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糖尿病研究(糖尿病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研究发现新的长寿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风险
- 2、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 3、《自然》:糖尿病研究获重大突破!德国科学家发现调控胰岛β细胞“自嗨”的关键分子,或能从源头缓解疾病丨科学大发现
研究发现新的长寿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风险
谈到运动,可以联想到养生。但小九要说,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众广泛知晓的是散步、慢跑这类有氧运动,其实还有一类运动,也非常适合老年人。
下面谈谈今天的主角:抗阻运动。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做抗阻运动能使人活得更健康,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更低。
研究人员通过对16项研究进行了风险,这些研究年龄在18~97.8岁左右,人数在3809-479856人不等,最长的随访时间达到了25.2年。
去除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状况、饮食习惯、各类型运动等影响因素后,结果发现相对于每周不做抗阻运动的人,每周做的参与者全因死亡率降低15%,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7%、癌症风险降低12%以及糖尿病风险降低17%相关。
而且做抗阻运动不是越久越好,研究发现:
- 每周进行40分钟的抗阻运动,全因死亡率下降程度最明显;
- 每周进行30分钟对癌症风险减少最有利;
- 每周进行60分钟能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和糖尿病风险;
- 但如果每周超过3小时则会使死亡风险增加10%。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代表一周的时间里,仅仅做抗阻运动就可以。还应该进行有氧运动,抗阻力与有氧运动相结合以促进健康。
很多人听到健身、增肌等词语,往往觉得这是年轻人的运动,而老年人不需要减脂增肌。其实,老年人老了会面对肌体中的肌肉含量不断减少的问题。
研究发现肌体中肌纤维数量的顶峰期大约在30岁,过了30岁每年就会以1-3%的速率减少,60岁开始速率加快,并且肌肉质量、力量和爆发力也会流失,因此老年人同样需要锻炼肌肉力量。
抗阻运动又称力量运动,是一种在克服外来阻力情况下人体骨骼肌主动进行的运动,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力量和器械运动,如仰卧起坐、俯卧撑、起立下蹲、举哑铃、沙袋运动等。
抗阻运动有很多优点,能够增强肌肉力量,超过50岁的成年人选择重复次数较少和中高强度负荷的运动有利肌肉力量的增强。
能够提高合成代谢,睾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生长激素等水平,能帮助人体修复受损的肌肉纤维。
还有助于骨骼肌合成和分泌肌肉因子,肌肉因子可以在身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心脏、肾脏等器官,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近期,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第3版《癌症生存者营养和身体活动指南》,指导癌症患者如何通过改变饮食和身体活动等因素,延长寿命。其中,就建议在满足安全活动时,每周至少有2天进行力量训练或抗阻力运动。
推荐以下4种运动,可以居家进行。但训练要注意动作规范,训练强度量力而行。
1.平板支撑
俯卧时两手与肩同宽打开,并在地面上支撑起肘关节,上臂与躯干最好保持直角。自然伸直颈部,挺胸并且眼睛注视前下方,保持头部、肩部、胯骨以及下肢等部位处于同一水平,收紧腹部肌肉和盆底肌,自然呼吸。
2.臀桥
在地面上仰卧,弯曲双膝呈90度,用力使脚后跟踢踏地面,收缩大腿后侧肌群和臀部肌肉,尽量抬高臀部,在臀部最高点保持动作3秒,最后慢慢恢复原始位置,每次可以进行3组,每组10次。
图源网络
3.俯卧撑
双手与肩自然同宽,并且保持腹部一直紧绷。在进行俯卧撑前要注意内收肘部细节,动作到最高点时建议适当弯曲肘部。
4.深蹲
抬头挺胸并使双腿与肩同宽分开。双腿平行可以使膝盖和脚尖方向在下蹲时保持相同。慢慢下蹲身体,直到大小腿之间的角度在70~80度左右,随后大腿用力站直起立。
如果身体不好或者不能进行抗阻训练,可以多练习练习快走。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研究室主任宋岳涛指出,走路快慢能预测寿命长短,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走路时心脏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果走路更快说明心肺功能更好。
还指出快步走,调动全身大部分肌群参与,可以增加下肢肌肉以及韧带力量,使关节保持灵活性,使四肢、内脏的血液循环加快,有助改善人体有氧能力等。
那速度和步数保持多久?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鑫璞认为,快走的速度一般男性每分钟90~130步,女性每分钟80~120步。
202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正常人群每天行走8000-12000步最优。久坐人群每天从2000步提高到4000步就会有明显益处。慢性病人群每天行走8000步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癌症死亡率。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建议每天步行6000步,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生命在于运动,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群,保持适当的抗阻运动或进行快走锻炼都能使身体更健康,增加寿命延长几率。
参考文献:
[1]《做抗阻力运动的人和不做的人,寿命和健康的差别有多大?不做的人,更容易……》 健康榨知机.2022-03-04
[2]《老年人抗阻力训练好处多》.市三院十二病区. 2019-11-22
[3] 《走路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跟着这样做,活得更长寿…》. 科普中国. 2022-02-24
[4] 《快走起来!47万人研究发现:每天坚持快步走,平均多活15年!》. 健康时报. 2021-11-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自然》:糖尿病研究获重大突破!德国科学家发现调控胰岛β细胞“自嗨”的关键分子,或能从源头缓解疾病丨科学大发现
如果以第一次治疗糖尿病患者作为时间点,那么2021年就是胰岛素诞生的第99年,百年前的天才灵感、恩恩怨怨,都已经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传奇故事。
不过凭借发现胰岛素的功绩获得诺贝尔奖的弗雷德里克·班廷,在接受诺奖时就说,胰岛素并不能治愈糖尿病,治疗的只是糖尿病的症状。一百年快过去了,“治愈糖尿病”有什么新进展吗?
在最新一期《自然》上,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抑制胰岛β细胞上一种名为Inceptor的分子,就能恢复这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它们增殖并产生更多胰岛素,从而有助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治疗[1]。
班廷说胰岛素治标不治本,其实这么多年来的一代代其它降糖药们,也一样不能解决糖尿病最关键的问题——胰岛β细胞的功能缺陷或破坏,只能是通过加速对身体器官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变相达到降糖的目标。
想要通过药物治疗,实现逆转糖尿病的伟大目标,就必须要确定调控胰岛β细胞的关键信号通路。已经有大量研究显示,胰岛素本身就能显著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增殖[2],但胰岛β细胞能不能“自产自用”胰岛素,却一直没有被弄清。
假如在正常人体内,胰岛β细胞确实不会被胰岛素引发自分泌效应,那就意味着胰岛β细胞内存在某种“屏蔽”胰岛素的机制。重新打开这个开关,或许就是逆转糖尿病的关键,这也是德国科学家们的切入点。
研究团队分析了小鼠胚胎期细胞,寻找在胰岛发育成熟、产生大量β细胞的关键期表达水平较高的基因,从而找到了本次研究的主角Inceptor,当然这个名字是研究团队给的简称,它的全名暂定为“胰岛素抑制性受体”。
Inceptor分子的结构及其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布
敲除小鼠全身的Inceptor基因后,小鼠的血糖水平会大幅下降,甚至低到危及生命,需要注射葡萄糖来救命的程度,说明小鼠体内产生了大量的胰岛素,对胰岛的观察也证实胰岛体积明显增大,β细胞数量增多。
基因层面的分析也显示在敲除Inceptor后,胰岛β细胞内由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调控的PI3K-AKT等下游信号通路明显被激活,遮蔽这些细胞的屏障消失了。而特异性敲除胰岛β细胞的Inceptor基因,也能有相似的效果。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Inceptor之所以能阻止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是因为它能激活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使胰岛β细胞将表面的胰岛素和IGF1受体吞进细胞,这样胰岛素被分泌出来,就找不到胰岛β细胞表面的作用位点了。
由于这些受体被吞入细胞内,不仅胰岛β细胞的自分泌作用不会被激活,就连其它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旁分泌作用实现影响也做不到了,这样就可能导致2性糖尿病中常见的“胰岛素抵抗”。
而使用特定单抗阻断这一内吞过程,就能恢复胰岛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重新让胰岛健康起来,产生更多的胰岛素,这对于1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都是相当有用的思路。
用《自然》配发社论里的话,就是虽然研究者们还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但Inceptor分子的发现,绝对是提升糖尿病疗效,甚至治愈糖尿病的一条思路。反正研究者们可是说了,将来“要为世界没有糖尿病而努力”,那就拭目以待好了。
参考资料:
1.Ansarullah, Jain C, Far F F, et al. Inceptor counteracts insulin signalling in β-cells to control glycaemia[J]. Nature, 2021.
2.Goldfine A B, Kulkarni R N. Modulation of β‐cell function: a translational journey 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12, 14: 152-160.
头图来源: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
本文作者 | 谭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