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谜(糖尿病的秘籍)

金选医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脏病,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大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引发各类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漏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种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上压)下降幅度超过 30mmHg、舒张压(下压)下降超过 20mmHg,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其交感神经发生病变,控制血管收缩的能力下降,引发血压出现一过性下降。因此患者经常会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静息心率加快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较快,大于90次/分。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以心率常有增快倾向。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分,是迷走神经损伤的重要提示。

无痛性心梗

一般情况下,当人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剧烈的心绞痛。而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疼痛症状变得不典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往往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有些甚至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因此常常不自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甚至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更容易发生再次梗死,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

发病年龄早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10年,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以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策:降糖降压兼降脂

降糖

糖尿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的。早期发现糖尿病,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选择,更偏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这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不可忽视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时,应联合胰岛素共同治疗。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加而增加。因此,患者需要尽可能保证HbA1c< 7.0%。值得注意的是,在降糖的同时需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低血糖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脑供血不足状态,诱发脑血管意外。

降压

研究证实,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几率明显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还要进一步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普利”为后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以“沙坦”为后缀)、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可致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导致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早期建议使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降压,对心脑血管有一保护作用。

调脂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降脂目标:TG< 1.7mmol/L,HDL-C男性>1.2mmol/L,女性>1.4mmol/L,LDL-C<2.6mmol/L,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LDL-C需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以内。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常使用降脂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脂,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其中,他汀类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TG,升高HDL-C;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清TG。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日。日常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配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HbA1c等指标。如果突然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引起警惕,尽快就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人#

出现这9个症状,你可能得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抓紧治疗

临床工作中,经常有门诊病人因为全身各个部位不同程度的不适,前来咨询我是否患上了糖尿病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四肢麻木、搐搦、皮肤瘙痒等,症状五花八门,程度或轻或重。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是隐匿的、缓慢的,往往容易被病人忽视而延误诊治。

糖尿病患者出现这9个症状,可能并发了糖尿病神经损害,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就医诊治,避免加重病情。

01.肢体麻木、疼痛、蚁走感、乏力

长期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不佳,可损伤周围的感觉、运动神经及中枢神经,表现为突发或渐进性加重的四肢特别是肢端袜套样麻木、蚁走感、行走不稳等。

  • 多表现双下肢麻木、针刺样、蚂蚁爬样、疼痛、踩棉花状等,疼痛症状夜间比白天重,似电击样痛,还有针刺、火烤、撕裂样疼痛,轻微的触碰就会诱发。

  • 累及单根神经损伤,此型以不对称为特点,可罹犯单一或多条神经,常累及四肢的正中神经、坐骨神经等大神经,多为急性发病,表现一侧肢体疼痛,感觉异常。

  • 还有一种特殊的糖尿病急性痛性神经病变,表现为发病突然、产生剧烈性疼痛,下肢远端呈刺痛、钻凿痛,夜间最为严重。在胰岛素治疗的初期可出现该症状,称之为“胰岛素性神经炎”。

  • 有的还可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痉挛,表现为乏力、搐搦等。

02.下肢及足部水泡、皲裂、溃疡

  • 下肢特别是足部并发感觉神经病变后,因对温度、疼痛不敏感,在皮肤擦伤、刺伤或烫伤后不易察觉,诱发或促发溃疡的发生。

  • 运动神经病变导致小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导致脚趾呈爪状和跖骨头的突出,增加皮肤擦伤的机会。

  • 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肌肉萎缩和压力失衡,常使患者足跟及足掌、足趾等部位承压大,胼胝的形成又增加了压力负荷,易致溃疡形成。

  • 自主神经病变使下肢皮肤出汗减少,皮肤干燥易破裂和产生裂隙。

故下肢的神经病变最早可表现为皮肤皲裂及浅表性溃疡、自发性大疱等。合并有微循环障碍,血供差,神经营养差,合并感染后最终诱发糖尿病足。

03.皮肤瘙痒

糖尿病患者皮肤干燥、神经损伤是糖尿病皮肤瘙痒的重要病因。

自主神经控制汗腺的分泌,自主神经损伤后导致汗腺分泌减少,再加上长期高血糖状态,使皮肤黏膜处于慢性脱水、缺氧和营养不良状态,皮脂腺、汗腺分泌异常,体表干燥、皮肤弹性差、表皮纤薄,降低皮肤抵抗力,肌皮神经等感觉神经受损,感觉异常。

最终引起皮肤顽固性瘙痒,这种瘙痒大多肉眼看不到风团、丘疹等改变,但瘙痒明显,累及范围广,难忍受。

04.腹泻、便秘

腹泻、便秘这些肠道症状,大多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当然还包括胃肠微循环病变、内分泌腺体及代谢紊乱相关。

糖尿病自主神经(迷走、交感神经)病变可引起肠蠕动及分泌功能异常,导致便秘、腹泻等。尤见于下半夜,俗称“五更泻”;亦可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05.腹部胀满、嗳气、食欲不振

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自主神经损伤导致的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烧灼热、隐痛,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蠕动减弱,胃的排空动力差所致。

有的患者因合并有腹泻症状,表现为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

06.多汗、无汗

长期血糖紊乱,高糖毒性激活氧化应激过程诱发自主神经损害,自主神经控制汗腺分泌,汗腺分泌异常导致多汗症、少汗症、局限性多汗症、摄食性出汗等。

  • 少汗症者主要累及足部及下肢出汗减少,很多患者出现如上所述的足部皲裂、瘙痒等改变;

  • 多汗症者则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上半身特别是头胸、背部大汗淋漓。

  • 除却正常夏天季节性出汗,糖尿神经病变的患者可出现吃饭出汗,上厕所、睡一觉醒来也一身汗,进食出汗可能是由于味蕾受到刺激后引发的交感神经失控。

所以无论多汗、少汗,都提示有可能神经系统出了问题。

07.头昏、心慌、气短

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统称为自主神经,自主神经调控我们心脏的正常跳动。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功能紊乱,就会表现为静止时心率较快,有的夜间心率减慢不明显,运动时心率却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运动时供血不足,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低血压等表现。

有些甚至因长期血糖紊乱,心脏冠状动脉缺血,导致无痛性冠心病、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闷、胸痛、休克、猝死等。

08.听力下降、嗅觉减退、视物重影

5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听力下降、嗅觉减退、视物重影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出现了糖尿病脑神经损害。

以动眼神经最多见,突然出现双侧眼肌麻痹、眼窝痛,导致眼球运动障碍,视物重影,面瘫等,损伤嗅神经导致嗅觉减退,损伤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神经性耳聋等。

09.排尿困难、勃起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损伤同样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排尿障碍,尿潴留或尿失禁,并且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男性患者可并发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阳痿),女性患者可并发月经紊乱。

如果糖尿病患者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做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的检查,并积极治疗。

作者:唐维 主治医师

审校:向建平 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代谢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

推荐阅读:

糖尿病病人忘记服用二甲双胍怎么办?

糖尿病人的谜之提问:人体能够承受多高的血糖?

在门诊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对话,

血糖18.8还高吗?我邻居的比我高多了都不治疗!

我血糖比你还高呢!

门诊成了“比武大会”。

有糖尿病朋友问血糖高怎么了?我又没有症状!

有人问,我想试试血糖最高能够到多少?想看看人能承受多高的血糖呢?

挑战这些极限的行为俗称no zuo no die。他们抽烟、喝酒、吃甜食,不用治疗药物,然后有一天他们后悔,痛哭流涕,可是没有再回转的机会了!

人体能够承受多高的血糖?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人体不同于物体,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但人体又是一个各个系统协调一致的有机体。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神经系统、体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都会参与到人体异常的状态中来,尽力调节,当调节不过来,那么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就会出现各种严重的疾病状态。

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为人类的失代偿状态,目前报道最高的就是那个每天吃水果度日的小伙子,他被发现送入ICU的血糖是134mmol/L,被急诊抢救的状态,当然就不能说是耐受了。

还有许多可能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的因高血糖毙命的应该还会有很多,血糖高到这种程度一般来说都不是偶然出现的,必然是因为极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而且忽视了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没有及时就医而导致的。

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均衡的营养都是必要的,调整生活方式非常必要,要做到好吃的东西少吃一些,因为口感特别好的糖脂量会比较高。不好吃的也要吃一点,因为它们对健康更有利。

这样才不需要去挑战极限和最高,这种挑战带不来刺激和乐趣,只会给家人带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