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扎脚(糖尿病扎脚趾头)

浙江日报 0
文章目录:

大伯钉子扎脚差点被截肢 竟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

2018-11-08 07:1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 沈听雨 通讯员 沈文礼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到2030年将成为人类第七位主要死因。糖尿病也是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脏病,以及中风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患上糖尿病之后,可能会引发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日前,65岁的李大伯就因为糖尿病足差点被截肢。

李大伯家住五常,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最近,他去自家菜地干活,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下,当时脚好像有点痛,但是没有多大感觉,他就继续干活去了。

一周过去,他发现自己的脚底跟开始腐烂,用手一摸,还有个硬硬的东西。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李大伯脚底跟有一颗1.5厘米的铁钉,正扎在脚底板上。尽管社区医生帮李大伯拔出了铁钉,进行清创,打了破伤风,可是一个月过去,李大伯脚跟的伤口仍没有愈合,且腐烂越来越明显。

事情并不简单,李大伯儿子把他送到了家附近的杭州市西溪医院,接诊医生检查了李大伯的血糖,结果显示为22.1mmmol/L,正常餐后血糖为7.8 mmmol/L,立即将他转入医院内分泌科。

经过诊断,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应慧敏发现李大伯是一个典型的糖尿病足,足底的痛温觉已经消失,再不及时治疗就要截肢。糖尿病足是一类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基础上,由于足外伤、感染等引起的严重下肢病变的总称。最常见后果就是慢性足溃疡、截肢至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好在,通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李大伯的血糖被及时控制,加上清创消毒,营养神经等积极处理,李大伯的脚开始慢慢好转。

应慧敏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旨在关注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前,应慧敏提醒,一旦出现伤口或溃疡久治不愈,要及时到医院筛查血糖。如果还有口干多尿消瘦、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和感觉异常、肢体麻木、乏力等不适症状,也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提脚尖、掂脚尖、弯膝、座椅运动等锻炼动作,都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

1.提脚尖:脚尖提起、放下,重复20次,试着以单脚承受全身力量来做。

2.掂脚尖运动:抓紧椅子,掂起脚尖,提起、放下,同时掂脚尖围椅子走数圈。

3.弯膝:手扶椅子,做10次弯膝运动,越低越好,背部保持挺直。

4.座椅运动:双臂交叉胸前,坐下、起立重复10次。

5.上楼梯运动:掂脚尖、快速走上楼梯。

6.抗衡运动:面向墙,双手低住墙,双手的高度不宜超过肩膀高度,双脚伸直在后,双臂弯。曲,身体挺直,身体向前靠,重复做10次。

此外,杭州市西溪医院将举办2018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活动:

活动地点:杭州市西溪医院一号楼一楼门诊大厅

活动内容:

(1)免费为社会公众、糖尿病高危人群(高血压、高血脂、有糖尿病家族史、45岁以上肥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行测血压及快速随机末梢血糖的检测;

(2)为糖尿病患者免费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初筛)的初筛;

(3)为糖尿病患者免费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免费眼底筛查,为糖尿病皮肤病变患者进行免费检测;

(4)邀请内分泌、肾内、眼科、皮肤、营养、护理等专家进行现场义诊:

(5)健康知识讲座:

《穿越糖潮》——主讲人:应慧敏副主任医师

《健康饮食》——主讲人:孙伟杰营养师

讲座地点:门诊西药房门口健康大讲堂

抗糖路上化解“七怕”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 田 慧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袁勇贵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编者按:糖尿病改变了糖友的生活,除了打针、吃药,也让他们备感焦虑、恐惧和痛苦。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糖尿病与幸福感”,国际糖尿病联盟呼吁,要致力于提升糖友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关注血糖。本报特邀权威专家,梳理影响糖友幸福的七个“恐惧点”,并给出应对措施。

怕低血糖:出门带甜食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进行血糖调节,但如果这项功能出了故障,即发生了糖尿病,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包括餐前反应性低血糖和用药不当引发的低血糖。前者会使人感到饥饿、出冷汗、头晕;后者症状轻重不等,如不及时纠正可导致四肢无力、出现幻觉,严重者可至昏迷,令糖友感到害怕。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表示,相较正常人,糖友不仅更易发生低血糖,且症状也更严重。糖友“怕低血糖”的心理会导致两种恶性结果:一是在用餐时尽可能多摄入食物,导致血糖进一步恶化;二是在用药时减量,或者用药后不运动等。

要改变这种心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表示,糖友首先应明确三点——自己容易发生哪种低血糖、发生时间和相关症状,可以记录下来,在复诊时与医生共同分析原因和对策。外出时,随身携带升糖食物,如糖块、糖水等,一旦出现心慌、手抖的症状可及时补充。另外,尽量多了解控血糖知识,通过饮食和运动改善自身血糖调节能力,保证血糖稳定,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怕疼痛:扎针有技巧

糖友疼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对于监测和治疗产生的疼痛,田慧建议,疼痛耐受力低的糖友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为了健康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不能逃避,还要争取让每一次药物注射、血糖检测都有价值。“例如,血糖检测有助糖友了解餐后或运动后的血糖波动情况,以更科学地制订治疗计划。有的糖友一天扎7次手指,但不清楚测血糖是为了什么,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结果是白白受痛。”其实,扎针也有技巧。例如,避开末梢神经多的指腹,尽量扎指尖两侧;扎针前按压手指,让血液充盈至指端,然后压住近端指关节再施针,这些方法可减轻一半疼痛。

对于病情进展后可能发生的各类疼痛、不适,包括痛性神经病变、心梗疼痛、带状疱疹痛、皮肤瘙痒、胃肠道痉挛和胀气、不宁腿等。田慧介绍,这些疼痛可以治疗,只要及早查找原因,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也能够帮助糖友减轻很多痛苦。

怕挨饿:节食别过度

“我在告诫患者‘管住嘴’时,常遭到反驳说,不能让人一直饿肚子啊。”田慧表示,这反映出不少糖友都认为得了糖尿病就等于丧失了品尝美食的权利。

实际上,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糖友只需适当控制饮食,“美味”与“控糖”可以兼得。“我有一位患者曾为了控糖10多年没有碰过奶油蛋糕,在一次朋友过生日时,在摄入足量蔬菜、适量鱼肉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吃了一块拳头大的奶油蛋糕,结果血糖一点没升高。”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这位糖友已摄入了不少蔬菜,可以延缓糖分吸收,另一方面,不少奶油蛋糕已改为低糖或零蔗糖,混合奶乳的蛋糕亦可减缓糖分吸收;而且这位糖友的甘油三酯正常,完全可以承受奶油蛋糕带来的血糖、血脂负荷。

“管住嘴不等于啥都不吃。”袁勇贵建议,糖友要多了解营养知识,知晓各类食物成分,在三餐中均衡分配菜、肉、主食,增加摄入品种;就餐时先吃蔬菜,后吃肉类和主食;餐后适量运动,做到吃动平衡。另外,糖友也不宜过度节食,特别是老人,过度节食不利于肌肉保持,会让血糖进一步恶化。

怕截肢:每天都查脚

糖尿病是血管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引发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足。如果出现下肢大面积坏死,必要时就须截肢而保命。在某糖尿病网络论坛的讨论中,有糖友表示:“真的很怕进展到这一步。”

袁勇贵表示,这种恐惧是很难消除的,但如果能将焦虑转换为行动,积极控制血糖、规范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很大一部分患者都能避免截肢。除了关注血糖、血压等指标变化,糖友日常还要保护好足部,做到以下几点。1.每天都要检查足部,并用温水清洗,注意别用热水泡脚,洗后彻底擦干;2.皮肤干燥者需外涂护肤乳霜,足跟易干裂者需敷用护肤油;3.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鞋袜,避免挤压脚趾,不穿会裸露足部皮肤的鞋子;4.养成闲时常搓脚底的习惯,保持脚部血液循环;5.避免自行挖除脚部鸡眼或胼胝、乱用药膏、用针挑破水泡等行为。如果出现脚部的破溃、感染,要及时就医,目前已有不少先进技术可帮助糖友处理破溃、红肿伤口,避免截肢。

怕遗传:改掉坏习惯

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不少糖友非常担心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因此感到自责。田慧表示,总体上,糖尿病有遗传背景,但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否发病,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联度更高。因此,糖友不必太过担心这种遗传倾向,更不要自责,而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扭转这种影响。

虽说2型糖尿病不是遗传病,但袁勇贵认为,这也为糖友家庭敲响了警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要更加注重日常饮食和运动,每年做好体检,必要时可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女性,一方面,可以在妊娠前做好遗传咨询,在妊娠期、哺乳期控好血糖,保护自己也避免影响到宝宝发育;另一方面,做好生活习惯调整,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掐断生活方式上的“遗传”。

怕折寿:护好心血管

调查显示,约75%的糖友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可以说,心梗、脑梗等大血管并发症是悬在糖友头上的“利剑”,这种恐惧又会进一步影响到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田慧说:“不少糖友一看到血糖、血脂、血压出问题就焦虑,一听到并发症就心慌。”

袁勇贵表示,虽说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能一直将血糖控制好,就能延缓甚至避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进展,糖友的寿命也可以达到人群平均水平。

想要延寿,严控血糖、控制饮食还不够,田慧认为,糖友还要改变心态,承认现实,接纳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不抱怨、不焦虑,尽量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变化。“不能一边嘴上说着想长寿,又一边焦虑、抑郁,抽烟喝酒,做的都是减寿的事。”

怕花钱:早防并发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医疗支出的13%用于糖尿病,其中近85%用于并发症的治疗。此外,糖友日常饮食花费也有所增加。田慧教授在我国西部地区义诊时,有不少糖友反映,当地蔬菜价格比粮食高,且品种单一。

田慧表示,避免巨额医药费的关键就是在糖尿病初期控制病情。“我曾接诊过一个病人,平时不体检,不知道患有糖尿病,脚趾破溃后也不及时处理,就诊时打了抗菌素、做了血管造影,花了不少钱。住院时又因为怕花钱而对下一步治疗犹豫不决,导致病情恶化,最终不幸离世。因为怕花小钱延误成了需要花大钱,又最终因怕花大钱导致了死亡,真是遗憾。”田慧痛心地说。

袁勇贵鼓励糖友,日常的检测、药物费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做到让每一次检测都有意义、让每一剂量的药物都用对,以及积极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好血糖,减少乃至停用药物,都可以节省大笔治疗费用。“如果能从糖尿病前期就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尽量不发展到用药的阶段,岂不是更加节省?”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老“糖友”脚疼扎针灸 谁知导致破溃感染

记者贺健峰,通讯员梁丽媛 杨巍

“还好你现在来了,要是再晚一点,这只脚可能都难保住了。”因为腿脚疼痛,一名糖尿病老病号自行前往针灸治疗,结果导致足部严重感染破溃。

77岁的王婆婆是个30多年的糖尿病老病号。因为近年来血糖控制得较好,生活没有太受影响。只不过随着年事渐高,老人时常受到腰腿疼痛的困扰,为此她常常去住所附近的一家小诊所扎针灸。

半个多月前,王婆婆又感觉腿脚有些疼痛,于是再次前往诊所针灸。谁知回到家后,左脚的疼痛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王婆婆的左脚已经从红肿发展到破溃,疼痛难忍。一开始,她还曾试图自行用纱布包扎,但收效甚微。直到最近疼得连路都走不了,她来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综合科老年医学科就诊。

科室副主任医师黄蔡华表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会导致足部的神经受损,供血不畅,从一开始的足部麻木,对温度不敏感,逐渐发展为严重的足部疾病,也就是糖尿病足。这种情况下,即使非常微小的伤口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破溃感染,恢复愈合也非常困难。

黄蔡华分析说,王婆婆的脚伤,正是因为针灸造成的微小伤口引发了感染。如果再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因为截趾截肢而致残。所幸经过了抗感染、抗凝、调脂、降糖等一系列治疗,再辅以正确规范的清创和换药,经过3周左右的时间,患者的足部逐渐消肿,溃疡面也开始慢慢愈合,后续仍将接受进一步治疗。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控制血糖外,尤其需要保护脚部,不能忽视看似不起眼的轻微外伤。如果发现足部不适,不要擅自处理,更要避免去不正规的机构进行针灸这样的有创治疗。而是及早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他还建议多年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针对血管健康状况的检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