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糖尿病图片(中医糖尿病症状)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一痒、两多、两麻,糖尿病越拖越严重,漫画告诉你糖尿病的原理
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认为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才得的。如下图
这是错误的,接下来就用漫画来告诉糖尿病的形成原理、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让你彻底体会一下糖尿病的威力
先来看看糖尿病的形成原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也不是无药可治,接下来就告诉该如何治疗糖尿病降血糖。
糖尿病很可怕,但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出现以下症状就要注意了。
糖尿病的症状——一痒、两多、两麻一痒,当糖尿病来临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很多患者到处求助皮肤科医生,各种抗过敏的药物都用了,却始终不见好转,其实真正的病因在高血糖,糖尿病来临,导致免疫力下降,皮肤更易遭受细菌,真菌的入侵,这些微生物会引起皮肤瘙痒,糖尿病的患者,皮肤会更加干燥,也会引起瘙痒
两多,很多糖尿病的患者,常常反应,自己饮水多,尿量多,很多人甚至不敢离开家,因为总是要喝水,总是要上厕所,糖尿病患者,一天的饮水量甚至可以超过3000毫升以上,而尿量也可以达到3000毫升,甚至更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血糖导致了渗透性利尿,患者会有脱水的表现,继而总是感到口干不适,饮水量也比正常人要高很多。
两麻,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注意早期的异常信号,一拖再拖,导致时间长了,高血糖对周围神经造成了影响,医学界称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旦出现这种病变,患者会有手麻和脚麻的感觉,由于严重的麻木,很多人甚至无法感受到温度,也没有疼痛感。
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要注意去医院检查了,糖尿病前期还是可治的,如果忽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糖尿病形成了。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一般介于4~8 mmol/L之间。餐后血糖水平可达此范围的最高值,而晨起后空腹血糖水平可降至此范围的最低值。 空腹血糖指禁食后(8小时以上)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情况下低于6mmol/L。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能患有糖尿病:
- 空腹血糖≥7mmol/L;
- 糖耐量试验,饮用糖水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禁食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喝一杯含75g葡萄糖的饮料,2小时后取血测血糖)。
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在饮用糖水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超过了正常血糖的水平(≥7.8 mmol/L),但不超过11.1mmol/L。这显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医生却不能轻易放过这个发现。这个结果表明这些人的血糖调节能力可能已经受损,临床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未达糖尿病的水平(≥7mmol/L),但介于6.1至6.9 mmol/l之间,也反映了糖代谢的异常,因此也被归类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意味着什么?这种情况常见吗?为什么知晓糖尿病前期这个情况那么重要呢?那是因为研究发现这个人群发展至糖尿病的风险较一般人更高。如果不进行干预,每4个在糖尿病前期的人中有1~3个会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他们的心脏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及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同样高于常人。积极治疗糖尿病前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但事实上,许多人都处在糖尿病前期,由于没有任何症状,他们往往对此毫不知情。 据201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的诱因有哪些?谁是易感人群?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原因和风险与2型糖尿病大致相同。增加糖尿病前期风险的因素包括:
- 超重或肥胖(绝大多数糖尿病前期者处在超重或肥胖状态);
- 糖尿病家族史,指有患糖尿病的近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等;
- 久坐不动;
- 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 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
- 妊娠期糖尿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积极治疗糖尿病前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前期十分重要。
改善生活方式
调整生活方式是阻止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最有效的方式。 糖尿病前期者应做到:
- 合理饮食。膳食安排应与推荐给大众的健康膳食方案大致相同。糖尿病患者需要特殊饮食的说法并不可靠。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饮食及充足蔬菜水果是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肥。尽管达到完美的体重往往很难实现,但是如果您已超重,任何程度的减重都有益于血糖控制(也会带来其他益处)。
- 规律运动。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如果条件允许,您每周应至少进行5次体育活动,每次持续不小于30分钟,如散步、游泳、骑行、慢跑及跳舞等。轻微喘息及出汗说明您恰好达到了理想运动量。您可分次完成每日运动量,如每天2个15分钟的健步走、骑行或跳舞等。规律锻炼还可降低心脏病发作及中风风险。如果您已经很久没有运动,再次开始前应向医生确认是否安全。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中医给你支几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监测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二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是评判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中。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不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对控糖治疗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对后续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参考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糖化血红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0mmol/L,全天血糖波动较小。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长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放宽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况下,18岁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控,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来调整。
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基础上,每个月选取2-3天进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评判。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糖络病”。经典名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药沿用至今。近年来,单体如黄连素、民族药如苗药糖宁通络等研究得到国际关注。
糖尿病中医辨证方法包括:三消辨证、三型辨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分类辨证(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为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具体可参考糖尿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
(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该药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可口服葛根芩连汤;肝胃郁热证可口服大柴胡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可配合针刺、熏洗等治疗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可配合针刺协同增效。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调控不达标的患者,要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可以选用指南推荐的津立达颗粒等中成药联合用药治疗。
此外,除了积极调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还应该坚持体育锻炼;科学控制饮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含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总量。