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型糖尿病(垂体性糖尿病的病因)
回顾:39岁男子确诊糖尿病后,长期吃达格列净降糖,2年后咋样了
资料来源:
1.张伟, 李晓红, 王敏.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7): 534-538.
2.刘斌, 高志远, 孙莉.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 22(4): 300-304.
3.董静, 潘海燕, 李强. "长期使用达格列净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意义".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9, 35(9): 681-686.
达格列净是一种常见的降糖药物。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再加上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导致不少患者的高血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有效的降糖药物,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常用选择,但它真的完全安全可靠吗?使用时又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呢?
39岁的李伟,是一名理发师,已经在本地经营理发店有近十年的时间。店里生意不错,每天他都要长时间站着给客人修剪头发。也因此,他的三餐经常不定时,人多起来,常常忙到连午餐时间都顾不上。为了赶时间,他经常随意到隔壁小摊贩那里,买点煎饼果子和炸鸡应付了事。空闲的时候,他最爱给自己泡上一杯咖啡,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2019年8月19日傍晚,一位老顾客光临他的理发店,李伟开心地迎了上去。可就在他专心致志处理着发丝时,突然,他发现自己手中的剪刀和梳子变得有些模糊,眼中的发丝都看不清,一不小心他就剪错了位置。“抱歉,不小心剪错了,这次不收钱,实在对不住。”李伟连连道歉,心下觉得奇怪,但没想太多。
送走顾客后,李伟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他感到每一根肌肉都像是被压住一样,步伐沉重,脑袋也变得昏昏沉沉。他提前挂上打烊的牌子,走向店内角落的沙发躺上去想先休息下。随后,他就忘记了这件事。
2019年9月12日,这天李伟在整理店里的工具时,刮破了手指。他习惯性地拿起纸巾按住伤口。第二天早上,他照常去理发店准备开门,给自己换了工作服,拿起工具时,忽然感觉到手指传来的刺痛,发现手指依然没有愈合,伤口边缘微微红肿,虽然不再流血,但皮肤的愈合速度似乎变得非常缓慢。他瞬间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种种不适,心下不安,决定还是去医院看看。
李伟抵达医院后,医生立即安排他进行了血常规、眼底检查、血糖检测、肝功能检查、脂质谱检查等一系列专业检查。其他的检查结果都没问题,但是血糖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FPG):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9%。最终医生综合各项检查结果,确诊李伟患上了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6.44亿,而2050年甚至可能达到7.89亿。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对大众来说,提升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提前预防,定期检查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李伟坐在诊室里,听着医生的诊断,整个人有些僵硬,眼神空洞:“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算健康,怎么就得了糖尿病?难道我这辈子都得吃药了吗?”医生看着他焦虑的表情,耐心地说道:“其实只要你控制得好,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否则长期高血糖会对血管、神经、肾脏等器官造成伤害。”随后,医生给他开了达格列净,并仔细叮嘱了一些吃药细节。
离开医院后,李伟仔细回想自己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下定决心逐一改变。首先他遵从医嘱按时吃药,并将理发店打烊的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好让他能在晚上11点前入睡;他还坚持自己做饭,多吃菠菜、蓝莓等瓜果蔬菜。即便顾客上门,占用了用餐时间,他也会稍微休息5分钟,吃个全麦面包充充饥;同时,他还戒掉了自己心爱的咖啡,改为泡茶代替。3个月过去,他感觉自己好了许多,视力更清晰,全身好像都充满了活力。
2年时间悄然过去,2021年9月25日李伟刚过完41岁的生日,可变故却没有因此放过他。这天,李伟吃完晚饭后,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刷着手机,看着朋友们分享的照片和动态,突然感觉脖子和双臂周围有些瘙痒。他下意识地抓了抓,感觉皮肤发干,还有些小疹子在隐隐作痛。李伟以为是秋燥,就没有太在意,继续玩手机。
到晚上11点,李伟洗漱后准备上床睡觉。可他刚躺下准备,就感觉膀胱有股尿意。他急忙爬起床,匆忙跑到卫生间,尿量并不多,但感觉排尿的欲望很强烈,像是膀胱一直没有完全排空。他赶着睡觉,也就没多想。可不到1个小时,他好不容易要睡着时,却又感到有尿意袭来。他有些恼火,掀开被子,气冲冲地跑到卫生间,却看到尿液有些浑浊,看起来有些发黄,还带有一点泡沫。他被吓得清醒,再也睡不着,熬到天亮就赶紧前往医院。
到达医院后,医生安排李伟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皮肤检查、血脂检查、肾功能测试和血糖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尿蛋白定量为 1.5 g/d;空腹血糖 8.6 mmol/L、化血红蛋白9.2%;血肌酐 180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40 mL/min/1.73m²;总胆固醇 6.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 mmol/L。医生最终确诊李伟患有肾衰竭。
肾衰竭属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这些患者中,约有20%至40%的人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李伟听到医生的诊断后,双手无力地垂在膝盖上,嘴唇微微发白,仿佛所有的力气都被抽走了。内心的震惊和恐惧一时间涌上心头,他开始怀疑这2年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所有的饮食控制、规律作息,根本无法阻止病情的恶化?可是,这也太可笑了吧?
想到这里,即便眼中还闪烁着惊愕和恐惧,他还是强迫自己开口,质疑道:“医生,这不是开玩笑吧?我才41岁,怎么可能肾衰竭?我每天都控制饮食,也没有熬夜,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实在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医生安抚了李伟的情绪后,和他又详聊了这段时间的生活习惯和服药情况,真相最终浮出水面。问题在于他服用的达格列净。医生叹了叹气:“坚持服药也不等于带上了保护伞,虽然你长期服用达格列净,但却犯了2个致命的服药错误。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有多达90%的糖尿病患者都犯过同样的服药错误。运气好的能救回来,运气不好的只能听天由命...... ”
- 未监测肾功能变化
根据英国糖尿病护理协会发布的《糖尿病护理杂志》:建议所有使用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的患者都应定期检查肾功能。而李伟显然没有做到这点。日常的忙碌和对达格列净的无知,让他早已将医生叮嘱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前面3个月,他还老实地检查了肾功能,后面就再也没有去过。
而达格列净虽然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它对肾脏的负担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达格列净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而如果不定期监测肾功能,患者很难及时发现肾脏功能的变化,医生也就无法根据患者当下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最终很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退。
二、忽视高血脂和达格列净的联合作用
血脂水平过高时,容易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堵塞,进而增加肾脏的工作压力。而肾脏依赖健康的血管来维持有效的过滤功能,一旦血管堵塞,肾脏的血液供应减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而达格列净本身就是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排泄,达到降糖的目的。而葡萄糖本身在体内就需要通过肾脏的过滤系统进行清除,达格列净使得这一过程加速。因此,它也会使肾脏的过滤功能受到更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还患有高血脂等本身就容易影响肾脏功能的疾病,那么长期服用达格列净就更容易导致肾脏功能衰退。
可李伟却忽视了这点,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没事,因此不止没有定期检查肾功能,甚至没有及时关注到自己的高血脂情况。建议长期服用达格列净的患者不要把服药当做救星,一定要重视身体其他方面的健康,全面调理,多管齐下,遵从医嘱,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肾衰竭的发生。
医生的话,让李伟呆愣在了原地,悔不当初:“原来真的是我自己造成的。”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他知道现在的他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积极地配合医生面对接下来的治疗。
(注:《回顾:39岁男子确诊糖尿病后,长期吃达格列净降糖,2年后咋样了?》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诗圣杜甫或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也患此病
“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的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24小时至28小时初生之毒最为激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死。”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先生这样写道。
(元代)赵孟頫《杜甫像》
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记杜甫去世原因是:“永泰二年(766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即“饫(yù)死”(饫即饱食,饫死即撑死)说,历代质疑不绝,后人甚至伪托韩愈,写诗提出疑问:
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宋代邹定也曾提出反对意见:“自是风霜侵病骨,非干牛酒涴诗肠。”
郭沫若早年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3年获学士学位。他曾开玩笑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我学校的名气比鲁迅的那个学校大得多。”他以医入史,他的解释被学界赞为“最为通达”。
不过,杜甫此后又写了《回棹》,表明已乘舟离开耒阳,另有《长沙送李十一街》等诗,显非“一夕而卒”。杜甫的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亦只称“风疾”(高血压),未及饱饫。可见,“24小时至28小时”的解释力不足。
揆诸史实,杜甫可能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元凶是“过量饮酒 熬夜”。
体瘦一样会得糖尿病
(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
唐代诗人喜欢写病,其中90%是描述自身病情。在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涉病。
据学者王思璀在《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中统计,《全唐诗》中写眼病最多,共37人91次;其后是糖尿病,共18人35次;再后是头风(高血压),共13人23次;再次是疮疡,12人17次,惟疮疡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耳病并列第四,12人17次;足疾(可能是痛风)第六,11人15次。
糖尿病、头风、痛风等,多属慢病,说明唐代人均寿命提升。
学者林万笑认为,唐代人均寿命27岁(也有学者认为是29岁),比汉朝多5岁,但去除30%的出生死亡率,以及15%的未成年死亡率,唐代20岁以上的成年人寿命可观:
《旧唐书》中记其寿命者510余人,70岁以上者达208人。
唐代21个皇帝,包括横死者,平均寿命46岁,比汉朝高18岁。
从墓志铭看,唐代已婚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寿命均为62.3岁。算上未婚者,女性平均寿命亦达56.8岁。
从现代统计看,40岁以上,每2.5人便有一人为糖尿病前期患者;50岁以上,44.8%的人血糖偏高,如体重超标,80%患糖尿病。李白、白居易、李商隐、陆龟蒙、卢纶、李德裕、马周等均患有糖尿病。
奇怪的是,杜甫、孟浩然都因体瘦闻名,竟然都在40岁左右便得了糖尿病。
并非“少喝有益,多喝有害”
糖尿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一方面,唐代重科举,读书人为求仕进,“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常熬夜,所以唐代诗人多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夜班3年以上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20%,夜班超20年,则增60%。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与超7小时相比,糖尿病风险增加4.4倍。
另一方面,唐人好饮酒。
唐廷有良酝署,各州府均自酿酒,加上民间酿酒,史籍留名的酒达七八十种。晋代葛洪提出:“夫酒酸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指出酒没任何好处,却有丘山(即山 丘)般的大害。这与当代医学家基于195个国家、长达16年的调研结果近似:任何剂量的酒精都有害健康,一周不摄入,健康风险才最小。
酒不是“少喝有益,多喝有害”,而是“少喝有害,多喝要命”。但唐代社会的游牧文化色彩强烈,视饮酒为豪迈,白居易曾作《酒功赞》,称:“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
唐人饮米酒、清酒和黄酒(一般认为,蒸馏酒是元代才传入中国的),度数低(最高不超26度),更易醉,且原料是糯米,糯米含糖量达74%,为提高酒质,唐人常磨去糯米表层,只留内芯,进一步增加含糖量。
唐人喝酒不吃饭,仅以行酒令、投壶、牙牌等游戏佐酒,更易致病。
孙思邈虚晃一枪
(宋)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
唐代初期,便有诗人因“过量饮酒 熬夜”早夭,比如“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他“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即《三苍》和《尔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即李元裕,李渊第十七子)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此寡人相如也。”
“寡人相如”指司马相如,汉武帝时的文坛领袖,是史籍所录的、最早的患糖尿病者,可能卢照邻此时已染病。
卢照邻少年成名,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名句,读书时应下过苦功夫。此外好饮,曾写“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30岁刚出头,卢照邻便“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此处“风疾”指痛风。据学者姚海燕钩沉,在方士指导下,卢照邻吃了一段玄明膏(不知何物),病情暂时稳定。没想到父亲去世,他痛哭不已,服丹即呕,致病情加重,甚至“足挛”“手又废”。
卢照邻曾向孙思邈求医,没想到,孙思邈发表了一番“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的长篇哲学评论,提出“心小胆大行方智圆”的治疗原则,从卢照邻后来自嘲“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看,未得到有效治疗。
无可奈何,卢照邻在具茨山(今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在此等死,因痛到等不下去的地步,“自沉颍水”。
孟浩然之死 饮酒是主因
孟浩然是另一位受害者,和杜甫一样,他也是糖尿病患者。
孟浩然曾“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亦喜饮,至少写过20多首酒诗,如“酒酣白日暮”“载酒访幽人”“对酒不能罢”。据《孟浩然集序》作者王士源记,名臣韩朝宗曾想举荐孟浩然,孟却喝多了,约期不至,时人称为“好乐忘名”。
孟浩然31岁时曾患大病,40岁、43岁、49岁时又三次病倒。最后一次在张九龄幕中,张九龄是一代名相,此时被贬到荆州大都督府当长史。刚入幕时,孟浩然曾写“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等,表达感激之情,不久又写“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表示厌倦。
北魏张湛在《养生要集》中,记治糖尿病法:“服药不可食诸滑物、果实、菜、油、面、生冷、醋。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蒜、杂生菜、猪肉、鱼臊脍。服药有天门冬,忌鲤鱼。葱、桂不可合食。”
张九龄喜游猎,孟浩然只好作陪,但“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不利于病情,不久,孟浩然出现“背疽”。患糖尿病10年以上,多生坏疽,一般在下肢(占92%),也有“背疽”的病例。
孟浩然辞官静养近两年,已渐痊愈,恰王昌龄遇赦(此前被贬到岭南)北还,过襄阳拜访孟浩然,“二人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孟浩然猝死,寿仅51岁。传说是吃了当地名鱼槎(chá)头鯿,这可能是后人附会,因孟浩然曾写过:“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鯿。”
孟浩然应死于糖尿病并发症,饮酒才是主因。
杜甫家族基因差
杜甫自小多病,曾自述“是臣无负于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者已”。
杜甫的父亲杜闲寿仅59岁,祖父杜审言仅63岁。远祖杜畿也只有61岁,杜畿之儿杜恕55岁,孙杜宽42岁,重孙杜预63岁,玄孙杜锡48岁,可见,家族无长寿基因。
少年时,杜甫的健康状况改善,他写诗说: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好酒,在诗中曾写“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朋来有醉泥”“纵酒欲谋良夜醉”等。55岁时,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承认:“飘零仍百里,消渴(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或长卿病,因司马相如字长卿)已三年。”
一般认为,糖尿病分三阶段,一是高危人群,二是糖尿病前期,三是糖尿病。从糖尿病前期到患病,6年的概率为65.8%,20年的概率为92.8%,可见杜甫在40多岁时已患病。这么早,除饮酒外,还有一个原因:经常挨饿。
《新唐书》称杜甫“性褊躁傲诞”“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旧唐书》也说:“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致仕途受挫。32岁时,他在《赠李白》中写道: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因饥饿,杜甫有时卧床10多天,中年时,因安史之乱,漂泊不定,“终日忍饥西复东”,一有机会便大吃大喝,可“多病久加饭”“加餐可扶老”,易导致糖尿病。
杜甫悲剧需警惕
对于糖尿病,杜甫似乎未做有效治疗,不仅继续饮酒,还“茗饮蔗浆携所有”,即喝甘蔗汁,所以病情发展极快。55岁时,杜甫已“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且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视力下降、耳聋,即“眼复几时暗,而从前月聋”;牙齿脱落,即“牙齿半落左耳聋”。58岁时,杜甫因糖尿病性脑卒中,竟“右臂偏枯半耳聋”。
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还算安定,他在夔州居住一年零九个月,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下,购40亩果园、10多亩菜园,还负责了100顷官田。据学者康震钩沉,在此期间,杜甫共创作了450多首诗,占毕生所存的1/3。只是在回长安、洛阳途中,遭遇叛乱,又遇南风,无法北上,杜甫全家被困在水上,饥饿多日,耒阳县令听说后,忙送来牛肉白酒。
杜甫患糖尿病后,“食乃兼倍于常”,不知者易误为“饱饫”。此时正值冬季,而急性心脑血管病约50%发生在冬季,杜甫应是糖尿病性脑卒中复发而死。唐代36位著名诗人平均寿命是58岁,只有贺知章活过了80岁(寿至85岁),杜甫还超过了平均值。
研究显示,6.1%的东亚人有基因突变,而欧美国家不足2%,东亚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欧美人高1.7倍。只是古人肉食仅占5%,发病较少。一旦改变饮食习惯,即使不算肥胖,也可能患病。如今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64亿,居全球第一。杜甫等人的悲剧,应引起今人警惕。
(原标题:诗圣杜甫真是“撑死”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辉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扭曲的世界 水肿的黄斑——高血糖惹的祸
63岁的李大爷是个“资深”的糖尿病患者,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公园和老伙伴们一起下下棋、聊聊天。这天,李大爷一大清早就走出了家门,赶去赴杨大爷的“约”,来一场五子棋拼杀赛。但这场棋赛不欢而散。
李大爷和杨大爷按时到了公园,撸起袖子想秀一把棋艺。但就在下定几颗棋子后,李大爷突然看着整个棋盘扭了起来,他怎么揉眼睛、调整姿势也不能把棋子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不是下在棋子上,就是放在格子里,把杨大爷气得够呛。
回家的路上,李大爷还是感觉眼睛模糊看不清,立马叫上老伴去医院看眼科。两个人挂号后跑上跑下,先做了视力测试,但李大爷却看不清视力表的一些部位。听从医生的建议,他做了眼底镜下散瞳检查,接着进行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后发现,视网膜上黄斑区的毛细血管出现渗漏,血管渗出的液体和蛋白质聚积在了黄斑的周围。原来,李大爷得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听完医生的诊断,李大爷垂着脑袋,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没想过眼睛会得病,这是为啥呀?”
医生看到李大爷懊恼的样子,说:“大爷,这样跟您说吧,黄斑就是眼睛的“心脏”,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东西都是靠的它。它的周围有一群忙碌的微血管大军——视网膜的脉管系统,负责把氧气、营养“搬”过来。但他们最怕的敌人就是长期慢性高血糖。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会让他们元气大伤,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一些积液(渗透液)留在黄斑周围,导致黄斑肿胀,甚至受损。您也就得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李大爷说:“我以前眼睛没啥问题啊,血糖控制得也不错。这病怎么就找上我了呢?”老伴在旁边说:“什么控制得不错!还是管不住嘴,血糖一直比较高。”
医生耐心地说:“大爷,这种病出现得早晚很不确定,有的人刚患上糖尿病就开始视力下降了,有的人十年后才有征兆。但它在早期不易察觉,一旦出现视物变形就要尽早诊治。您这发现得挺早的,很幸运。”
医生还告诉他,如果病情进入进展期,除了视物扭曲变形,还会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比如视野的中心区域有暗点,也就是斑片状的视物模糊,难以清晰地看到细节,包括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对比敏感度会下降,看到的颜色都是“褪色”的;看物体的形状有所改变,有时比实际形状大,有时也会变小。
针对李大爷的情况,可能需要激光治疗、抗VEGF治疗或类固醇治疗。但李大爷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跟您说吧,激光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一步进展,但无法恢复或提升视力,可能导致视网膜损伤等;抗VEGF治疗是将药物注射到眼睛玻璃体腔,比如阿柏西普,可以对抗并阻断被称为VEGF的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从而减少血管渗漏,消退DME水肿,使病情不再发展,还能让部分患者重新恢复视觉功能。这种治疗需要初始5个月连续每月注射一次,然后每两个月进行检查并注射一次。类固醇治疗也是注射给药到眼睛玻璃体腔,通过减少血管炎症起效。”
一听到眼内注射,李大爷吓得够呛,说要回家考虑一下。但一考虑就是一个月,医生再见到李大爷的时候,他已经是离不开搀扶了。原来这一个月的时间,他的眼睛开始出现暗点,已经看不太清楚路了,害怕以后成为盲人,于是赶忙来找医生做治疗。
幸运的是,李大爷病情发现得够早,不然这一顿折腾怕是治疗起来会十分困难。过了一年,李大爷接受了局部抗VEGF注射后,视力慢慢有所恢复了,医生说:“眼底状况不错,继续保持!”悬在李大爷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次复诊,李大爷特地带了小本子,要记下医生说的每一句话。没想到,医生给了他一张方格表,说是应对黄斑病变的“检查神器”——阿姆斯勒方格表,让李大爷每半个月检查一次。
自查时,把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处,光线要明亮及平均;用手(或眼罩)遮住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凝视方格表中心点,用余光去感受其他方格是否有变形或异常,比如变大、扭曲或变暗。如果发现异常,就需要及时就医。
除了自测,医生还让李大爷戒了烟酒,没事去公园打打太极拳、散散步,也利于黄斑的恢复。
复诊完,李大爷记得密密麻麻,心里也放松的许多。临出门时,医生又冲他喊了一声:“别忘了定期来医院复查啊!”“好嘞!”
如今,李大爷又回归了以前的生活,但更懂健康了,每天吃过早饭就出去溜达溜达。和老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给他们科普一下新知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时还拿着自测表让他们挨个测试,俨然成了“半个”眼科医生。(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