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藿香正气(糖尿病霍香正气)
糖友们选用感冒药需注意哪些?
#疫情下的慢病管理##中国药师在前线##关注新型肺炎#
疫情当前,为了减少轻症普通感冒后买药的麻烦,许多家庭往往选择平时储备感冒药以便自我治疗,那糖友们在选用或者备用感冒药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1.避开含麻黄碱或伪麻黄碱的药物。盐酸麻黄碱、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服用后可能诱发全身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避开。如果必须服用,应该调整药量,并密切观察。
如氨麻美敏片、氨咖黄敏口服液、克咳片、泰诺片、白加黑、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2.避免使用含乙醇的感冒药
如藿香正气水、苏菲咳糖浆等,乙醇与降糖药具有协同作用,有引起严重低血糖的风险。
3.避开含糖感冒药
如含糖冲剂、糖浆、蜜丸制剂,常见有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止咳糖浆等。这类药物含糖量较高,易造成血糖波动,可选择无糖型或相应的胶囊、水丸等制剂。
4.使用胰岛素应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感冒药
咖啡因可通过升高肾上腺素水平和升高肌肉中 cAMP 浓度而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5.服用含解热镇痛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时应多喝水
这类药物的解热作用可使患者大量出汗而体液丢失,引起血糖升高,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血流减慢、血液浓缩呈高凝状态,加重已有的血管病变,对老年患者,易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使重要组织、器官栓塞,后果严重。在退热时如有大量出汗请及时补充水分。
7.中西药合用时注意不能同时服用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
8.注意服药期间不得饮酒或服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9.如选用中成药,需辩证用药,根据热性、寒性及肠胃型感冒等对症选药。
10.如需合用抗菌药物需慎用
⑴喹诺酮类药:此类药可干扰糖的代谢,与口服降血糖药合用可能引起血糖失调,因此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浓度,一旦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本品,并给予适当处理。常用的如左氧氟沙星。
⑵磺胺类药:磺胺类与胰岛素和磺酰脲类降糖药合用,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使血液中的游离胰岛素增多,增强降糖作用,如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片。
⑶克拉霉素:与瑞格列奈合用可增加或延长其降糖作用,注意防止低血糖;还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是茶碱浓度升高而致中毒,需慎用。
总之,服药前一定记得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药物组成、注意事项及合并用药等项目,看是否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乙醇、咖啡因等以上成分,以及注意事项看是否有糖尿病慎用字样。如合并有其他疾病请注意了解相关药品信息。如必须服用请注意服药期间自我监测血糖血压或咨询医生和药师。
参考资料来源有关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第17版、用药助手网、药事网
用藿香正气散,治“湿阻”糖尿病!传播这样的医案,我甘之如饴
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研究它,我甘之如饴。
当我们走进中医这扇大门,开始尝试探索其中的奥妙时,又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医案,看似复杂,实而有趣。
就是使用藿香正气散来治疗“湿阻型”糖尿病。
有一位54岁的男性患者,最近发现自己尿量增多。去医院体检后,发现血糖和尿糖异常,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
起初,患者一切遵医嘱行事,首先是控制饮食,改善生活习惯。
但前段时间,患者感到非常不舒服。主要症状是口干口黏,想要喝水但又喝不多。胃部和腹部胀闷,感觉饿但又不想吃东西。经常恶心,小便依然很多,放屁也很多。大便非常臭,黏稠不畅。
这种状态让他非常难受,因此他决定寻求中医治疗,希望通过中药来改善身体状况。
经过检查,患者的舌淡胖,有齿痕,舌苔厚腻,脉象软滑,身体肥胖。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开方:
藿香、焦山楂、莱菔子、佩兰、苍术、厚朴、陈皮、半夏曲、茯苓、苏梗、生甘草、大腹皮。
患者服用15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感觉明显好转。
之后,患者继续调理了三个月,复查发现血糖和尿糖基本正常了。
患者没想到,通过中药调理,竟然有可能摆脱糖尿病。
现在,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这里面的学问。
这位患者的血糖和尿糖异常,小便增多,已经被西医确诊为糖尿病。
他来看中医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体的不适:口干口黏,渴但饮水不多,腹胀胃胀,恶心,食欲不振。大便臭而不爽。
患者的舌胖有齿痕,舌苔厚腻,脉象滑软,加上身体肥胖,这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迹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医认为,脾负责运化。脾被湿气困扰,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患者喝下去的水不能被身体吸收为津液,而是直接进入下焦,成为尿液。这就是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此外,脾的运化功能还包括对食物精华的吸收和利用。脾被湿气困扰,导致食物精华无法被吸收和利用,这就是患者血糖和尿糖异常升高的原因。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想办法消除脾湿,让中焦之气恢复正常运转。
在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基础方剂,即藿香正气散,在此基础上,我加了焦山楂、莱菔子来帮助消食开胃,用佩兰增强芳香化湿的功效。将桔梗改为苏梗,目的是更好地宽中行气。将白术改为苍术,目的是更好地燥湿运脾。
这就是本医案用药的基本思路。利用藿香正气散的化湿健脾作用,解决了患者“糖尿病”的源头。
实际上,中医通常认为糖尿病的本质是阴虚,燥热是表面现象。治疗时,多注重滋阴润燥。但是,像这种由于脾湿困阻导致的糖尿病症状,也越来越多见。特别是现代人,很多身体肥胖,脾湿可能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从脾湿角度治疗糖尿病的意义。
三伏天防暑药用对了才有效
近日走访本市多家药店发现,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等药品销量猛增。不过,天津市海河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叶祖明提醒,防暑药关键还得对症用药,切不可混用。记者 张昭
藿香正气
桑拿天“中暑”适用
适用症状:头痛、心烦、厌食、腹痛、腹泻等。
忌用人群: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小儿、老年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只适合治疗“桑拿天”造成的中暑,不适合高温中暑。
过敏体质少用藿香正气水,很可能会出现全身发热、心跳加快、皮肤潮红、瘙痒等不适。因其含有酒精,不宜与头孢类药物同服,否则可导致中毒,服用后也不宜开车或从事高空或精细作业。儿童可改用散剂、丸剂、胶囊及汤药等。
十滴水
能治中暑不能防中暑
适用症状:头晕、昏迷、高热等暑热症状。
忌用人群:过敏体质、孕妇、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慎用。
有的人会出门前喝点十滴水来预防中暑,这是没多大作用的。十滴水只适用于发病时服用,不能当成预防用药。十滴水闻起来气味芳香,其实比较辛辣,服药后需用温水漱口或者口含冰糖。正确的服用方法是每天3次,每次5毫升,小儿减半为两毫升。
仁丹
对高温“中暑”最有效
适用症状:头昏、头痛、恶心、胸闷等。
忌用人群:小儿和老年人慎用,孕妇不宜服用。
与藿香正气类药物不同,仁丹具有清暑开窍、消暑解热的作用,更适合因暴晒导致的中暑患者服用。仁丹含有的薄荷冰有散热、醒脑作用,还可缓解中暑者出现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建议服用量是成人每次口含10-20粒,即可缓解症状,但仁丹内含朱砂,久服易致汞中毒,婴幼儿慎用。老年人肝肾功能差,大剂量服用会加速肝肾功能衰退。
需要提醒的是,人丹和仁丹都是较好的解暑中成药,但两者药物成分和功效稍有些不同,选购时注意识别。一般来说,人丹含桔梗、樟脑,主治夏季中暑引起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而仁丹含有藿香、豆蔻、冰片、朱砂等,主要有清暑开窍的功效,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恶心、胸闷等。
风油精
出汗时要慎用
适用症状: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以及晕车、蚊虫叮咬等。
忌用人群:孕妇、新生儿禁用;皮肤有烫伤、损伤及溃疡者禁用;涂抹后皮肤出现皮疹、瘙痒者停用。
把风油精涂抹到人中、太阳、印堂等穴位,可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如果因中暑引起腹痛,可在肚脐滴几滴风油精,再贴上伤湿止痛膏,即可缓解疼痛。但在出汗时不宜使用,因为风油精含有薄荷脑、樟脑等芳香剂,这些成分会通过汗腺被人体吸收。
提醒
防暑药只能缓解轻度中暑症状,严重者要及早送医院治疗。
中暑后应尽快远离高温环境,先物理降温再吃药。
没有不适症状时,服用防暑药意义不大。
家庭防暑常备绿豆汤、盐开水、苦瓜、黄瓜、金银花、菊花之类的消暑降温食物,它们解暑效果好且没有副作用。(张昭)
【原标题:三伏天防暑药用对了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