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得糖尿病减肥(得糖尿病减肥能活多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适合糖友的减肥之道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针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这意味着我国有1亿多的糖尿病患病人口。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至20015年的十年中,我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医疗支出将达到5577亿美元,可以说糖尿病防治已刻不容缓。糖尿病与肥胖的相关性很高,我们发现肥胖与超重的人群常伴有胰岛素分泌紊乱。合理减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以及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大有好处。

什么情况才需要减肥

现今社会以瘦为美,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减肥的时代,然而从健康角度来讲并不是什么人都需要减肥的,体重是否超标要与身高结合起来考虑。常用的体型判定标准是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28以上的人就要被判定为肥胖了。例如有人1米7的身高,体重为83公斤,即83÷(1.7)2=28.7,那么他就属于肥胖。同样的大于等于24我们认为是超重,在18~23.9之间的为正常体型。但是人的体型千差万别,计算公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肌肉与脂肪含量特殊的人群(如肌肉特别发达的运动员)就需要依靠专用的人体成分分析设备去评估是否有脂肪超标了。

减肥的目标与误区

一旦被判定为脂肪超标就应该开始控制体重。我们都知道减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饮食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增加运动要挨累的,减肥就是要与人性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但是减肥所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论对于控制血糖还是减少胰岛素抵抗,减肥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建议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病人群在3到6个月内减轻体重的5%~10%,逐渐达到理想体重,并长期保持。

提到减肥,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少吃饭,于是开始不吃东西或是只吃少量水果、蔬菜。这些方法其实都不可取。首先我们说不吃东西,也就是禁食,的确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是这种极端的饥饿不能长期保持,想想看,身上的肥肉是日积月累攒下的,会有一下子减掉这种好事吗?在饥饿初期维持身体能量的是肝脏中的糖原,糖原的储备量比较有限,机体全面动员脂肪提供能量还要有一个过程。这个时候难以避免的要消耗一部分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肌肉,肌肉的重量远大于同等体积的脂肪。所以我们忍饥挨饿一整天,虽然体重是减轻了,但是损失的却是对人体有用的肌肉和水分。只要我们恢复原来的饮食模式,身体就会积累更多的脂肪以备下次饥饿的来临,于是就“越减越肥”了。只吃蔬菜、水果貌似降低了能量,但缺乏优质蛋白的摄入,长期采用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

健康减肥金钥匙

其实最适合糖尿病患者采用的减肥方法仍然是最经典的低能量均衡饮食,加上规律运动,以达到能量的负平衡,并使体重逐渐降低。

例如,一个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体型肥胖,我们通常会按照20~25千卡尔每公斤标准体重来计算全天的总能量。也可以通过减少某一类能量较高的食物摄入,来达到控制总能量的目的。总体饮食原则就是保证适当的主食,足够的瘦肉、蛋、奶类,适当增加叶类蔬菜,少量水果,严格控制油脂与坚果。另外建议在容易发生饥饿的时间点之前适当加餐,避免过度饥饿,以至于报复性增加进食量。当然,加餐吃的食物要计算在总的食物量中。加餐的食物可以选择酸奶、苏打饼干、水果、蔬菜等。但是应注意避免油炸、膨化食品和甜饮料。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减重的基础

除了控制饮食,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熬夜是减肥的大敌,现代人睡得越来越晚,夜间零食、加餐增加,能量摄入增加。这个时候往往活动较少,更容易积蓄脂肪。第二天起床困难,因不吃早餐导致午餐吃的更多,全天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想要减肥就要规律进餐、规律作息,还要规律运动。糖友们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保护关节。

另外,每日监测体重,即使有短时间的反弹,或持续几天体重没什么变化也一定不要放弃。我们关注的主要是人体肌肉与脂肪比例的变化,必要时做个人体成分分析就可以观察到是否达到了减肥目标。说到不如做到,饮食与运动缺一不可,健康减肥要从一点点做起,希望能对想要减肥的糖友们有所帮助。(李世阳)

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糖友”减肥要注意这些原则!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这个主题不仅对糖尿病患者重要,对正在减肥的胖友尤其重要。

因为肥胖正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如果你长期肥胖,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四倍多。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越大。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都是肥胖者。

另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小常识是,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性要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腰围/臀围的比值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

简单的说,胖友们因体内的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及受体功能的缺陷,引起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效应下降。人体为降低血糖就会“让”胰岛代偿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保持糖代谢正常,此时患者表现出高胰岛素血症。

在标准体重跨入“胖友”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脂肪贮存在腹部,使原有的小脂肪细胞涨满,变成大的脂肪细胞,而恰恰是这种大的脂肪细胞产生了对脂肪代谢、糖代谢不利的内分泌激素,这些激素使胰岛素的降血糖效应降低,肥胖形成后,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产生脂毒性,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进而出现糖耐受量减低,使得不少“胖友”成为糖尿病的后援部队。因此肥胖的发生,体内巨大的脂肪库成为引起糖尿病的“祸源”,为健康埋下隐患。

如果不加以正确应对,从肥胖到Ⅱ型糖尿病的进程一般为:肥胖→糖耐量减低→Ⅱ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呢?对肥胖型“糖友”来说,调整饮食和适当运动,进行有效的减肥,是非常重要一种生活治疗手段。可以从下面这些策略入手。

策略 1:减少热量的摄入

对肥胖或体重超重的“糖友”,减少热量的摄入是首要任务,按照糖尿病饮食的原则的基础上,降低热量的摄入量是减肥的重要方法。

限制含脂肪高的食物摄入,对于用油煎炸的食物、奶油、动物性油脂等食物要忌食。“糖友”可依据自身的肥胖或超重程度循序渐进式对饮食进行调整,速度不宜过快,应考虑自身血糖的控制和病情发展情况。

策略 2:均衡日常饮食

“均衡饮食”是营养学家提出的科学理念,对于“糖友”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被肥胖所困扰正是说明之前的饮食结构、饮食种类不均衡所造成的,均衡、适量的用餐在这时尤为关键。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形成每餐定时、定量的规律,根据自身的营养需要,对三餐的食材进行科学搭配,使得食物多样化,在进入体内之后,各个营养素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身体把多余的脂肪消耗掉,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策略3:多吃些纤维食物

众所周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同时,“糖友”多吃点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但利于血糖的控制,对减肥也有良好效果。膳食纤维进入体内,吸收水分可发生膨胀,使人产生饱腹感,对于每餐食量的控制有积极作用。

对饮食进行科学的选择,是减肥的必要手段。粗粮、豆类、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是肥胖或超重的糖友的不错选择。

策略4:经常参与运动

适当运动对肥胖型“糖友”是最经济、最安全的降低血糖、减轻体重的方法。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控制病病情有利,同时经常参与运动,可以将体内多余的热量消耗掉,因此也是维持理想体重的重要砝码。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运动时,宜遵循循序渐进、结合爱好的原则,选择轻度或中度体力活动为佳。运动的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快步走(60~80米/分钟)、慢跑、骑自行车、上下楼梯、游泳等非竞技性并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切忌活动过度劳累,并以心血管系统能够耐受为准。

一般运动时间则宜选择在饭后1小时再开始运动,不要空腹时或在饭后立即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每日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果选择重度体力活动如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等,每次不少于10分钟,每周可以进行3~5次。

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只要体重下降5-10%,就可以明显改善许多指标。包括:降低血压,降低甘油三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人群,血糖也更容易控制,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和使用。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减重?

【来源:襄阳晚报】

□襄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石少敏

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患者首先需要完善检查,由内分泌专科医生排除继发性肥胖,进行肥胖分型。分泌专科医生在精准评估后,会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第一,饮食控制是基础。调整饮食结构,促进脂肪分解,限制能量摄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与膳食纤维。

第二,运动是关键。运动可增加肌肉质量,使胰岛素抵抗得到持续性改善,直接消耗部分能量,达到减重及控制血糖的目的。此外,运动还有助于降血脂、降血压,提高愉悦感。运动对减重的影响取决于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和总量。把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结合在一起,效果更好。

第三,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的基础上推荐用药物实施减重治疗。对需要接受胰岛素或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在高血糖症状明显改善后,要重新进行评估,如符合缓解2型糖尿病(T2DM)的基本条件,可采用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治疗措施,以促进实现T2DM的长期缓解。对不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糖情况,选择降糖药物。

第四,结合个体实际情况,可考虑用外科手术来治疗肥胖症。此外,可考虑肠道菌群移植,并加用益生菌、益生元、保健成分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