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胃苦(糖尿病患者胃不舒服什么原因)

中医康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影响胃肠功能,三个方子来治疗

张发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方法,验之于临床,疗效颇佳,深受广大患者和同道的好评。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01

审症辨位,因机尽悉

中医学没有“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消渴合并“痞满”、“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

张发荣认为本病可涉及胃肠系统各个部分,损伤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胃损害偏重一些,有的可能肠损害偏重一些。

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相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同,所以首先应当明确病变部位。

张发荣根据主要病变部位,大致将本病分为胃、小肠和结肠功能损害三大类。

糖尿病胃损害主要表现为胃瘫。

其轻者常常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嘈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饱胀感、烧心、反酸嗳气等。

中医辨病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张发荣认为本病的内因与脾虚有着密切关系,因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中焦不健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气机不畅等情况皆可出现,继而引起上述诸症。

至于外因则无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七情失和等等。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腹泻多是间歇性的,少数呈连续性,可伴轻微腹痛。次数一般每日2~3次,多者可达10余次,伴大便失禁者常见。

本病始于消渴日久失治者,患者正气渐伤,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元气大伤,所以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脾气本虚,而腹泻为标。

糖尿病结肠功能损害,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秘。

有的3~5天不行一次,或者大便排泄不畅,形如羊屎,有的可见大便先干后溏,但排便时间显著延长。便秘可为间断的,也可以与腹泻交替出现。

本病早期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致腑实不通;或湿热蕴结以致气滞不行。病久则为气阴两亏,无水行舟或气虚推动无力。

02

专病专方,加减用药

(1) 糖尿病胃损害的治疗:

针对其心下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和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方药:制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太子参,大枣,甘草。

本方寒热互用和阴阳,苦辛并举顺升降,黄芩、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干姜、制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久则损伤脾胃,故配以西洋参、甘草和大枣补脾和中。

加减:舌苔特别厚腻、湿浊中阻突出者,去大枣,加草果;厌食少食者,加鸡内金、麦芽;舌红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嗳气频发者加丁香、吴茱萸。

(2)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治疗: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在腹泻频作时,用健脾除湿的常法治疗,收效缓慢,针对糖尿病的特点,采用清热生津、温中固涩的变法治疗,多获捷效。

常用葛根芩连汤合桃花汤为基础方。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干姜,赤石脂,粳米。

葛根芩连汤原为协热下利而设,由于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现常作为治疗消渴的基础方。

葛根清热生津,并能升提胃肠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坚肠胃以止泻。桃花汤为治疗胃肠里寒泄泻的名方。故二方合用,共奏苦坚止泻、温中固涩止泻之功。

加减:肠鸣水泻症状重者,加仙鹤草、车前子以加强分利止泻之功,特别是车前子具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腹痛明显者,加木香、丁香理气止痛;

脉沉、粪质稀溏冷清、里寒症状较重者,加制附片增强温运脾肾阳气之功;脾虚食少,加山药、薏苡仁健脾除湿。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腹泻缓解或停止,即应改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3) 结肠损害的治疗:

结肠损害主要表现为便秘。针对其津血不足、脾虚气滞的病机特点,治宜补益津血、健脾理气。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枳术丸加减。

方药:黄芪,当归,玄参,麦冬,生地,白术,枳实。

本方针对糖尿病性便秘颇有针对性,方中当归补血汤、增液汤补益津血,既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又是润肠通便的效方,再配以枳术丸健脾分滞,增强荡涤肠中积滞的作用。

加减:服上方仍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酒军。

临床上也有前述方法罔效,只有另加芦荟。

03

中西医结合,多法并举

由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常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所以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西药对于控制血糖疗效确切,张发荣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降糖药物,并酌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至于西药用治胃肠功能紊乱,由于促胃动力药物疗效不确切,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他不主张频繁使用。

饮食治疗方面,应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和少食多餐,并注意保证肠道营养,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流质食物,便秘患者应鼓励高纤维膳食。

04

验方治疗,贵在坚持

从长期的临床观察来看,除上述各种治法之外,中医验方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大凡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的患者,长期坚持服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每日3次,每次1支或1粒。

腹泻者可加服小檗碱,每日3次,每次3~5粒,多获良效。

实践证明,这种治法,不仅可以治疗并发症,而且对糖尿病本病也有治疗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

05

养生调摄,防患未然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使其他并发症的恶化,医者应当及时教育患者,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本病预防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坚持适当运动。

步行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运动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定距离或定时走或慢跑,结合体操、气功等体育疗法,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应注意避免房劳太过,保持心情舒畅。

糖尿病患者注意!口干舌燥、嘴巴发苦,可能是这3种疾病来临

说到口干舌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大部分都是因为吃的东西原因,所以并没有太在意。

但是,患有糖尿疾病的患者,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嘴里一直有苦涩的感觉,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与下面所述的几种疾病有关。

1、口腔疾病

糖尿病后,由于血糖高,口腔是细菌的培养基,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会引起牙周炎、牙龈炎等局部炎症,一旦感染,口腔会出现发苦的感觉。

2、肠胃不适

嘴巴和胃是紧密相连的,一旦有什么问题,嘴巴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另外,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但是也会对肠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胃轻瘫,就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口腔的苦涩。

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避免高油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比如芹菜,山药等。如果换了一种食物,还觉得嘴里发苦,那就去医院检查一下。

3、糖尿病肾病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还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导致肾脏功能下降,代谢能力下降,长期积累的垃圾毒素会在身体里积累,最后导致口腔发苦。

患有糖尿病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能缓解口腔的苦涩感。

1、血糖控制

由于血糖不稳定是导致糖尿病口腔发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首先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或者注射胰岛素,第二要避免吃高糖食品,要多饮水,多锻炼,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葡萄糖的消耗。

2、口腔清洁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摄取食物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咀嚼时,有一些食物很可能会留在牙缝里,从而导致细菌感染。

因此,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好是每天早晚两次刷牙,最好是用牙线去掉食物残渣,然后是上下刷牙,每次刷三分钟。

3、便秘的预防

如果进食后消化速度变慢,那么肠道内堆积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导致口腔变得苦涩。

因此,糖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粗粮,这样可以降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从而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总之,嘴里的苦涩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在患有糖尿病的时候,如果你突然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肾脏、肠胃、口腔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要想得到改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血糖的控制、膳食的调节、口腔的清洁。

早晨起床嘴里发苦怎么回事

嘴苦都是因为啥?

早晨因为空腹时间长,胃里面没有任何内容物,是最容易出现口苦的,所以很多人会担心是不是身体的内部脏器出了问题,例如消化系统疾病。但实际上引起口苦的原因很多,不仅有生理性的,还有疾病原因。

常见的生理性因素有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睡眠时间不足),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水少,过度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喜好油腻辛辣煎炸食物,饮食不规律),不良心态(精神压力大,烦躁焦虑易怒等)都可能与口苦有关系。

而能引起嘴苦的疾病原因也有很多,比如:

口腔疾病,比如牙齿有洞、牙龈发炎,从而导致口里有异味、发苦;

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会导致胆汁以及胃食管反流而感到口苦,特别是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病人,由于胆囊功能差,胆道系统运行障碍,导致胆汁的排泄不正常,口苦感明显;

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也会引起口苦,女性进入更年期,内分泌系统平衡被打破,也可能导致口里有气味。

感觉口苦该怎么办?

如果只是短时间内感觉口苦,不必过于担心,通过饮食起居自我调节,放松精神,多去室外活动,分散压力,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方式,口苦的情况也许会自然消失。

但如果症状仍然没有减轻,甚至出现加重,或者口苦现象持续较长,伴有腹痛、腹胀、发烧、消瘦、明显倦怠乏力等症状,就需要去医院从各个方面去寻找病因了。除了到口腔科检查有没有口腔局部问题外,最好还应去看消化内科,做一些有关检查,如腹部B超或内镜检查,查查有没有胆囊炎、胆石症、胃肠道疾病。另外根据临床症状还需要去内分泌科就诊,查查有没有糖尿病,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