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腿糖尿病干(得了糖尿病,腿部有什么症状)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多会被便秘困扰,原因是什么呢?又该怎样调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肠君,我真的快受不了了!每天都在拼命挤,而它们却越来越懒!”某天深夜,人体的肠道细胞们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主角是勤勤恳恳的“蠕动工作者”——肠平滑肌细胞,它正在控诉自己工作的艰难:“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就像一条老旧的‘地铁线’,谁来修修?”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人患糖尿病,便秘这个隐秘却常见的问题或许并不陌生。那么,糖尿病和便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场“肠道会议”或许能为我们揭示真相。

糖尿病与便秘的“隐秘连线”

让我们先从糖尿病的“幕后操作”说起。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中心”早已失控,导致血糖水平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种“血糖风暴”不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还会悄悄盯上肠道,特别是那条负责排泄的“地铁线”——大肠

连接一:神经系统的“断电事故”

糖尿病对肠道的最大威胁,是它可能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听起来复杂?没关系,让我们简单点:想象你的肠道是一条地铁,而自主神经就是地铁的“中央调度系统”,负责指挥列车准点发车。如果神经系统遭到糖尿病的破坏,这条线路的“列车”自然会变得迟缓,甚至停摆,导致便秘问题。

据权威统计,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病变,而这种病变往往会首先袭击肠道,导致排便困难。肠平滑肌细胞无奈地抱怨:“没有指挥,我们就像失控的民工,干起活来全靠运气!”

连接二:水分的“蒸发之谜”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常常感到口渴,尿量也比常人多。这背后是高血糖在搞鬼——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洗刷”掉这些多余的糖分,会拼命增加尿量。结果,身体里的水分被大量排出,而大肠却因缺水而无法正常运作。

“肠道里的存货(粪便)干得像块石头,我们怎么挤得动?”肠道细胞们一边抱怨,一边苦哈哈地工作着。大便变硬、排出困难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水分不足。

连接三:药物的“副作用黑名单”

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然而,降糖药有时会对肠道“下黑手”,导致便秘或腹泻问题反复交替。肠道细胞们纷纷吐槽:“明明是帮血糖‘打工’,却让我们吃尽苦头!”

不仅如此,一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还会减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甚至不吃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纤维素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便秘问题。

便秘的背后:肠道细胞的“吐槽大会”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肠道细胞们的“内部会议”:

大肠蠕动细胞:我们太累了!血糖高的时候,神经系统罢工,我们就成了无头苍蝇!

肠道黏膜细胞:水分呢?水分在哪?每次都干巴巴的粪便,我们怎么能顺畅工作?

肠道菌群代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太单一,不爱吃蔬菜水果,我们的“粮仓”都快空了!

这场吐槽大会揭示了便秘的根源:神经损伤、水分不足、饮食结构紊乱、菌群失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最终让糖尿病患者的肠道陷入了困境。

如何调理?让肠道重新“上轨道”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调理的方向也就清晰了。以下是几条科学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便秘困扰。

1. 补水,给肠道“加油”

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唤醒肠道的“动力系统”。记住:即便不觉得口渴,也要主动补水,这是对抗便秘的第一步。

2. 多吃膳食纤维,给菌群“喂粮”

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以下低糖高纤的食物:

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空心菜。

低糖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蓝莓。

粗粮:如燕麦、糙米。

小贴士:千万别突然增加纤维摄入量,否则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肠胃不适。慢慢增加,循序渐进。

3. 适量运动,唤醒“肠动力”

运动对肠道的帮助不可小觑!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时,肠道细胞们会兴奋地喊:“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

4. 调整用药,避免“副作用”

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降糖药出现便秘问题,可以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避免滥用泻药,以免损害肠道功能。

5. 益生菌的“神助攻”

益生菌是肠道的“好帮手”,它们可以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选择无糖版本)或益生菌补充剂。

6. 定时排便,培养“好习惯”

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一开始没有便意,也要尝试“蹲一蹲”。这种习惯能帮助肠道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结语:让肠道“不再堵车”

糖尿病导致便秘,就像一场肠道的“交通事故”。但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就能让肠道重新“上轨道”。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小问题”。

最后,大肠君在会议上总结发言:“只要血糖控制好、饮食结构合理、还愿意多喝水、多运动,便秘一定可以被赶跑!”肠道细胞们纷纷鼓掌,期待着你为它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年更新版。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便秘的影响》,《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第4期。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学杂志》,2022年第2期。

糖尿病人下肢皮肤干,伴有静息痛,可能是下肢动脉病变了

在第八届糖尿病共同照护论坛上,有幸聆听刘彦君教授的演讲“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治”,受益良多,整理刘教授演讲的核心要点分享如下。

01

概念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02

流行病学特征

①发病率高: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LEAD的危险性增加2倍,糖尿病足合并LEAD的患者占47.5-62.9%。

②LEAD常合并有足溃疡,足溃疡愈合率降低,糖尿病足复发率高。

③致残率高:与无LEAD患者相比较,LEAD导致截肢率升高,是截肢(趾)的预测指标。

④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常同时存在,故LEAD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LEA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达21.1%。

⑤导致LEAD的高危因素:年龄≥40岁,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遗传因素等。

03

病理特点

LEAD病变广泛,常可累及大动脉、中动脉、更多涉及膝下中、小动脉,导致血管中膜钙化、节段性狭窄或闭塞。

(病变血管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

04

LEAD的临床表现

1、症状:LEAD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动脉闭塞程度增加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趾端坏疽。

2、体征:皮肤干燥、弹性变差,有色素沉着、皮温降低、肌肉萎缩、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05

检查

(1)触摸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LEAD患者可出现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踝肱指数(ABI)和趾肱指数(TBI)检查:

①ABI检查结果评估:ABI为1.31以上下肢动脉显著钙化;ABI为0.91–1.30基本正常;ABI为0.71–0.90轻度的下肢动脉病变;ABI为0.41–0.7中度病变;ABI为0.40以下严重病变。

②TBI结果评估:TBI>0.75为正常,TBI<0.25则代表重度下肢肢体缺血。

(3)经皮氧分压(TcPO2)测定评估:

TcPO2≥40mmHg,无明显缺血缺氧,保守治疗,溃疡愈合几率高;40mmHg>TcPO2≥30mmHg,缺血缺氧不严重,内科保守治疗;20mmHg>TcPO2≥10mmHg,明显缺血缺氧,保守治疗溃疡愈合困难;TcPO2<10mmHg,严重缺血缺氧,手术治疗,截肢可能性大。

(4)血管超声检查:可见病变动脉有不同的狭窄率。

(5)下肢动脉CT造影(CTA)检查,可见下肢动脉血流中断。

(6)下肢血管造影检查(DSA):可明确血管病变具体位置,血管狭窄率及血流情况,为进一步血管腔内治疗提供依据。

06

诊断

①符合糖尿病诊断;

②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表现;

③如果患者静息ABI≤0.90,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的症状,应该诊断LEAD;

④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且静息ABI≥0.90的患者,如踏车平板试验后ABI下降15%-20%或影像学提示血管存在狭窄,应该诊断LEAD;

⑤患者超声多普勒、CTA、MRA和DSA检查下肢动脉有狭窄或闭塞病变;

⑥如果患者静息ABI<0.40或踝动脉压<50mmHg或趾动脉压<30mmHg,应该诊断严重肢体缺血。

07

治疗

1、目的:

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预防缺血导致的溃疡和肢端坏疽;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下肢功能状态。

2、治疗方法:

① 加强糖尿病患者教育:控制危险因素(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等),预防LEAD发生;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适量运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体力);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② 针对自身病情,增强心理干预,改善LEAD患者的步行行为;增加无痛性行走距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③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提高总存活率;步行锻炼,增加步行距离,改善生活质量;最有效的运动,平板运动或走步,强度达到引发间歇性跛行后休息,每次30~45min,每周至少3次,连续3个月。

④ 药物治疗: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中等强度他汀)、抗血小板(所有LEAD患者,都应该接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日阿司匹林75-325mg或氯吡格雷75mg口服)、抗凝(主要用于血运重建如腔内治疗或旁路术,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口服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扩血管治疗(常用的血管扩张药包括:西洛他唑、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素钠、盐酸沙格雷酯、萘呋胺、丁咯地尔和己酮可可碱等)。

3、严重肢体缺血治疗的适应症:

(1) 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溃疡,特别是Wagner 分级4级及以上的DFU患者;

(2) DFU合并LEAD患者Fontaine分期在Ⅲ期以上的严重肢体缺血患者;

(3) 下肢缺血症状在Fontaine分期Ⅱb以上的重度间歇性跛行、经内科规范化治疗无效的患者;

(4) ABI在0.7以下、影像学检查证实血管病变位于髂股动脉,由于神经病变的存在而没有表现出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患者。

严重肢体缺血血管重建治疗方法:

(1) 血管腔内治疗(首选):

①经皮穿刺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主要指普通/药涂球囊扩张术),在球囊扩张基础上的支架成形术。

②基于导管的腔内减容手术(斑块旋切、血栓清除、激光消融等)

(2) 旁路手术:

① 股动脉-膝上或膝下腘动脉旁路移植。

② 下肢远端小动脉旁路移植。

(3)上述治疗无效,出现大面积坏疽时考虑外科截肢治疗。

讲者:刘彦君教授

整理:贾童林

糖尿病 皮肤干,需肺肾同养,一个方子,滋肾养阴 补肺润燥 建议收藏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你知道吗?糖尿病又皮肤干燥,不能只控制血糖,需要肺肾同养,今天刘医生给大家分享一个方子,可以滋肾养阴,补肺润燥,快来点赞收藏吧。

有的人发现自己突然容易口渴,经常喝很多水,小便也变多了,明明吃的很多,但是体重却在下降,去医院检查,发现是2型糖尿病。医院给开了二甲双胍等等药物,来控制血糖,血糖是控制住了,但是出现了很多症状

比如总是觉得皮肤很痒,总是挠自己的胳膊,后背,皮肤本来就变得很干燥了,再使劲一挠,经常下来很多皮屑。很容易失眠,晚上有一点点声音都会被吵醒。还经常腰酸腿软,干什么都没有力气,稍微劳累了一点,还会头晕,耳鸣,听不清别人说话。不仅皮肤干燥瘙痒,嘴巴也很干舌头伸出来一看,又红又瘦,有的还会出现裂纹,就像是干涸板结的土地一样。

这种情况的糖尿病,在中医上就是因为肾阴不足肺失濡润导致的“消渴”了。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如果肺阴不足,我们的皮肤就会干燥瘙痒,甚至掉皮屑,还会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肾阴又是我们脏腑阴液的根本,如果肾阴不足,我们全身都很容易出现干燥的情况,同时还会精神疲惫。阴液不足,虚火旺盛,这也是糖尿病表现“三多一少”的原因。

今天刘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方子,出自名医祝谌予之手,通过养阴润燥,益气活血的手法,来达到一个降糖的效果。

这个方子的基本用药是黄芪,生地,苍术,玄参,葛根和丹参。

其中黄芪生地黄配伍,可以滋阴凉血,补肾固精,生津润肺,同时还可以鼓舞肾阴运动,滋养我们的全身各处。苍术玄参配伍,可以健脾养阴葛根和丹参可以凉血润燥,同时活血化瘀,避免虚火煎灼阴血,导致阴血停滞。

这就是这个降糖方的基本用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来调理身体。

比如肺阴不足偏盛的,出现了脸红,干咳的情况,我们可以添加麦冬,天冬这类滋阴润肺的药物。

如果胃阴不足,出现胃里烧得慌,吃完东西容易饿的情况,也可以添加玉竹,黄精这类滋补胃阴的药物。

总之要在辨证的基础上,来做一些药物的加减和剂量的调整,没有医生的辨证指导,不要随意使用药物。

如果看了刘医生的分享,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刘医生有机会就会回复大家。

我是刘医生,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