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看糖尿病专家(看糖尿病专家能看甲状腺吗女性)

中医黄俊臣主任 0
文章目录:

名医华良才的“三消饮”治疗糖尿病,医案大解析

华良才 1962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 年 1 月,他凭借突出的专业能力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中医师。1990 年 7 月至 1999 年 1 月,华良才担任海南省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是海南建省后的第一任省中医院院长 。

华良才是中国最早涉足中医男科学的专家之一,被誉为我国中医男科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的 “精淤学说”,填补了中医理论上的空白,对丰富与发展祖国医学,推动我国男性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华良才的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的三消饮在治疗消渴(糖尿病)方面独具特色。其配方主要包含:生山药 、天花粉、地骨皮、枸杞子、生地黄、玄参、丹皮、乌梅。根据消渴的不同类型,还会进行灵活加减: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麦冬;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生石膏;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山萸,桑螵蛸。

在这个方剂里,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其中生山药和天花粉为君药,二者协同作用,清热降火、止渴润燥的功效十分显著。生地、枸杞子、乌梅酸甘化阴,作为臣药辅助君药。丹皮、地骨皮、玄参则充当佐药,用于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与枸杞子合用,还能调和全身阴阳,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三消饮” 经过多年临床应用,治疗消渴症的效果令人满意。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医案故事。患者李大爷,65 岁,患糖尿病多年,一直依靠药物控制血糖,但效果并不理想。李大爷体型偏胖,经常感到口渴难耐,喝很多水也无法缓解,食量也很大,还伴有腰膝酸软的症状,属于典型的中消和下消症状。仔细诊断后,决定使用三消饮进行治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李大爷的症状,加入了知母、生石膏来应对中消,加入五味子、山萸、桑螵蛸来针对下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大爷的口渴症状明显减轻,食量也恢复正常,腰膝酸软的情况也有了很大改善。复查血糖,数值也趋于稳定。

三消饮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在于其精准的药物配伍。生山药和天花粉针对消渴的燥热、口渴症状,从根源上清热润燥。加入的知母和生石膏,增强了清胃泻火的能力,缓解中消的多食症状。五味子、山萸和桑螵蛸则起到补肾固精的作用,改善下消的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

使用三消饮时也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

  • 用量要足够,切不可因药量大而不敢使用,否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方剂中标明的药量幅度,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来确定具体剂量,在此范围内使用,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 对于没有典型症状的隐性糖尿病,只要血糖量增高,都可使用基础方。因为 “血糖” 含大量热能,也就是 “血中伏火”,多次使用该方,效果显著,未见偏差。

  • 患者除了要禁忌辛辣、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不必刻意严格控制饮食量。只要用药恰当,燥热消除,伏火得清,津液逐渐恢复,饮食饮水自然会恢复正常,各种症状也会随之消除。

中药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用量皆不相同,切不可按方取用,必须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糖尿病防治专家李洪梅去世,享年59岁,25年前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9月23日,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洪梅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9日22:30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李洪梅(图源: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

据了解,李洪梅教授原籍辽宁阜新,自幼学习认真的她在1982年考入沈阳医科大学医疗系。李洪梅教授因小时弟弟患病,家人四处辗转求医的艰辛,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家人一致决定让她学医。五年的大学生涯,有辛苦也有美好。毕业后,她先在地方医院工作了2年,又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3年,于1994年调到应急总医院。从大内科轮转至固定的内分泌科,她从住院医师一步步成长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1999年,三十多岁的她接任内分泌科主任一职,成为当时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的官网信息显示,李洪梅: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应急总医院大内科及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营养学组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内分泌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理事;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副会长;北京代谢病学会慢病管理专委会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委;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参加多项并主持(分中心负责人)国家级、部级科研立项,荣获部级科研立项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学术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李洪梅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对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及垂体病诊治也有较深造诣。

李洪梅教授多次为患者答疑解惑

记者注意到,李洪梅医生在生前曾多次为患者科普糖尿病知识,并为糖尿病患者和家属提供免费电话咨询服务。在中国医学科普类的文章当中,也可以看到多篇署名文章。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的讣告称,李洪梅教授以其专业素养和温暖情怀,成为了众多患者心中的健康守护者。对待患者,李洪梅教授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她深知,对于绝大多数医生来说,工作中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专业技术,而是如何与形形色色的患者良好沟通。“处理好和患者的关系是医生的职责,首先要做到换位思考。”她常为患者考虑,开化验单时能少抽一管血就少抽,能当天完成的检查绝不拖延。为了让患者尽快完成检查,她甚至亲自跑到检查室去和医生说情。在门诊时,她也会尽量多和患者交流,时间一长,患者对她无比信任,甚至有的老病号一个月不见就会想念。她曾强调:“医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医生也不应与病人有距离感,而应该是温暖的。”

早在2002年,李洪梅教授就意识到糖尿病发病的严峻形势,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开展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工作,每月两次,一次讲课,一次咨询。虽然人手紧张,但大家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都认真对待。在科里住院的病人都会请营养师会诊,计算所需热量并制定饮食计划,还会请眼科医师会诊看眼底、做肌电图。李洪梅希望让糖尿病患者受到长期的教育,尤其是让年轻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的重视。衣着简单,神态从容平和,声音轻柔好听,这是李洪梅教授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让李洪梅教授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周六日、节假日,甚至大年三十在医院值班都是家常便饭。不知道全中国几百所三甲医院里,有多少像她这样在琐碎的科室日常管理和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消耗了青春和岁月的女科室主任。和男主任们相比,她们身上似乎少了一些雄心、野心,但更多了一份女性的真善和热情,这让医学显得不那么冰冷。

李洪梅教授经常引用葛均波院士的一段话:“医学不是冰冷的技术主义,而应该注入良心的温暖。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讣告最后,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对李洪梅教授的逝世表示沉重悼念。

极目新闻综合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官网、科协频道、网络公开资料等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回顾:糖尿病专家贾伟平,研究糖尿病41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学习

资料内容来源:

[1]杨叔禹.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应用指南(2024版)[J].中医杂志,2024,65(19):2056-2061.D

[2]金卫.心力衰竭用降糖药,错了吗?[J].科学生活,2024,(09):104-105

[3]宋卫强.你知道SGLT-2抑制剂是如何降糖的吗[J].药物与人,2024,(08):46-47.

1956年11月,贾伟平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时代,她与医学的缘分悄然萌芽。1971年至1975年,贾伟平担任陕西省农建师医院的护士,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医者的责任与使命。1975年,她步入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内分泌代谢专业,197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贾伟平在陕西省农垦局职工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开始了她临床医疗的职业生涯。1981年至1993年,她在青岛经贸部疗养院继续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0年至1993年,她重返学术殿堂,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内分泌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丁汉伦教授,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93年,贾伟平加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启了内分泌代谢领域的深耕。她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逐步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临床实践中,她发现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多基于国外经验,而忽视了国人的遗传特点。因此,她决心投身于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研究。

贾伟平院士在糖尿病领域的科研成就令人瞩目,她首次发现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次提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首次建立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这些“首次”不仅开启了糖尿病诊断治疗的“中国模式”,而且她的研究成果被写入全球医学指南和教科书中。

作为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在临床救治方面,贾伟平院士致力于糖尿病管理的革新。她创新了腹内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及筛查技术,牵头制定了国家新标准,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9部中国医学诊疗指南和美国教科书。她还设计主持了大规模的动态血糖变化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正常人群的血糖波动规律,创建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关键指标。

贾伟平院士深知,临床科研既要顶天——瞄准前沿、永攀高峰;也要立地——贴近生活、贴近患者,糖尿病防控的难题应该在临床一线和社区基层设法解决。为此,她潜心钻研,孜孜以求,频频出招:建立国家代谢性疾病生物样本库,开展2型糖尿病群体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中国人2型糖尿病遗传新易感位点,揭示了国人糖尿病的遗传特征,开发出遗传预警模型和基因芯片。

还创建系列糖尿病诊断、监测及预警新方法,提高糖尿病和高风险人群早期诊疗效率;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的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手段;制定及修订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等

贾伟平院士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评价她为“针对中国人特点的糖尿病研究者,架起了遗传和临床之间的桥梁”。她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贾伟平院士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糖尿病防控。她走访了许多偏远农村地区,手把手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糖尿病管理能力。她还牵头实施了民政部糖尿病救助援藏项目,为西藏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检查和健康管理指导。

在贾院士看来,控制血糖并不是一件需要高昂成本的事情,于是,一直和糖尿病人打交道的贾伟平开始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最后发现肥胖是糖尿病高危因素,而过度的血糖波动则是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随着我国慢性病患者人群的日益庞大,贾伟平意识到只有让人们自身树立健康管理意识,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遏制病情的发展。

如今我国大约有1.25亿的糖尿病患者,目前形式非常的严峻。贾伟平院士深知,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疾病发生后的治疗,她经常强调,对于控制血糖,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向贾伟平院士提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来控制血糖波动呢?”

对此,贾伟平院士表示:“在临床中,有许多患者在患上糖尿病后,都只知道要不碰烟酒、坚持运动,却独独忽略了一些小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回去之后只要听我的话,坚持做5件事,保证你的血糖稳定无虞......

贾伟平院士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控制血糖策略,这些策略被形象地称为“五驾马车”,旨在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教育是“五驾马车”中的第一驾,它强调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患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疾病的危害,对身体和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管理疾病。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旨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贯穿于所有类型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患者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搭配营养、少食多餐,并尽量选择高纤维食品,避免含单糖的食物。正确的饮食方案可以让血糖控制事半功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不强调每天都特别精确,而是贵在长期坚持。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以及血液浓度,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科学、合理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可能带来的反效果。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干预下血糖依旧控制不佳时,也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随意自行停药、增减药量,可以享受与普通人基本相同的寿命。

定期监测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和医生准确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每月监测几次血糖即可;而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血糖监测。此外,患者还应监测肝肾功能、血压等,以尽早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这五大策略共同构成了糖尿病管理的综合措施,正确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注:《回顾:糖尿病专家贾伟平,研究糖尿病41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学习》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