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3号(糖尿病3+号是什么意思)

文汇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有了“随便吃”的米饭!历经20年科研与转化,上海原创“优糖稻”即将走上百姓餐桌

pixabay.com

日益攀升的糖尿病发病率,让我国超10%的人坐在饭桌前就发愁:吃饭吧,主食中的淀粉含糖,是“雷区”;不吃饭,长期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体内胰岛素功能下降。

今天(6月24日),记者从由上海市农科院与与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联手举行“优糖稻”科研成果转化发布会上了解到,历经20年科研与转化,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种进入大规模育种阶段,即将走上百姓餐桌。

破解糖尿病患者的吃饭难题

普通白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GI)能够达到80以上,GI低于55的都是低生糖食品。而“优糖稻”的GI只有48.53,这个数字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感到惊讶。

另一个让他眼前一亮的数字是13.2%,这是“优糖稻”的抗性淀粉含量。所谓抗性淀粉是不溶性膳食纤维中含有的淀粉成分,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降解,在体内消化缓慢,吸收和进入血液都较慢。但是和膳食纤维相比,它仍保留着许多功能性转化,对人体有着优越的生理功能。

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优糖稻”能破解糖尿病患者的吃饭难题。“吃普通米饭,病人的胰腺受不了,分泌不出那么多胰岛素,吃优糖稻对胰岛就像一种安抚、抚摸、不需要它分泌那么多,胰岛的压力就降低了。”厉曙光说。

据介绍,除了糖尿病患者,“优糖稻”还适用于减肥人群,甚至有人一个月减10斤。

中国人原创的功能性水稻

优糖稻的品种来自于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朴钟泽,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研修期间,他第一次记住了“功能水稻”这一名词——原来水稻除了满足口粮需要,还可以研发各种保健功能。回国后,在育种生涯中,他在田间收集了10000个外观发生突变的水稻植株,这些籽粒包含了500个种类,他把它们分别装进种子袋,带在身边。

在这种种子资源中,他发现了膳食纤维含量高达5-7%的品种,而一般功能性水稻的膳食纤维含量,也只有0.5-1%。于是,他带领团队将这些资源繁育、固定,2006年“降糖稻1号”基本定型。2017年“调节餐后血糖的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的品种,为何今年才走通成果转化之路?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瑞芳表示:“当时市民对功能性水稻的了解还不够多,高昂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暂时的受挫并没有打消这个团队继续研究的热情。他们进一步优化技术,比如以前抗性淀粉检测和育种过程非常复杂且不确定,课题组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找到了控制该性状的具体突变基因,开发了功能标记,加快了育种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2019年5月,抗病性更强的“降糖稻2号”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2020年,产量比“降糖稻2号”又增产10%的“降糖稻3号”也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据悉,新品种优糖稻的价格是原来的一半,加上大众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走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国应加强特殊膳食食品研究

与市农科院联手开发优糖稻的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顺君表示,今年“优糖稻”已经在祝桥镇种植了1000亩种源基地,年生产加工能力预计可达4万吨“优糖稻”稻米。

除米饭外,该公司还在开发“优糖稻”米粉、蛋糕、饼干等系列,也可作为代餐粉的主要配料。

“优糖稻”的科技成果转化开启了产学合作,研发特殊膳食食品的先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潘迎捷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膳食食品产业还是一片蓝海,目前90%被国外垄断,食品企业对产品的科研投入偏低,总体不到1%,而如雀巢、百事可乐等跨国企业,普遍投入在5-10%左右。他呼吁中国食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走好产学研合作之路,加速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沈湫莎

图片:除注明外为沈湫莎摄

上海用20多年培育了一种新稻米,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敞开吃米饭

糖尿病患者往往对白米饭望而却步,因为白米饭容易被消化,餐后血糖迅猛上升,患者体内却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应对,容易引发高血糖。于是,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糙米、燕麦、杂粮等替代主食,但它们的口感味道和稻米不同,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稻米的“胃口依赖”。

但好消息来了。经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多年的攻关,成功培育出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水稻新品种“降糖稻1号”“优糖稻2号”“优糖稻3号”。其中,“优糖稻”不仅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证,而且突破了种源、栽培、加工等关键难题,具备了产业化应用基础。即日起,使用“优糖稻”加工的大米产品“优糖米”将与市民见面,并于年内实现批量上市。

即将上市销售的优糖米产品

糖尿病患者能吃“抗性淀粉”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米饭,因为米饭里的淀粉含量较高,消化后致使血糖升高。而优糖米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种稻米里的‘抗性淀粉’含量很高。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吃了米饭后,米饭里的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会引起血糖应答。”市农科院作物所特种稻研究团队博士杨瑞芳介绍说,她是新品种水稻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表示,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确实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他解释说,抗性淀粉的定义是“不被健康人体小肠吸收的淀粉及其分解物的总称”。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淀粉可分为快速消化淀粉、缓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

快速消化淀粉能迅速在小肠中消化吸收,血糖应答高;缓慢消化淀粉在小肠中缓慢消化,血糖应答低;抗性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引起血糖应答,但能在人的结肠中与发挥性脂肪酸起发酵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进一步看,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的功能有些相似,但两者结构特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膳食纤维被食用后由人体原样排出;抗性淀粉能实现很多功能性转化,有助于通便等。

使用优糖米烹饪的米饭

包括马铃薯、香蕉、大米等天然植物中都有抗性淀粉。但普通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很低,其中热米饭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一般低于1%,冷米饭中也只有1%至2.1%,米饭中大部分淀粉属于快速或缓慢消化淀粉。因此,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米饭。

但农业专家觉得,中国人把“用餐”称作“吃饭”,是对米饭有天然的依赖。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他们的对米饭的需求不容忽视。所以,市农科院的特种稻研究团队从20多年前启动特种水稻品种选育。

2009年,第一个育种成功的品种问世,命名为“降糖稻1号”,这是国内首个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系,并有了对应的大米产品“优糖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优糖米米饭进行了血糖指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等功效。

从“有的吃”到“吃得好”

2014年至2016年,降糖稻1号累计生产了32.66万公斤优糖米,受到不少糖尿病患者欢迎。但降糖稻1号也有短板,最主要的问题是产量低、熟期晚、不抗病、不抗倒伏,出糙率和出米率低。这就导致每公斤优糖米的市场售价超过100元,影响品种推广和普通消费阶层食用。

所以,农业专家并不满足于降糖稻1号这一成果,而是以它为供体,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再次选育出 “优糖稻2号”和“优糖稻3号”两个新品种。这两个新品种的抗性淀粉含量平均可达13%以上,是传统水稻品种的20倍;亩产量达到了500公斤上下,为优糖米降价和普及提供了基础。

有了新米种,“怎么烧饭”成为农业专家的新课题。原来,用不同方式处理米饭,会影响抗性淀粉的含量高低。

使用优糖米加工成米粉后,可以提高抗性淀粉含量,且进一步提升口感

通过科企合作,农业专家先是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高抗性淀粉大米加工方法:将精米洗淘后,沥干至含水量15%至30%,焙炒至熟,然后粉碎过筛,得到降糖米粉。降糖米粉的抗性淀粉含量远高于用蒸煮方式制作的米饭,而且口感风味明显提升。之后,农业专家又将优糖米与青稞麦配比,形成“麦稻米”,能用常规方式做饭,既不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又有不错的口感。

这些都为优糖米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为进一步加快优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市农科院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于6月24日签署合作协议,将优糖稻成果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给新成公司;通过科企合作,在浦东祝桥镇建立1000亩优糖稻种源基地,计划在5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这意味着,历时20余年研发的优糖米真正迈出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大步。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上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优糖米只是农科成果之一。农业专家正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还将推动更多品种的特种水稻、食用菌、西甜瓜等优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引领上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任翀

来源:作者:任翀

糖尿病病友运动记住三个关键数:一三五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一大基石,它能加强葡萄糖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减轻体重,保持心情舒畅。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一定的限制,简单地说,运动时要把握1、3、5这三个关键数字。

一个心脏运动功能检查

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有一定讲究的。盲目运动,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稳定病情,还容易给身体带来新的伤害。正确的方法是:在开始运动疗法之前,首先做一个心脏运动功能检查——心电运动试验,其与运动的安全性及运动量的安排直接有关。然后再依据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调整运动量,一旦运动量确定,“糖友”运动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三个步骤

安排适合的运动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建议运动安排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准备活动;第二步,治疗活动;第三步,放松活动。

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时间在5~10分钟为宜,可以选择诸如慢走、关节活动、肌肉牵伸等小活动量方式,即类似运动员在田径比赛前后的准备活动,目的是使身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减少不良反应和运动损伤的发生;而治疗活动则是产生治疗效果的关键,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量,通常维持20~30分钟。对糖尿病病人而言,步行、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中老年健身舞以及中国传统的拳功操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具体项目还要因人而异,关键是选择自己喜爱并且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的项目。

五个注意事项

运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不当则事与愿违,所以运动时必须关注以下五个问题。

1.什么情况可以进行运动?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的。存在轻度合并症或并发症者,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运动。不适合运动的情况有:血糖>16.7mmol/L;收缩压≥180毫米汞柱;急性并发症或合并急性疾病如酮症、急性感染、感冒、发热等;慢性并发症或合并其他疾病严重阶段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问题;存在关节或肢体坏疽情况避免不当运动。

2.如何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

运动宜选择中等强度,即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的60%~80%,或按简易公式,心率=170-(年龄)来预计。自我感觉也很重要,应当有运动感觉,可有微汗,不影响交谈,睡眠良好,次晨神清气爽,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适宜的运动量。

3.运动注意循序渐进。

每次运动建议在10分钟以上,并逐渐延长至30~40分钟,低强度可适当延长。中等强度可缩短为20~30分钟,但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因疲劳而加重病情。每周运动5次较合理,有资料表明,运动中止3天以上,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若运动量小,身体条件好,每次运动后不觉疲劳者,可每天1次。

4.预防运动低血糖。

运动中、运动后甚至运动后数小时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特别是用胰岛素的病人。这可能与胰岛素用量偏大、运动强度大或运动时间过长有关。预防低血糖发生可以从这里入手:避免空腹运动,餐后1~2小时运动;若运动前血糖<5.6mmol/L,少量加餐;不可避免的运动时间较长、强度较大时,适当补充糖分,或随身携带少量食物;血糖改善后,考虑调整运动前药物用量;胰岛素注射部位原则上以腹部为宜,避开运动肌群;避免傍晚或睡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5.运动环境的选择。

尽可能选择空气清新、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安静宜人的地方,如公园、运动场等;下雨天,应选择室内活动,可利用室内运动场馆或健身中心游泳、跑步、骑功率车、做健身操等,也可利用室内走廊、楼道、楼梯,进行原地慢跑、广播操、爬楼梯、太极拳;雾天不建议室外运动,因为空气污浊,苯、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加,尾气不易消散,开窗通气也无新鲜空气。

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护师张勤/副主任医师 陆晓

更多内容关注《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转载需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用于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