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指南2013(妊娠期糖尿病指南)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场持久战。有个说法在糖友圈里流传得很广:“糖尿病人有四道坎,熬过去就能长寿。”

这话听上去像是江湖传言,但细究起来,还真藏着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是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病。尤其年过五十,更要留心那几道“坎”,每个都可能是转折点。

这四道坎,指的不是哪四种并发症,也不是哪四种治疗方式,而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它们背后,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最容易“翻车”的阶段。

第一坎:确诊后的头两年,“糖”刚来,别慌了阵脚

初确诊糖尿病时,很多人心里一阵慌: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糖了?是不是得天天打胰岛素?是不是命不久矣?其实,这个阶段,是“糖尿病人生”的起点,但也是最容易“掉坑”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开始血糖控制不错,甚至吃点药、调整饮食后,血糖就稳了。这时候最危险的心态是:“我好了,不严重。”于是开始偷吃,停药,放松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确诊早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黄金窗口。

这两年要是控制得好,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还能降低未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如果这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就很快进入“失控”模式。

所以,第一道坎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认知和态度的考验。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糖”共处的事实,并从此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糖友绕不过去的考验

第二坎:发病后的第八年,身体开始“记旧账”

糖尿病不是“今天高血糖,明天就出并发症”这么简单。它像个记账员,悄悄把你过去几年血糖控制的好坏,一笔一笔记清楚。而第八年左右,往往就是身体“开始讨账”的时候。

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10年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神经病变等。

这时候,很多人突然发现眼睛模糊了、尿蛋白升高、脚发麻。其实并不是突然,而是“潜伏”多年后,病情开始显形。这正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特性。

别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没事,特别是八年左右这个节点,是*“无声并发症”*的高发期。该做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神经筛查,一个都不能跳过

第三坎:发病15年后,糖“动手”开始“拆房子”

糖尿病到了15年左右,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集中爆发期”。

这个时期血管、神经、肾脏、心脏都可能开始出问题。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甚至糖尿病足。

此时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看血糖”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高只是表面,背后是身体多个器官已经被慢性高糖环境“腐蚀”多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综合管理。光靠降糖药已经不够了,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同时定期评估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单打独斗”不行了,要靠“团队作战”。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依然维持良好的控制,延缓器官衰竭的速度,那就等于在糖尿病的“攻坚战”里守住了阵地。

第四坎:发病20年以后,“糖”不再藏着掖着

到了糖尿病2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年龄也都六七十岁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隐身术”彻底失效,身体的各种问题全面显现。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心衰或中风。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20年以上的糖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以上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管理,已经不是“调控血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围绕“延缓器官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展开。

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更频繁地做体检,调整药物组合,防止低血糖,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锻炼。这个时候,“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慢路”

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走得慢。慢得让人误以为它“没事”,结果一不留神,就被并发症“反噬”。

谁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长寿?很多糖友活到了八九十岁,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熬过那四道坎”。

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生气,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靠谱。和糖尿病相处,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打交道:你对它有规矩,它就不乱来。

“糖”要管,心要松,别吓自己

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就吓坏了,觉得是“死刑”。其实,恐惧和焦虑反而是病情控制最大的敌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仅影响血糖,还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个长期工程,要像“养盆景”一样精细,但也不用像“守炸弹”一样紧张。规律、稳定、持续,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词。

50岁后的人生,不是“下坡路”,而是“施工期”

人一旦过了五十,就开始进入人生的“维护阶段”。身体像老旧小区,电路、水管、墙皮都要定期检修。糖尿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隐患工程”。

别把糖尿病当“病入膏肓”,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示器”。提醒你,该吃得清淡一点了,该走路多一点了,该放下手机早点睡了。

只要你认真对待,规律治疗,定期体检,糖尿病就是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一场无法逆转的“人生灾难”。

熬过四道坎,糖友照样能长寿

“糖尿病人有四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患者经历总结出的规律。熬过去了,身体的“账本”也许还不完美,但至少不会垮塌。

糖尿病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调头的路标。掉头不晚,慢一点走,也能走得更远。

别怕“糖”,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四道坎,考的不光是身体,更是你的耐心、智慧和坚持。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20-00668.

医生发出提醒:糖尿病人想让身体越来越好,请一定守好这5个底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不疼不痒没关系?”
“药吃着吃着能停吗?”
“血糖正常就是治好了?”

这些在医院门诊里反复被问到的问题,其实都藏着常人想不到的风险。一个糖尿病人,真正想要身体越来越好,不在于吃了多少药,而在于守住了5个关键底线。

这5个底线,听起来简单,却是医生见惯了太多后悔莫及后的总结。一旦踩线,代价可能就是视力、肾功能,甚至是生命。

糖尿病不是控制一下血糖就完事了,它像水管里的锈蚀,不堵的时候看不出问题,但时间一长,管道就要爆。

医生们最怕的,是患者表面看起来好好的,实则身体正在悄悄“溃烂”。这不是吓人,而是无数例子摆在面前的现实。

第一道底线:不能只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同样重要。
很多患者以为早晨空腹血糖正常就是没事了,但临床中,餐后2小时血糖高的患者不在少数。这就像白天看天气晴朗,晚上却突然下雨。忽略餐后血糖,就像只看表面,不看实情。

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4亿,但知晓率和规范治疗率远低于欧美国家。这背后不是医疗水平的问题,而是认知误区太多。
医生观察到,很多患者控制了空腹血糖,却因为餐后血糖高,导致并发症悄然发展。

第二道底线:用药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医嘱,不能“感觉好了”就停药。
有患者吃二甲双胍几年,血糖稳定,一查正常,就擅自停药,结果三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飙到了11。糖尿病并非“好了就不用治”,而是一场持久战。

部分患者迷信偏方,停药改吃中药秘方或保健品,结果进了急诊。医生反复强调: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感觉”,而是科学评估。

第三道底线:忽视体重控制,就是慢性自毁。
研究早已证实,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帮凶”。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一个50岁的男性,如果腰围超过90厘米,即使体重不重,胰岛素抵抗也可能已经存在。

医生提醒:减重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减轻胰岛负担。减掉5%的体重,可能血糖就能稳定下来。可惜的是,很多中老年人只注意吃药,忽略了饮食和运动。

第四道底线:不能只管血糖,不管血压和血脂。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
这三者就像是“坏兄弟”,凑在一起,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成倍上升。

医生在门诊中经常看到,有患者血糖控制得不错,却因为血压高、血脂异常,最后脑梗、心梗发作。糖尿病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线作战”。

很多人以为降压药、降脂药是“化学药”,吃多了伤肝肾。但不控制这些指标,真正伤害肾脏的,是高糖、高压、高脂带来的慢性炎症。

第五道底线:不能忽视每年的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这些不是突发,而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症状,就不去医院。但医生太清楚,有些并发症一旦发现,已经晚了。

糖尿病眼底病变,发现时往往已经视力模糊;糖尿病肾病,等到蛋白尿出现,肾功能可能已损伤。

每年一次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不是多余,而是“提前打预防针”。

除了这五条底线,还有一些“冷知识”,可能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比如:长期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即使不甜,也会升血糖。白馒头、米饭、粥,远比一小块糖影响大。

又如:情绪波动、睡眠不好、慢性焦虑,也会让血糖飙升。医生发现,焦虑型糖尿病患者,吃药调不下来,心理干预后反而血糖稳定。

还有一个误区:过度依赖血糖仪,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仪只能看到眼前,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看过去三个月的平均水平。临床中,有人天天测血糖正常,却糖化高达8%,说明“只是测得巧”。

医生还提醒,家里的血糖仪要定期校准,尤其是使用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误差可能很大。

在饮食方面,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搭配”。
单独吃碳水容易升糖,但如果搭配了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血糖波动就会缓和。有研究表明,同样是一碗米饭,配点鸡胸肉和一小盘凉拌黄瓜,餐后血糖曲线会大不一样。

运动方面,也不是走路就行。
糖尿病人最推荐的是“餐后30分钟快走30分钟”,这个时间点运动,能有效降低餐后高峰血糖。
力量训练也不能忽视,比如轻哑铃、弹力带训练,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还有一类患者常被忽略:老年糖尿病人。
多数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不能一味追求血糖“正常”,而是要“安全范围”内维持稳定。
过度降糖,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增加跌倒风险。医生建议,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1到7.8之间即可,不求完美,但求平稳。

年轻人群中,还有一种“隐匿性糖尿病”。
临床观察发现,一些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体检血糖正常,却有严重胰岛素抵抗,这类人常见于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饮料摄入过多的人群。

他们看似健康,实则已在“糖尿病前期”的边缘。

医生提醒: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但一旦变成糖尿病,就只能控制,不能根治了。
不管有没有确诊糖尿病,只要有家族史、有肥胖倾向、有三高问题,都应早做筛查。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
守住这5个底线,不是医生的要求,而是对自己身体的尊重。
因为真正能保护你的,不是药,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每天做出的选择。

日子再忙,饭也要吃好,觉也要睡好,血糖也要盯牢。
糖尿病不是命运,而是生活方式的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敬你。
守住底线,身体自然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013年更新数据)》

李军教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解读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于2025年年初正式发布,其在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应对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的挑战,提升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康迅网特邀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军教授对本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军教授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兵团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及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委会副主委

新疆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骨质疏松分会委员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内分泌学专刊》编委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1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兵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兵团英才、兵团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更新点1:流行病学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由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各民族及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糖尿病的知晓率(36.7%)、治疗率(32.9%)和控制率(50.1%)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更新点2:诊断与分型

1.新增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2.新增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糖尿病分型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起病年龄、起病方式、胰岛功能、是否肥胖、自身免疫因素和治疗方式,必要时经基因诊断进行鉴别(图1)。

图1 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更新点3:三级预防

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

更新点4:筛查与评估

成人糖尿病高危因素中,年龄从≥40岁下调至≥35岁;将①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者、②有胰腺炎病史者、③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

更新点5:教育和管理

1.新增糖尿病管理要点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结局。

2.增加基于管理理论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同伴支持教育、家庭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数字化平台等更多教育形式。

3.新增教育管理流程(图2)。

图2 糖尿病教育管理流程

更新点6: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1.明确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

2.强调早期控糖。

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3.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慢性肾脏病(CKD)风险以及是否超重进行分层管理。

4.新增体重管理路径(图3)。

图3 2型糖尿病治疗简易路径

更新点7:医学营养治疗

新增糖尿病治疗药物与营养治疗的配合。

更新点8:运动治疗

强调坚持规律运动,深化运动指导计划。

更新要点9: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1)新增5条要点提示:①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具有ASCVD、HF、CKD获益;②SLGT2i及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具有体重获益;③吡格列酮可降低脑卒中再发风险;④胰岛素促分泌剂增加低血糖风险;⑤早期、合理联合应用机制互补的降糖药物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早期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

2)调整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或联合方案基本用药的描述。

在无ASCVD或其高危风险、HF及CKD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伴ASCVD或其高危风险、HF及CKD的患者,使用GLP-IRA和/或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降糖药物。

2.胰岛素

更新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可以开始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制剂治疗。

3.肠促胰素类降糖药

1)更改章节题目,新增要点提示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包括GLP-1RA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RA等。部分GLP-1RA能够改善心血管结局和肾脏结局。GIP/GLP-1RA具有较强和非常强的降糖作用。

2)新增GIP/GLP-1RA机制、疗效和安全性

更新点10: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5%的目标和获益

2.更新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药物选择:优先考虑有减重作用的药物。

3.新增根据药物减重作用强度的药物分类

更新点11:糖尿病相关技术

1.完善连续血糖监测(CGM)指标

(1)新增要点提示:CGM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2)新增1条CGM适用范围:所有接受非胰岛素治疗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

(3)新增CGM标准化报告的核心参数。

2.更新CGM核心指标目标值

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是评价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标,推荐大多数1 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控制目标为>70%。

更新点1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更新补钾、酸中毒要点提示:血钾5.0 mmol/L并有足够尿量(>40 ml/h)时即开始补钾。严重酸中毒(pH7.0)需适当补充碳酸氢钠液。

更新点13: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1.更新降糖药物选择: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GLP-1RA或SGLT2i。

2.更新糖尿病妊娠女性合并高血压的管理目标:建议血压控制目标为110~135/85 mmHg(1 mmHg=0.133 kPa)。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更加严格,新增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次要目标。

更新点14:糖尿病肾病

更新使用GLP-1RA和SGLT-2i的要点提示。

更新点15: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新增章节(图5)。

图4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相关内容

更新点16:1型糖尿病

新增章节。

新点17:低血糖

新增低血糖高危人群建议。

1.新增要点提示对于低血糖高危人群(频繁、严重、夜间低血糖或无症状低血糖),应用CGM是有益的。

2.新增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的应用、进食延迟、运动增加、疾病状态、酒精摄入。

3.新增低血糖的预防加强低血糖高风险患者的识别、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加强血糖监测、合理使用可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重视低血糖预防的教育。

更新点18:特殊情况

1.新增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治疗要点:建议对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并发症的高血糖患者推迟手术,先纠正代谢紊乱,使pH值和渗透压接近正常后再进行手术,推荐胰岛素静脉输注治疗。SGLT2i围手术期使用与正常血糖酮症酸中毒有关,应在手术前3~4 d停用。

2.更新老年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目标(表1)。

表1 根据健康状况分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综合控制目标

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

3.更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和药物治疗:应考虑脂肪分布(如腹型肥胖)的影响,应测量腰围、臀围及颈围。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除无创正压通气以外,也可以选择GLP-1RA等药物,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更新点19:代谢综合征

1.新增治疗药物建议:降压药物优先推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或者腹型肥胖患者。SGLT2i和GLP-1RA有助于合并糖尿病者的多个组分综合达标。严重患者(如重度肥胖合并糖尿病等其他代谢并发症时)可推荐代谢手术治疗。

2.更新治疗目标: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血压≤130/80 mmHg,糖化血红蛋白<6.5%。

更新点20:中医药治疗

更新中医药治疗相关描述:中医药可在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单独及协同控糖、防治并发症、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