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抗衰(糖尿病 抗氧化)
37岁ChatGPT创始人吃二甲双胍抗衰!这种药真能让人延寿吗?
受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药师 蒋宇利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施婕
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最新报道,为了延缓衰老,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 (开发出爆红网络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 除了每周举重三次,每天禁食15小时外,还坚持服用降糖药 “二甲双胍”来对抗衰老。
阿尔特曼并不是唯一希望通过二甲双胍帮助自己延寿的人。近年来,许多硅谷的科技新贵将二甲双胍作为其抗衰老疗法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糖尿病。现年45岁的硅谷科技大亨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今年1月公开表示,他拥有 37 岁的心脏、28 岁的皮肤、18 岁的肺活量,整体生理年龄至少年轻了 5 岁。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抗衰老身体实验”中,长长的清单上包括了大量的药物补剂,二甲双胍赫然在列。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艾瑞尔·波勒(Ariel Poler)没有糖尿病,但也在坚持服用二甲双胍,他相信服用此药,配合科学运动,以及全面营养,有助于延缓衰老。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此前曾经采访过十几位在科技行业工作的高管和投资者,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在服用二甲双胍,只是一些人认为服药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意公开透露姓名。报道同时指出,美国很多医学界的知名学者对二甲双胍抗衰持支持态度,比如著名的爱因斯坦医学院老龄研究所所长尼尔·巴尔齐莱。尽管这些服用者都明白,二甲双胍延迟衰老的证据不足,但包括波勒在内的很多投资人表示,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该药对于新陈代谢的改善作用,且没表现出腹泻、恶心或者乳酸中毒等二甲双胍带来的副作用,因此他们都打算长期服用。
从“秘密服用”到“公开带货”,十几块钱的二甲双胍在硅谷科技界掀起的抗衰风潮也引起了诸多人的好奇和质疑,甚至有人想跟风效仿。
二甲双胍来源于山羊豆,这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很多国家广泛种植。山羊豆对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用价值在中世纪起就已经被发现。1918 年,科学家首次从山羊豆中提取出胍类物质,并证明胍类可以降血糖;1929年爱尔兰科学家合成了高效低毒的二甲双胍;1957年,二甲双胍开始应用于临床,用于糖尿病的代谢治疗。
此后,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包括降低癌症风险等。近十年来,人们对于二甲双胍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糖尿病范畴。2013年,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年时定时给予小剂量的二甲双胍,可以促进小鼠健康,延长其寿命。近期,《衰老》期刊发表了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爱荷华大学卡弗医学院的研究成果,发现二甲双胍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有助于抗衰老。这项研究基于171名样本,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年龄为74岁,包括108名非糖尿病受试者和63名糖尿病患者。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能改善血脂代谢,甚至能够推迟衰老进程、延长寿命。
“老药新用,即不少传统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被发现新的用途,这并不罕见。比如阿司匹林,起初用于抗炎,后来被用来抗血栓,如今发现其在防治结肠癌方面功效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二甲双胍也能遵循同样的发展路径。” 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药师蒋宇利表示。蒋宇利表示,迄今为止,他还没看到有大规模的二甲双胍抗衰老试验。既往一些小鼠研究部分证明了二甲双胍的抗衰老机制,但从动物研究到人体试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况且这些研究本身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即使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最新研究,其样本数仍达不到医学临床试验300例样本的基本要求。
至于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过程中出现的抗衰老意外收益,蒋宇利认为,这种临床获得的“好处”很难辨别其因果关系,究竟是二甲双胍带来的抗衰效果,还是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抑制作用而间接带来生命延长、死亡率降低的益处,尚无从证实。
抗衰老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但服用任何一种抗衰老药物,都要依据已被证实的抗衰效果,二甲双胍也是如此。蒋宇利表示:“二甲双胍被关注的神奇效果,比如预防癌症、延长寿命等均未得到临床证实,因此在国内医学界,并不主张非糖尿病患者日常服用二甲双胍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虽然二甲双胍属于安全性很高的药物,但其副作用也很明确,“例如药物带来的腹泻、呕吐和胀气等消化问题,以及该药可能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长期服用还可能带来虚弱、呼吸问题以及神经损伤等。”蒋宇利提醒,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二甲双胍不符合国际对于膳食补充剂的定义。
蒋宇利建议,大家不要过度迷信一些前沿研究,也不要盲从名人效应,目前对于抗衰老,主流研究尚未证实任何一款“神药”的功效。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最重要的依然是持之以恒地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保持好心态等。▲
生物技术抗衰!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明显
“长寿不衰”是人类的“终极愿望”。一直以来,了解衰老过程以及如何延缓衰老,是科学家们致力于破解的难题,也是许多科学研究项目的关注热点。
9月25日,在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承办的“2021第七届成都精准医学国际学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魏于全作了题为《生物技术在抗衰老上的应用——新药研发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分享了目前国际医学前沿技术关于抗衰的系列研究。
论坛开幕式。
魏于全院士。
其中,一项“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典型病例分享,图片展示,一名69岁的老年女性患者,缺血性糖尿病足、肺部感染、肾功能受损,无法进行血管微创手术,传统常规治疗21天,糖尿病足无明显好转。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0天后即有好转,1年后糖尿病溃面愈合。
论坛上,魏于全院士介绍,根据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统计数据,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6.2%。而随着衰老,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也与日俱增,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Ⅱ型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关节炎、骨质疏松……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在患癌情况下随年龄呈指数增长。而黄斑老化性变性、糖尿病眼病、白内障、青光眼等衰老性眼部疾病,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
过去数十年,科学家们对衰老的研究,逐渐从表型转向背后的遗传机制。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衰老过程的发生,伴随着基因突变、DNA损伤、端粒缩短、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因素。
2013年,发表在《Cell》(《细胞》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列举了目前已知的9大衰老机制,包括: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端粒磨损、蛋白质稳态丧失、新陈代谢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细胞之间的通讯异常。科学家们围绕包括以上机理在内的角度出发,不断挖掘衰老机制背后的“奥秘”。
论坛上,魏于全院士细数了目前全球多个关于抗衰的生物技术项目,例如用于减缓衰老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人类脐带血重塑老年老鼠海马功能,以探索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等研究项目……《柳叶刀》子刊也曾刊文,首个健康年轻人热量限制研究表明,每天少吃12%的热量,心血管和衰老指标显著改善,还能减肥。
据了解,2021第七届成都精准医学国际学术论坛以“精准医学前沿高峰技术”为主题,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两院院士、国际精准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聚焦精准医学前沿技术发展,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和行业发展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助力精准医学全产业链及“政医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每天吃点这类食物,有助于抗衰、抗炎、抗氧化!爱吃的人真的赚到了
最近,一项发表在专业营养学期刊《营养与糖尿病》上研究结果显示,多摄入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助于降低研究对象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黄酮类化合物属于植物化学物质的一种,一般来讲主要包括黄酮、花青素、黄烷酮、黄烷-3-醇、黄酮醇、异黄酮这六大类。像最常见的大豆异黄酮、花青素、原花青素等物质,还有我们较少听闻的沙棘黄酮、山楂黄酮、银杏黄酮等都是黄酮类化合物大家族中的成员。
蓝莓富含丰富的花青素。
黄酮类化合物
堪称黄金“多面手”
1
抗氧化作用十分强大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普遍含有能阻止自由基产生、降低自由基活性的羟基和羰基,因此可以对抗自由基带来的氧化损伤,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抗氧化不仅能帮助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发生,还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 有助于抗炎、改善免疫力
除了抗氧化,黄酮类化合物还能降低人体炎症反应,提高人体对抗病菌感染的能力,改善免疫力。
有研究证实,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蔬菜水果,如苦瓜、蓝莓、仙人掌等均具有抗炎或镇痛效果。
一些平时抵抗力较差,或者肉蛋奶豆等动物性食物吃得过少的朋友,可以适当多摄入黄酮类化合物。
3 帮助调节血糖代谢,降低糖尿病风险
如文首研究所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肥胖、糖类代谢、抗炎以及改善肝肾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来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一项来自美国研究团队的综述性研究表明,在动物实验中,黄酮类化合物能帮助改善患有 2 型糖尿病的动物的糖稳态、降低其胰岛素抵抗。这对改善糖尿病预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都有积极意义。
想要控制血糖水平,或改善糖尿病症状的朋友,都可以尝试着在食谱中多搭配一些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食物。
4 有助于预防癌症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多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可以帮助预防癌症。还有一些针对单个或多个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食物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强大且广泛的抗癌作用,对肺癌、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前列腺癌、结肠癌等均有预防作用。
如果想要开启一种远离癌症的生活方式,不妨在调整作息和情绪、规律锻炼的同时,在科学搭配饮食,尤其是补充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方面多加留意。
5 有助于延缓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近几年,针对黄酮类化合物预防老年痴呆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黄酮类化合物摄入量能使受试者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 20%。
还有一些研究,从整体上肯定了黄酮类化合物的优秀价值。比如,英国一项涉及 9 万人的大型研究表明,每天增加富含黄酮化合物的食物摄入,与降低人群的全因死亡率相关。
想吃到黄酮,简单也不简单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常见新鲜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中。
1 各种浆果
蓝莓、树莓、黑莓、草莓、蔓越莓、沙棘、黑加仑等各种颜色偏深红、深紫、深蓝、红黑,且水分充足的小浆果,花青素含量都相当高。
2 颜色较深的新鲜蔬菜
比如紫甘蓝、韭菜、羽衣甘蓝、西兰花、芥蓝、菠菜等深绿色、深紫色的蔬菜。
3
茶类
绿茶富含黄烷-3-醇,同时也含有黄酮醇。白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中也含有这些黄酮类化合物,但含量比绿茶稍低。
4 辛辣味蔬菜、十字花科蔬菜
像洋葱、大葱等辛辣味蔬菜,以及西兰花、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往往富含黄酮醇。
5 香料类
以欧芹、百里香、辣椒、丁香等为代表的香辛料中,也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黄酮。
新鲜的百里香。
6 大豆类
大豆中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不仅抗氧化,还能有助于调节雌激素水平。
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广泛存在,但在加工、食用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黄酮类化合物怕高温。
长时间的高温加热会破坏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因此,建议大家水果直接鲜吃、蔬菜急火快炒或者凉拌、泡茶时水温不要太高且泡茶时间不宜过长。
2.黄酮类化合物多存在于皮中。
想要获得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吃水果时就要注意保留果皮。
3.不必在意摄入量,花样丰富应季吃。
考虑到黄酮类化合物种类丰富、来源广泛,目前并没有权威机构给出固定的每日推荐摄入量。大家可以参考上述清单,优先选择应季的蔬菜水果,花样搭配着吃。
2024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监制/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