纤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比例
  •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加工肉食的摄入量
  • 每周至少进行5个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每周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无氧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红肉(猪、牛、羊等呈现红色的肉类,饱和脂肪酸高)和加工肉食(腌制、火腿肠等等),适当食用白肉(鸡、鸭、鱼等等),多吃高膳食纤维比例的粗粮,少吃主食。以及定期、规律的运动。

这些定期运动和健康饮食的方法不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患上糖尿病的风险,而且还可以保护心脏免受心血管疾病的侵害。曾经有称之为“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的长期研究项目,参与研究的人多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高风险人群。他们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的方法来控制未来患糖尿病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该计划试验组的人群(即控制饮食和运动来替代吃药)比服用二甲双胍或安慰剂的人相比,患糖尿病比例降低了58%,60岁以上人群则降低了71%,效果显著可见,饮食和运动是控制糖尿病发展、降低并发症风险的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手段。

此外,针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药物也已经在临床实验中了。1型糖尿病与2型不同,无法通过生活习惯来改善,只能依靠新药物、技术的发展来攻克。笔者前期报道过一项针对1型糖尿病的预防新药Teplizumab的近况,今年早期报道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该药可以延迟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时间3年,目前正在进行3期临床试验,未来有望给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一种预防/延缓发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简介:BME工程师,Bio Med Engineer,生物医学工程师,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近十年,分享健康与生物医学前沿信息。

医学为啥至今无法根治糖尿病?医生说出原因,多了解不吃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听起来就像是个永远都解不开的“烂摊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了解逐渐深入,治疗方法层出不穷,然而,问题始终未能根治。

那为什么医学这么发达,却依然没能彻底击败糖尿病这个“顽疾”?

这可不是因为医生懒,也不是科技不够进步,而是因为糖尿病这个病,实在是“太聪明”,它不像其他的病那么简单,能够一招致命。它就像个打不倒的小怪兽,反复复发,捉摸不透。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糖尿病好像就那么回事,吃点药、控制下血糖,生活也差不多能过。

可真的是这样吗?那要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描述这个病的: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和很多内分泌、免疫、遗传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用简单的话说,糖尿病就像一个“超级混合怪物”,里面有多种因素共同作怪,根治起来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很多人理解糖尿病,常常只是看到它“血糖高”的表象。其实,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问题,更多的是胰岛素的“麻烦”。

糖尿病有两种类型,1型和2型,而它们的病理机制其实大不相同。1型糖尿病就像是一个误操作的系统,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己的胰岛细胞,结果胰岛素生产不出来。

而2型糖尿病就更复杂了,胰岛素“还是有的”,但细胞对它的反应不敏感,导致它不能有效地利用血糖。简单来说,2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抗拒”状态,而1型则是“胰岛素缺失”。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最终导致“血糖失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根治,但其实,根本就没有单一的药物或者治疗方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和血糖之间的错乱。

这就是糖尿病为什么这么难治的原因之一。它不仅仅是单一的“血糖升高”,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失衡。

你可能会觉得,既然糖尿病是胰岛素出了问题,为什么吃药就能控制血糖呢?为什么药物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甚至根治?

这其实是因为,目前的糖尿病药物多是通过“补偿”机制来控制血糖的,也就是说,它们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或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来弥补胰岛素本身的问题。

但是,胰岛素本身的根本问题——无论是缺乏还是抗拒——依然存在。药物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性,注定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的困境。

用个更简单的比喻,如果把糖尿病看作是一座房子,房子的“电路”出了问题。药物就好比是你在房子里加了很多延长线,让电流通过不同的路径达到目的地。

虽然你解决了当前的“用电问题”,但电路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法修复。房子的电路永远都会出现问题,直到电路本身修好了。糖尿病也一样,药物控制了血糖,但没有解决导致糖尿病的“根本电路问题”。

糖尿病的发生,绝不仅仅是由于一个人不注意饮食、缺乏锻炼。糖尿病的成因极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甚至生活习惯都可能是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些人天生就有糖尿病的“倾向”,这不是后天能轻易改变的。

根据一项调查,约有20%到30%的糖尿病患者,其亲属中也有类似的糖尿病史。这意味着,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自己患病的风险要高得多。

科学家认为,糖尿病的遗传成分与基因突变、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身体如何应对血糖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无法通过饮食或运动改变。

但遗传因素虽然重要,环境因素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高热量饮食、久坐、压力大等,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糖尿病。

特别是2型糖尿病,它的发生通常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吃得多,动得少,时间长了,身体就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就不受控制了。

而且,糖尿病的高发年龄也正在逐渐提前。以前,糖尿病几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病”,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因为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早早地被糖尿病敲门。

所以说,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吃药那么简单,病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治疗也必须多角度、多方位进行。

科学技术在进步,医学界也一直在为糖尿病的根治寻求突破。胰岛移植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来恢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治疗糖尿病。

胰岛移植的成功率虽然还不算高,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且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胰岛移植面临着供体不足、免疫排斥等问题,目前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能接受到这一治疗。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也为糖尿病的根治带来了希望。科学家们通过编辑人体基因,改变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表达,试图从根源上治愈糖尿病。

这项技术看似很有前景,但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距离广泛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糖尿病的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药物的“耐药性”和“耐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身体逐渐适应药物,药物的效果可能会降低。

就像是吃了很长时间的抗生素,身体会对药物产生“免疫力”。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药物也不能一直保持同样的疗效。

为了应对这一点,医生通常会不断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但一旦药物效果不再显著,患者就会面临更复杂的治疗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一直无法根治的原因之一。药物虽然能控制病情,但随着患者身体的变化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糖尿病的治疗依然是一个“动态博弈”。

糖尿病根治的难度并不在于医学技术的滞后,而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免疫等。

虽然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要彻底根治糖尿病,还需要从更多角度进行攻克。

糖尿病的“根治”之路,仍需要科技的突破、药物的创新、以及对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理解。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病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疾病管理问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张月颖,倪青.老年糖尿病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05):59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