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每天测(糖尿病每天测几次血糖)
糖尿病一天要测6次血糖?达到什么标准,才能摆脱天天扎手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细胞吐槽大会:血糖的“过山车”之旅
如果细胞有朋友圈,胰岛素大爷的吐槽一定能火上热搜:“你们这些糖分子,能不能别天天搞失控?吃完炸鸡、奶茶就像开了外挂似的,血糖飙到天花板,害得我一把年纪还得加班!”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血糖调控官”,它的职责就是把吃进来的糖分,安排到细胞里去“干活儿”——比如给肌肉提供能量、帮肝脏存储备用。但如果糖分摄入过多,胰岛素的工作压力就会不断增加,渐渐地它就累坏了,效率下降,甚至“辞职”。这时候,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在血液中乱窜。
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恰恰是为了避免这种“血糖过山车”现象。血糖过高会伤害血管和神经,血糖过低会让人头晕甚至昏迷,所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测量血糖,记录数据,确保它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一天要测6次血糖?别慌,这不是“终身刑”听到一天扎手指6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痛苦了”。但实际上,这种建议主要是针对刚确诊糖尿病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
到底为什么要这么“频繁”?
- 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这些时间测血糖,主要是为了了解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看看上一顿饭的影响是否消退。
- 餐后两小时:这是血糖的一个“高峰期”,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胰岛素或药物是否发挥了作用。
- 睡前:晚上是血糖波动的“盲区”,睡前测量有助于避免危险的低血糖情况。
不过,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长期这么频繁地测血糖。当血糖控制稳定后,医生可能会建议逐渐减少测量次数,比如改为每天测1~2次,或者每周测几次。
所以,这一天扎6次手指并不是“终身刑”,而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
到什么标准,才能不用天天扎手指?如果你想摆脱“天天扎手指”的烦恼,以下几个标准是关键: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长期控制的“金标准”,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目标是控制在7%以下(个别患者如老年人或低血糖风险高者,医生可能会设置更宽松的目标)。 -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稳定
- 空腹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4.4~7.0 mmol/L之间。
- 餐后两小时血糖:建议低于10.0 mmol/L。
- 低血糖风险低
如果你能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避免出现低血糖(通常指血糖低于3.9 mmol/L),医生也可能会建议减少测量频率。 - 生活方式稳定
当你的饮食、运动和作息规律固定,血糖波动较小,测量频率也可以相应减少。
但要注意,减少测血糖次数必须经过医生评估,不能自己随意决定!
如何“驯服”血糖,让它乖乖听话?“血糖调控”就像驯服一头暴躁的野马,需要科学的策略和耐心。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你更快地达标:
- 饮食:控制总量,学会搭配
- 主食选择:用全谷物(如糙米、燕麦)替代精白米面,减少升糖速度。
- 注意GI值:低GI(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绿叶蔬菜、豆类,对血糖更友好。
- 少吃高糖高油的零食:奶茶、蛋糕虽好,但血糖:“别碰我!”
- 运动:让细胞“开门迎客”
运动是降血糖的“神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细胞更愿意“开门”接收糖分。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分散到每天进行。
- 规律作息:别熬夜,别偷懒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变“懒”,血糖控制变差。每天保持7~8小时的优质睡眠,对血糖健康至关重要。 - 定期复查,调整治疗
糖尿病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血糖监测数据,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类型,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血糖。
说到血糖调控,不得不提一个惊人的事实:人体每天需要运输的葡萄糖总量相当于20个方糖!
这些糖分不仅是大脑的“燃料”,还是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能量来源。为了维持这个复杂的系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工头”每天都在默默努力。
再比如,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但它们每天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工作量,足够绕地球一圈!
血糖“侦探”日记的意义扎手指测血糖的确不舒服,但它就像一个“侦探日记”,记录着你身体的变化,帮助医生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如果能通过努力让血糖达标,不仅可以减少测量次数,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所以,别把测血糖当成负担,它其实是你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你的任务,就是和胰岛素大爷一起,驯服那匹暴躁的“血糖野马”,让它乖乖听话。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糖尿病管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相关科普资料
监测血糖不必过度,稳定患者每周测两回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糖尿病管理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包括教育、自我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血糖自我监测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很多患者认为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即可控制血糖,因而忽略血糖监测,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甚至出现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自我监测血糖?监测血糖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科普专家:北京市隆福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蔡松
采血部位要用75%酒精消毒
含碘剂消毒液,会与试纸上的氧化酶起反应,导致测试结果偏高。因此,采血时建议使用75%酒精消毒,而且要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测试,以免酒精与试纸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导致血糖值不准确,且在酒精完全挥发之前进针会增加疼痛感。
避免用力挤血
采血时,如果用力挤血会挤出较多组织液,导致测出来的值偏低。因此,应该避免用力挤血和过度按摩指端。自然流出才能较好保证血糖测量准确性。如果自然流出缓慢,可从掌根向指尖挤,不可挤压针扎处。
不必过度测量
血糖测量有5个时间点,即空腹、三顿饭的饭后两小时以及睡前。如果血糖波动过大、1型糖尿病、低血糖风险特别大的患者,建议再加2个时间点,即午饭前和晚饭前。如果夜里容易出现低血糖,则再加一个测量时间点,即夜里12点。不主张患者过度测量,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一般是每周测两回,包括空腹和晚餐后两小时,到医院来检查的前一天,测一次5个时间点血糖,医生便可了解近一个月的情况。
第二滴血测量更准确
如果患者血糖平时不太高,在10mmol/L以下,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出来的值是基本一致的。如果患者血糖特别高,超过20mmol/L,第一滴血测出来的值就可能偏低,第二滴血测出来的值则比较准确。
使用血糖仪要保存好试纸
试纸是有保质期的,保存不好可能会氧化,影响测量结果。最好购买单独包装的试纸,减少可能氧化或时间长了造成的测量误差。另外,如果使用这张试纸没有测出结果,一定要换一张新的试纸,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滴血测量。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李铭
给“糖友”的防控建议:血糖监测要频繁,宅家运动不能停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负责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该小心。那么糖尿病患者在疫情期间应该怎么办?下面就听听山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专家的意见吧。
血糖监测更频繁一点
加强血糖管理是最佳防御手段,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1.3亿,但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15.8%,情况不容乐观。而控制高血糖不但可以降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还可改善感染新冠肺炎后的总体预后。《细胞·代谢》杂志的研究成果指出,维持血糖变化范围在3.9~10.0mmol/L以内,将大大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可以说控糖能救命,糖尿病患者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尤其要加强血糖管理。
糖尿病患者可以一个礼拜拿出一天的时间来监测7个时间点的血糖: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现在有动态血糖监测仪,就跟动态心电图一样,可以24小时观察血糖波动,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做动态监测。
发现血糖升高时,首先回顾一下是否规律使用降糖药物、近期饮食状况。如考虑血糖升高由以上原因引起,则可先自行调整药物及饮食,下一餐继续监测血糖,观察血糖是否有改善。如血糖持续不下降或出现明显口渴、乏力、纳差等症状.须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饮食搭配要合理
糖尿病患者要做到规律饮食,遵循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合理配比的饮食原则,每天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含糖量低的水果,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推荐主食以低GI(血糖生成指数)谷类为主,兼食蔬菜、水果、鱼、蛋、奶类,补充大豆、坚果等。平时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物。最后,餐具要加强消毒。
宅家期间运动不能停
疫情特殊时期需减少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适当活动(低强度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室内快走、慢跑、做操、打拳等锻炼方式,运动强度适中,以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宜。每周共计150分钟,平时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