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张唱糖尿病(糖尿病的古风歌曲)

首医杨金奎 0
文章目录:

张师傅的糖尿病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

撰文 杨金奎/北京同仁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微信公众号yang-jin-kui

张师傅的病情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

张师傅今年50岁了,1米6的个头,体重却有150斤。20年前没什么明显原因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及体重下降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在当地社区医院一查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吃“消渴丸”治疗,一直没有控制饮食及监测血糖,吃了两年“消渴丸”后自己感觉三多一少症状缓解了,就自行停药,以后再没系统治疗。

3年前,张师傅感觉手脚总有针刺感,但也没到医院看医生。1年前张师傅双眼视力明显下降,特别是左眼,这才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看病。而且,张师傅出现两条小腿水肿也快3个月了,休息后也不见缓解,最近1周还加重了,尿里有很多泡沫。10年前张师傅还被发现有高血压,最高甚至达180/90mmHg,口服“施慧达”降压,血压控制在140/80mmHg左右。

医生查体所见

根据张师傅的病情,立刻被医生收入院。医生给张师傅做了全面的检查。张师傅的血压145/70mmHg,心肺无明显异常,双下肢水肿。异常的指标主要包括:血脂升高,以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明显。空腹血糖7.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正常<6%),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1270.8ug/min,(正常值<20ug/min),24小时尿蛋白定量494.2(正常值20-141mg/24h),散瞳查眼底及做眼底照相可见渗出,做双下肢B 超可见动脉硬化伴斑块。

三科会诊,为张师傅病情把脉

内分泌科

已到中年的张师傅,多次查空腹血糖大于7mmol/l,可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发病已近20年了,应该说是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根据入院前后查眼底及蛋白尿的结果,目前张师傅已经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同时还出现了手脚麻木和针刺感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张师傅属肥胖型,又有高血压,是发生动脉硬化这类大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

应对措施:

张师傅经散瞳查眼底见眼底出血,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予口服止血药辅助治疗,并开始应用胰岛素降糖。

对于张师傅来说,为了延缓各种并发症的进展,必须严格控制血糖。他属于得2型糖尿病比较年轻的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8mmol/l,同时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人体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该数值升高反映了近期血糖控制不理想)。

控制血糖应首先从调整生活方式为基础,控制热量摄入,减轻体重。

关于降糖药的使用,对于已合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人群,首选胰岛素治疗。可以选择一天2次或4次注射,目标便是将血糖控制达标。

如果单用胰岛素控制不理想,考虑体型肥胖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在肥胖人群中容易出现。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肾功正常,可以加用二甲双胍。该药除了降糖外还可以减轻体重。在调整血糖的过程中应该监测血糖,避免发生低血糖,并且内分泌科门诊随诊。

眼科

张师傅的糖尿病诊断明确,且糖尿病史超过10年,应该说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有些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而有些患者自己没有明显的感觉。张师傅的眼底并发症通过散瞳查眼底及眼底照相,已经看到积血和新生血管,目前已处于糖尿病视网膜增殖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失明高危期,需要积极治疗延缓发展。如果延误治疗,就可能出现视网膜脱离甚至导致失明。

首先。应该积极将血糖控制达标,这样可以显著延缓病变的进展。

其次,达标后尽快选择激光光凝治疗,保存现有视力。激光治疗是高危病变首选的方法,它简单方便恢复快,但如果效果不佳,需要再选择手术治疗。

同时,可口服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羟苯磺酸钙胶囊,银杏叶片及丹参颗粒辅助治疗。

另外还要戒烟酒,控制血压和血脂。2~3个月到眼科门诊复查眼底。

肾内科

根据分级标准,如果尿液中微量白蛋白测定小于20ug/min 为正常,小于200u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期,该期的病变通过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蛋白是可以逆转,恢复正常的。如果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已大于200ug/min,就已经处于临床肾病期,该期已属于肾脏病变的不可逆转期。此时应该积极治疗以防止向终末期肾病,即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尿毒症期发展。

首先从饮食上调节:低盐饮食;同时该期的患友应采取低蛋白饮食,以减少肾脏的负担,每日蛋白在0.6至0.8g/kg之间,少摄取豆制品等植物蛋白,可以适当增加鱼、蛋、奶等优质蛋白以保证热量。

同时还要积极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血压控制在保护肾脏方面比降糖更为重要,因为高血压可增加蛋白尿。如没有合并肾病,糖尿患者的血压可以控制在140/80mmHg以下;但对于蛋白尿超过1g/24h 的患者则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血压越低保护肾脏的潜力越大。控制血压应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如低盐饮食。应用降压药推荐ACEI类或ARB类,除了可以减少尿蛋白,同时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如降压效果不理想,也可适当加用利尿剂类,不仅可以降压,还可以减轻腿肿。但应用降压药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水平,以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失衡等。同时定期复查肾功,蛋白定量等。

点评:

该患者以往一直没有得到积极的治疗,已经出现了全身各种并发症,采取并发症的全面检查,进行多科室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内分泌医生杨金奎教授】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原创首发。)

张师傅糖尿病五年出现肾衰去世,本来不应该,有十个误区不要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不是“慢性消耗”,而是“隐形杀手”

有句老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多时候病来不是“山倒”,而是“悄悄潜伏”。

张师傅只是个普通上班族,五年前被诊断出糖尿病时,他觉得自己身体没啥大毛病,吃点药就能混过去。可就在不久前,张师傅因糖尿病肾病发展为尿毒症,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6岁。

这场悲剧让家人痛心不已。如果张师傅当年能多了解糖尿病的管理,少走些误区,完全可能避免这样的结局。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的一项研究统计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的人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超过10%的人最终会进入尿毒症阶段。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并不是“少数案例”,许多人都因为一些常见误区而走向了“不可逆”。今天就来聊一聊糖尿病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十个误区,帮助大家避免悲剧重演。

一、误区一:血糖不高,就不用吃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类似的想法:“我的血糖不高,不吃药也没事。”其实,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看血糖高低,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即便空腹血糖正常,也可能有餐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超标的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值应控制在6.5%以下

根据《2022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依赖血糖值,而忽视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很可能导致长期的高血糖损伤血管和肾脏。张师傅当年正是因为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导致肾脏逐渐受损却毫不知情。

建议: 无论血糖高低,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或使用胰岛素。

二、误区二:不痛不痒,没什么大问题

“糖尿病又不疼,平时也没啥感觉,哪有那么严重?”这是很多患者的心态。但事实上,糖尿病是一种“静悄悄”的病,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多个器官,比如心脏、肾脏、眼睛和神经。

以糖尿病肾病为例,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但肾小球已经在“默默”被破坏,直到出现蛋白尿或肾功能减退时,病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教授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是延缓病程的关键。如果等到尿毒症阶段再治疗,往往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

建议: 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测,特别是对于患病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提前发现微量尿蛋白升高并采取干预措施。

三、误区三:只靠降糖药,不注重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药管病”,只要按时吃药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是“药物 生活方式”双管齐下。药物只能帮助控制血糖,但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预防并发症的“长久之策”。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糖尿病患者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可以显著改善胰岛功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高盐饮食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但我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远超此标准。

建议: 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误区四:误信偏方,乱用中药

市面上不少号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和中药,实际上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加重病情。比如一些患者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国家药监局早已明确指出,马兜铃酸与肾功能衰竭之间有明确关联

当然,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确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必须经过正规医院和医生的指导。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杂志》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黄芪、丹参等中药配伍使用,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循环,但这类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建议: 避免自行使用中药偏方,选择正规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五、误区五:怕麻烦,不监测血糖

许多患者觉得每天测血糖太麻烦,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但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血糖的波动性比单纯的血糖高低对器官的损伤更大,特别是对肾脏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系统。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3次血糖,包括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CGM),更全面地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

建议: 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记录血糖变化,并将数据提供给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

六、误区六:忽视高血压和高血脂

糖尿病往往不会单独“单打独斗”,它的“好兄弟”高血压和高血脂也会一同“登场”。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高血脂则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2.6 mmol/L以下。很多患者只关注“降糖”,却忽视了降压和降脂的重要性。

建议: 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和他汀类药物。

七、误区七:长期熬夜,忽视睡眠

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加重血糖波动。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患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建议: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7-8小时),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八、误区八:盲目减肥,忽视营养均衡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体重,但一些患者过于追求“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影响身体代谢功能。比如过度节食会导致低血糖,而长期缺乏优质蛋白质摄入则会加速肌肉流失和肾功能恶化。

建议: 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九、误区九:忽视心理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很多患者因为病情反复感到焦虑甚至抑郁。心理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血糖控制的难度。

建议: 学会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十、误区十:不定期复查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眼底检查等,以便发现早期并发症。但不少患者因为“怕麻烦”或“省钱”而不去复查,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复查频率。

结尾:科学管理糖尿病,远离并发症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管理。张师傅的悲剧是一个警钟,提醒每位糖尿病患者:科学管理,少走误区,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意识到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28卷第6期

郭晓蕙,《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9卷第2期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李大爷自己医治糖尿病

李大爷今年68岁,退休后过着悠闲的生活,每天早晨都会在小区的公园里晨练。他曾是一名热爱生活的教师,年轻时总是与学生分享健康的饮食习惯。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饮食上,常常大吃大喝。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李大爷在晨练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心中隐隐作痛。他以为是劳累,没放在心上,直到去医院检查,医生却告诉他:“李大爷,您得了糖尿病!”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李大爷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饮食习惯,心中充满了懊悔和不安。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改变,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邻居张阿姨看到李大爷的失落,热心地跑来安慰他,却不知她的一些“偏方”将给李大爷带来更多困惑。

李大爷回到家,心中满是烦乱。他打开冰箱,看到里面的食物,心里一阵苦涩。那些他曾经爱吃的糖果、糕点和油腻的菜肴,现在成了他必须远离的“禁忌”。他坐在餐桌前,心情沉重,手中拿着一根黄瓜,心里想着:“这就是我的新朋友了吗?”

正当他苦恼时,张阿姨敲响了他的门。她一脸关心,带来了一大袋“健康食品”。“李大爷,我听说你得了糖尿病,我给你带了些特别的食物,保证你吃了好得快!”她兴奋地说。李大爷心中一紧,心想:“这又是什么新招数?”

张阿姨拿出一些自制的“低糖”甜点,边吃边向李大爷介绍:“这可是用代糖做的,完全不会影响血糖的!”李大爷犹豫了一下,还是尝了一口。甜点的味道确实不错,但他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接下来的日子,李大爷在饮食上陷入了困境。虽然他努力遵循医生的建议,但张阿姨的“偏方”总是不断干扰他的决策。一天,李大爷在超市看到自己最爱的红豆糕,忍不住买了一盒。他心里想着:“偶尔吃一次应该没事吧?”于是,他回到家,心里暗暗决定晚上就享用这份“奢侈”。

然而,聚会的那天,李大爷面对一桌丰盛的美食,内心的挣扎达到了顶点。周围的朋友们都在享受美味,他却只能默默地看着,心中满是羡慕和失落。最终,他无法抗拒诱惑,偷偷吃了一小块红豆糕。甜蜜的滋味在口中绽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体的不适。他的心脏开始加速,额头冒出冷汗,瞬间感到一阵恐慌。

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认真对待糖尿病,而不是随意妥协。李大爷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明天就去找王医生,向他请教如何真正管理自己的健康。

第二天一早,李大爷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医院。他在等待区坐着,手心微微出汗,心中不断回想着昨晚的经历。终于,王医生叫到了他的名字,李大爷深吸一口气,走进了诊室。

“李大爷,您看起来有些不太好,发生了什么事?”王医生关切地问。

李大爷坐下,语气坚定却又带着一丝懊悔:“医生,我昨晚吃了一块红豆糕,结果感觉非常不舒服。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需要真正了解糖尿病该如何管理。”

王医生点了点头,耐心地解释:“糖尿病的管理并不是完全禁止某些食物,而是要学会控制和搭配。您需要了解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持均衡饮食,同时定期监测血糖。”

李大爷认真听着,心中渐渐明朗起来。他询问了许多问题,王医生一一解答,还给他推荐了一些健康食谱和运动计划。经过深入的交流,李大爷意识到,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自己积极面对,合理管理,就能过上健康的生活。

从医院出来后,李大爷心情大好,决定主动与张阿姨沟通。他找到她,语气诚恳地说:“张阿姨,我最近了解到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想和您分享一下。”

张阿姨一愣,随后笑着回应:“当然可以,李大爷,我也想了解更多!”

李大爷耐心地向张阿姨解释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合理饮食。他告诉她,虽然有些食物可以适量享用,但必须注意搭配和控制。张阿姨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两人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李大爷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与快乐。他们开始一起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互相鼓励着坚持锻炼。

就在此时,李大爷心中暗自感慨:生活总会有挑战,但只要勇于面对,寻求帮助,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糖尿病虽然是他的新朋友,但他相信,自己能够与之和谐共处,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爷逐渐适应了糖尿病的生活。他开始每天坚持锻炼,合理搭配饮食,定期监测血糖。每当他在公园里晨练时,总能看到张阿姨陪在身边,两人一起分享健康的食谱和锻炼心得,成为了彼此的支持者。

李大爷的血糖逐渐稳定,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邻居们发现他变得更加开朗,常常在小区里分享自己的健康管理经验,鼓励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身体。他甚至开始组织小型的健康讲座,邀请邻居们一起学习如何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在一次讲座上,李大爷微笑着说道:“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就能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听众们纷纷点头,纷纷表示要学习李大爷的经验。李大爷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明白,自己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围的人。

故事的最后,李大爷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望着蓝天,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未来的每一天,自己都将与糖尿病和平共处,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