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治糖尿病(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治疗糖尿病吗)
永不言弃的顾臻:十年磨一“智能胰岛素贴片”
医药科学家顾臻今年40岁,在他目前走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十年”中,有两个“十年”让他记忆尤为深刻。
一是中小学时代用10年克服了“口吃”;二是近10年研发了一款可以根据人体血糖浓度实时响应释放药物的“智能胰岛素贴片”,这个密布微米级短针、一元硬币大小、信用卡薄厚、痛感有如蚊子叮咬的贴片或将取代现在的胰岛素注射针,颠覆糖尿病传统治疗手段。
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但贯穿顾臻这两个“十年”的关键词都是“永不言弃”,他的故事,或许可以给近期的科技热词——“十年磨一剑”精神提供一种注解。
10年致力“智能胰岛素贴片”研制
作为浙江大学药学院的院长,顾臻2020年一入职就受到不少国内同行的关注。实际上,他研发的“智能胰岛素贴片”原型在2015年一经问世就曾在国际上引发较大反响,那张密布上百根微米级短针的照片入选了《科学》杂志年度十大图片,他本人则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35位35岁以下创新俊杰”之一,并在2016年获得著名的“斯隆研究奖”。
“智能胰岛素贴片”微针阵列局部特写,曾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图片。 顾臻供图。
广泛的关注源于巨大的期待。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超过4.2亿的糖尿病患者,且患病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上升迅速。顾臻介绍,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靠每天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顾臻的外婆就是其中一位,也因此,他从小就希望破解胰岛素给药的难题:“目前注射胰岛素的方式不但令人痛苦,还不能灵活响应人体的需求,用量难以精准匹配,一旦注射过量还可能让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危及生命。”他希望能够开发一种新型的胰岛素递药系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从我开始着手研究智能胰岛素贴片到现在,整整10年。”顾臻说。他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而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后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师从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兰格教授。
谈及“智能胰岛素贴片”的设计思路,他说:“注射胰岛素的目的是帮助细胞‘吃’葡萄糖,从而促进细胞代谢、使血糖下降。在正常机体内,胰腺里专门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糖升高时,分泌胰岛素多些,血糖降低时,分泌便会抑制。而智能胰岛素贴片的设计思路,就是模拟β细胞的功能,将能响应血糖的胰岛素释放体系与可穿透皮肤的‘微针’贴片结合,帮助胰岛素在病患体内按需释放,并通过贴片这种简易使用形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中间必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近10年间,这款备受期待的新型药剂研发成果在一步步“进化”。顾臻透露,“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大型动物试验效果令人满意,并且正在向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临床试验,计划今年开展人体试验。而“永不言弃”正是这项研究能够走到今天的秘诀之一。
科研上的“永不言弃”是从母亲那里继承
“永不言弃”是他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基因”。顾臻说:“我母亲刚怀孕时,父亲便被查出白血病,当时有人劝她放弃我,或许以后日子能好过些,但她坚持留下我。她说:‘或许以后这个孩子能帮助治疗白血病。’”所以父母给他取名“臻”,寓意“达成目标”。顾臻出生不久后父亲去世,并且把遗体捐献给了当地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顾臻则带着父母“永不言弃”的希望,走进了医药科学领域。
“母亲当年没有放弃我,这也是一种坚持。”顾臻的科研远非一帆风顺,但每遇坎坷,他都选择像母亲一样敢于、甘于坚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说:“我也一直鼓励学生尽可能研发新药、新剂型,因为‘新’,肯定挑战大,唯有坚持,方能顺达。”
顾臻团队在2015年首次提出“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原型时,很多方面并不理想。比如实验中,20克重的糖尿病小鼠需要用约1平方厘米的贴片来提供胰岛素,因此有人质疑这种贴片实际上并不可行:用到人身上岂不是要贴满前胸后背?
但经过不断技术迭代,几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大不相同。顾臻介绍,现在只需要把一元硬币大小的贴片贴在50斤实验小猪的四肢或背腹部,就能“监测”血糖浓度,向机体递送适量的胰岛素。但这还不是终点,他说:“目前是餐前一贴,一天需要贴两三片,未来将做到几天贴一片,二三十年后,应该有很多人都能够使用上这种贴剂。”
顾臻 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惧怕时间的流逝,但对于顾臻来说时间仿佛是最好的伙伴,总是在提供经历的同时赋予他力量。凭借“永不言弃”的信念,他还曾在青少年时期用10年时间治愈了口吃。
他回忆:“10来岁时我突然开始口吃,但越是说不好我越要说。”在中学语文课的课前轮流演讲环节,他特意把演讲的主题定为“口吃”,“我向大家讲述我的感受,告诉老师和同学我愿意努力练习,期待他们多和我交流,课上尽可能叫我回答问题”。到了大学,他终于摆脱了口吃,现在是一名可以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做过200余场学术报告。
顾臻在“坚持”这件事上受益良多,而他母亲当年的坚持也没有落空。除了“智能胰岛素贴片”,顾臻也在不断创新抗癌给药系统。临近父亲去世40周年,顾臻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团队通过体外冷冻癌细胞递送药物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2018年,其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报道了用造血干细胞和血小板联合递送抗癌药物治疗白血病的创新研究。刚来浙大,他的团队便与浙大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科展开了积极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医药科学领域的科学家,顾臻在做基础研究创新的同时主动拉长战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他介绍,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及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时,曾领导药剂工程学科创建了“创新转化学位”,并为这个学位融合了医学院、药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课程。来到浙江大学,顾臻一直强调三件事:学科交叉,努力发展“新药学”;医药联动,围绕“临床需求”,紧密与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互动;服务地方与企业,协同提升创新及转化能力,他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医药创新尽快“浮出纸面”。
顾臻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其家乡南通爱国实业家张謇的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够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我们最好能真切地看到科学挽救生命,改善病患的生活,这是生物医药研发的初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生物技术抗衰!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明显
“长寿不衰”是人类的“终极愿望”。一直以来,了解衰老过程以及如何延缓衰老,是科学家们致力于破解的难题,也是许多科学研究项目的关注热点。
9月25日,在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承办的“2021第七届成都精准医学国际学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魏于全作了题为《生物技术在抗衰老上的应用——新药研发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分享了目前国际医学前沿技术关于抗衰的系列研究。
论坛开幕式。
魏于全院士。
其中,一项“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典型病例分享,图片展示,一名69岁的老年女性患者,缺血性糖尿病足、肺部感染、肾功能受损,无法进行血管微创手术,传统常规治疗21天,糖尿病足无明显好转。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0天后即有好转,1年后糖尿病溃面愈合。
论坛上,魏于全院士介绍,根据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统计数据,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6.2%。而随着衰老,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也与日俱增,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Ⅱ型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关节炎、骨质疏松……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在患癌情况下随年龄呈指数增长。而黄斑老化性变性、糖尿病眼病、白内障、青光眼等衰老性眼部疾病,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
过去数十年,科学家们对衰老的研究,逐渐从表型转向背后的遗传机制。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衰老过程的发生,伴随着基因突变、DNA损伤、端粒缩短、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因素。
2013年,发表在《Cell》(《细胞》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列举了目前已知的9大衰老机制,包括: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端粒磨损、蛋白质稳态丧失、新陈代谢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细胞之间的通讯异常。科学家们围绕包括以上机理在内的角度出发,不断挖掘衰老机制背后的“奥秘”。
论坛上,魏于全院士细数了目前全球多个关于抗衰的生物技术项目,例如用于减缓衰老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人类脐带血重塑老年老鼠海马功能,以探索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等研究项目……《柳叶刀》子刊也曾刊文,首个健康年轻人热量限制研究表明,每天少吃12%的热量,心血管和衰老指标显著改善,还能减肥。
据了解,2021第七届成都精准医学国际学术论坛以“精准医学前沿高峰技术”为主题,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两院院士、国际精准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聚焦精准医学前沿技术发展,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和行业发展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助力精准医学全产业链及“政医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糖尿病、高血压……这些疾病早期能逆转,关键是抓住逆转最佳时机
糖尿病、高血压……很多人对于这些疾病的认知就是“一旦拥有,终身相伴”。但是,这些疾病早期是可以被逆转的,关键是抓住逆转最佳时机!
2型糖尿病:有些早期可以逆转
糖尿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旦患上就再难摆脱的慢性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无法逆转。
上海市代谢与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邹大进202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可实现病情缓解和逆转。糖尿病逆转分三种:
(1)部分逆转:不用任何药物至少一年,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7毫摩尔/升;
(2)完全逆转:不用任何降糖药至少1年,糖化血红蛋白<5.7%,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
(3)长期逆转:完全缓解状态持续超5年。
实现逆转,要先治胖,后降糖!研究显示,减重5个月后,第一时间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并在研究两年期间一直维持。同时,胰腺的脂肪也明显减少。
而另一项研究显示,减重10公斤的人约57%可完全逆转2型糖尿病。因此,符合条件的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应先制订体重管理计划。
高糖的毒性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此,应当尽早强化降糖治疗,把血糖降到合适的范围,尽快缓解糖毒性。①
高血压:新发高血压3个月内有机会逆转
新发现高血压,血压没有超过160/100毫米汞柱,且没有症状,没有任何糖尿病、心脑肾等血管疾病,那么就可以暂时不吃药。因为高血压也与生活习惯有关。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星202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高血压早期是有3~6个月的生活方式改善的“黄金期”。
对于这部分高血压,可以暂时不吃药(具体还需要根据自己病情咨询医生),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加强运动来控制血压,比如饮食上要严格遵循低盐饮食,同时控制体重,坚持运动,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减少压力等等方法。确实有一部分人血压能降到140/90以下;这部分人没有吃药,如果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后血压不高了,那么这部分人的血压就算是根治了。②
李蔚海 摄
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能逆转
“无症状期诊断是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贾建平教授在2022年9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早诊早智,关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直播节目指出,我国现有5000多万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患者,其中1500多万是痴呆患者,无症状期的诊断提供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良好的窗口期,这时进行及时干预,是逆转的关键。
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做个常规筛查认知,如果主观感觉比前两年记忆力下降明显,需要去医院做认知评估。
特别是记忆力日渐衰退、语言沟通能力出现困难、情绪和个性有改变等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预警信号值得关注。一旦发现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征象,一定要去医院的记忆门诊就诊。③
动脉斑块:早期有可能逆转
动脉斑块能缩小或者消退吗?有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张瑞岩2022年10月在健康时报微信表示,尤其是早期软斑块的阶段,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以使身体代谢发生变化,对斑块产生逆转作用。④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心脏科主任郭艺芳2022年6月在“郭艺芳心前沿”微信公号刊文表示,想逆转动脉斑块,首先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降低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是形成动脉斑块的主要原料,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斑块,也就难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预防或延缓斑块的发生发展。如果胆固醇降低幅度足够大、水平足够低,已经形成的斑块完全可能缩小甚至消失。⑤
脂肪肝:早期可以逆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2020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肝脏具有代谢、分泌胆汁、储藏糖原、解毒、造血、凝血等诸多功能,其再生能力很强,把健康的肝脏切掉80%,仍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体积,但如果肝脏生了病,就失去了再生能力。
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像之前著名的“暴走妈妈”,就是为了儿子在短时间内逆转了脂肪肝。但一旦脂肪肝发展成肝硬化,就不再可逆,并且会影响肝功能,因此一定要及时控制。⑥
子宫内膜癌:部分早期或能逆转
没生孩子就得子宫内膜癌,如把整个子宫切除,女性将永久丧失生育能力。通过控制雌激素可实现逆转治愈。但并不是所有子宫内膜癌都能用药逆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202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子宫内膜癌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大量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发生病变而产生的。
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白带会发生异常。正常健康的白带是白色稀糊状或蛋清样的。如果出现脓性、血性和水样的白带和癌症相关。
通过一种药物治疗,可以不切除子宫,还能控制住肿瘤,甚至治愈。就是用另外一种激素——孕激素去对抗雌激素,超量的雌激素就是子宫内膜癌的“粮食”,控制雌激素就是给肿瘤“断粮”,从而实现逆转和治愈。
但并不是所有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都能用孕激素来治疗,必须全部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才可以:
(1)肿瘤在早期,只停留在内膜层面;
(2)临床判断为比较好的类型的高分化内膜癌;
(3)对相关药物不过敏;
(4)无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
(5)无精神心理异常等问题。①
本文综合自:
①2021-09-28健康时报《这些病早发现可逆转》
②2021-12-17健康时报《有些高血压可逆转》
③2022-09-21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节目《早诊早智,关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④2022-10-06健康时报微信《血管钙化怎么办?记住这几点血管斑块可以解决!》
⑤2022-06-15微信公众号“郭艺芳心前沿”《颈动脉斑块能够缩小或者消退吗?有可能!》
⑥2020-09-18健康时报《院士眼中的健康经》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